韩冰
- 作品数:28 被引量:58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行业科研专项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大地电磁仪故障的快速排查
- 2024年
- 极低频电磁台网使用德国生产的大地电磁仪(由ADU-07e主机和MFS06e磁探头组成)进行固定点长期观测,采集0.001—1000 Hz天然源和0.1—300 Hz人工源电磁场,目前已连续观测10年以上。近年来,有些台站的观测数据质量变化较大,表现为原始时间序列形态或数值与以往差异较大,以及电道接地电阻和磁道输入阻抗异常,使得无法根据以往经验确定故障根源。针对这些现象,使用ADU-07e内部标定板生成测试信号,对ADB板和连接板进行检查,并对磁探头进行标定,最终确定故障由磁探头或连接磁探头电缆引起。这一针对主机检查和磁探头标定的快速检测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且同样适用于常规大地电磁测量的工前检查。
- 王立凤郭士军汤吉杨顺范晔韩冰孙贵成
- 关键词:台站故障排查
- 首都圈极低频电磁台网区地下电性结构探测被引量:2
- 2022年
- 开展极低频电磁(CSELF)台网区、台站的地下背景电性结构探测对于发挥其在地震预测预报研究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在首都圈CSELF电磁台网的每个台站附近布设了一条短的宽频带大地电磁剖面,共完成了60个测点的数据采集,对数据进行了处理与分析。首先,通过大地电磁一维反演获得每个台站和测点下方的电阻率结构;然后,利用二维反演技术获得每个台站沿剖面的地壳电性结构;最后,对整个台网区的台站数据进行三维反演,获得台网区三维地壳电性结构。结果表明,华北北部阴山-燕山造山带、中部的太行山地区和东部的胶-辽地块的地壳电性结构主要表现为高阻特征,华北平原和山西断陷区域表现为相对低阻;太行山重力梯度带与郯庐断裂带两侧的电性结构差异明显,表现为电性边界带;台网区的电性结构特征与区域地质构造、地震活动性特征具有明显的相关性。首都圈CSELF台网区地下电性结构探测为区域的孕震环境、地震电磁异常信号的产生机理以及地震预测预报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 董泽义汤吉赵国泽陈小斌崔腾发韩冰姜峰王立凤
- 关键词:首都圈大地电磁电性结构
- 2020年7月12日唐山古冶5.1级地震的电磁现象被引量:1
- 2022年
- 文中使用时间域波形分析、滑动傅式去年变分析、归一化变化速率方法和矢量方位角方法处理分析了2020年7月12日古冶M_(S)5.1地震震中距400km范围内的地电阻率、地电场、极低频观测数据。在排除各台站仪器运行、台站观测环境、空间电磁活动等影响因素后,认为有6个地电阻率台站于震前出现了“趋势性下降—加速下降—震后恢复”的变化过程,7个地电阻率台站在震前1a内的归一化变化速率超过±2.4阈值;滦县地电场NS和NW向测道于震前3个月出现先下降后回升的变化,且矢量方位角在震前向古冶地震方向偏移,后恢复为沿滦县-乐亭断裂方向;文安和丰宁极低频台清晰地记录到16hz天然源磁场同震变化,磁场垂直分量的变化超过水平分量的2倍,由于台站的地下结构存在巨大差异,2个台站的电场观测值差别较大,且电场同震扰动淹没在背景噪声中。文中利用首都圈极低频台站观测数据反演了地下电性结构,发现古冶地震的震源位于电性发生变化的边界附近,北边为高阻区,西南方向为低阻区,宝坻和文安处于局部低阻区,并据此初步分析了古冶地震的电磁现象特征。针对异常空间选择性问题,认为可能与京津唐地区NEE和NW向2个主要共轭构造方向有关。对地震电磁异常机理开展研究时,应从地震电磁同震现象入手,从地震电磁信号产生的源和传播路径2方面展开相关工作。
- 范晔汤吉缪杰叶青崔腾发董泽义韩冰孙贵成
- 关键词:地电阻率地电场极低频电磁异常
- 极低频台站同震电磁信号特征分析被引量:3
- 2022年
- 文中对景谷台站记录到的7次同震电磁现象及2次较强地震在周围几个极低频台站引起的同震电磁现象进行了研究,发现了总体形态与地震波相近的电磁波,其幅度远大于地球感应产生的背景信号,且垂直磁场强度约为水平磁场的10倍。对于同一台站记录到的多次同震电磁信号,幅值与震级在对数域基本满足线性关系,同时也受震源深度与震中距影响。在同一地震中,震中距越大,台站记录到的同震电磁信号出现的时间越晚,持续时间也相对较长,但信号的幅值不仅受到震中距的影响,还与观测点的近地表介质有关。通过小波能量谱可以看出,同震电磁信号的主要频率为1~2Hz,在同震信号初始阶段高频成分较多,并表现出随震中距增加频率降低的特点;同时相对于电场,磁场记录的高频信息更加丰富。2014年景谷M6.6地震发生时,在距离震中很近的台站记录到比同震信号更强的尖峰信号,其在地震波到达之初出现。推测偶然的电磁强干扰与地面震动互相叠加是引起电磁信号强烈变化的原因。
- 韩冰汤吉赵国泽王立凤董泽义范晔孙贵成
- 关键词:小波变换
- 小波极大值方法及其在电磁异常信号提取中的应用被引量:7
- 2015年
- 小波极大值法作为一种数据挖掘技术已经受到关注,并在地震科学研究领域开始进行应用研究。它能在长时间的观测数据中快速提取出不同时间、不同频率的有关异常信息。文中介绍了如何应用小波极大值法提取电磁场异常信息,即利用连续小波变换计算小波系数,计算各尺度小波系数的极大值,结合表征信号奇异性的Lipschitz指数分析异常的真实性,进而研究极大值在时间分布上的特点或规律,捕捉有关的电磁异常现象。利用该方法对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7.0级地震后35d的连续观测的电磁场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存在3次电磁场异常,探讨了这些异常可能与地震活动性之间存在的关系。尽管用这种方法尚不能确定发现的电磁场异常现象与地震有某种特定的关系,但是证明了小波极大值方法在连续观测数据中提取电磁异常现象的有效性。
- 韩冰汤吉赵国泽毕亚新王立凤程远志
- 关键词:小波变换电磁异常
- 强干扰环境下的大地电磁时间序列处理过程被引量:4
- 2022年
- 天然源的大地电磁信号易受干扰影响,导致阻抗估计结果不准确,这种难以克服的缺陷制约着大地电磁法的应用范围。随着工业化发展,人文干扰越发严重,传统的数据处理方法已经不能改善强电磁干扰环境下的数据质量。文中结合大地电磁数据处理的基本理论对中国东部强干扰地区实测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了稳健估计(Robust)处理、分段叠加处理和分时处理等技术的处理效果,总结了不同干扰情况下的数据处理方案。对于不同干扰特征的数据,要综合分析Robust处理对数据的影响,灵活应用Robust处理。为得到更好的处理结果,应适当增加数据采集时间,特别是夜间干扰较弱时段的数据采集时间。此外,增加数据分段的个数,提供更多可供编辑的功率谱也是得到优质数据的必要条件。
- 张赟昀王培杰陈小斌陈小斌詹艳韩冰王立凤
- 关键词:大地电磁法强干扰数据处理
- 基于CSELF台网数据对地震电磁异常初步观测研究
- 新建的第一个大功率人工源极低频电磁(CSELF)观测台网,分布在中国大陆南北地震带中南段的川滇地区和首都圈地区,每个地区由15个台站组成.每个台站观测2个水平电场分量(Ex,Ey)和3个相互垂直的磁场分量(Hx,Hy,H...
- 赵国泽韩冰王立凤汤吉陈小斌詹艳肖骑彬董泽义姜峰邓琰
- 关键词:地震观测电磁场
- 大地电磁法的应用综述:以川滇地区为例被引量:1
- 2024年
- 大地电磁法(包括音频大地电磁、宽频带大地电磁和长周期大地电磁)是探测近地表至上地幔深度的地球物理方法之一,以其对低阻体的敏感性,在深部结构探测、地震孕育环境、地球动力学以及地热和资源勘探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川滇地区处于特提斯构造域的东段,诸多(微)板块在此碰撞拼贴,是青藏高原内部物质东流或块体侧向挤出的重要通道。川滇地区受板块边界的断裂带或者说缝合带相互切割及影响,是解析区域构造变形、孕震环境以及物质迁移的重要窗口。在简要介绍大地电磁法理论的基础上,也介绍了近年来兴起的人工源极低频电磁方法,本文综述了大地电磁法在川滇地区的应用,主要包括在地震孕育、火山和地热活动、成矿活动、构造与动力学以及电磁同震效应方面的应用,以较全面的视角为地球科学相关领域的学者提供川滇地区大地电磁学领域开展的工作。
- 邓琰徐玉超范晔孙贵成董泽义韩冰
- 关键词:大地电磁法深部结构动力学地震电磁
- 红山基准地震台ELF电磁观测资料异常特征分析被引量:2
- 2018年
- 对河北省红山基准地震台2014年3月7日至2015年12月31日ELF观测的天然电磁场数据进行处理,研究电磁场强度与视电阻率变化规律,分析2014年8月3日鲁甸6.5级地震、2015年的4月19日文安3.0级地震、4月25日尼泊尔8.1级地震、11月15日滦县2.9级地震发生前后电磁短临异常现象,结果表明,1 Hz、39 Hz、178 Hz电磁场自功率谱有明显的台阶、突跳和集丛现象,视电阻率异常变化幅度达到1—2个数量级。
- 牛露王莉森王莉森韩冰韩冰张晓刚
- 关键词:ELF电磁功率谱视电阻率
- GMS-07电磁观测系统测量注意事项及故障检测被引量:4
- 2016年
- 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总结了GMS-07综合电磁观测系统主机ADU-07e的主要结构特点,以及主机自检进行观测系统工作状态检查的情况,介绍该观测系统在野外观测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梳理常见故障的现象和排除方法;通过实例说明无法自检出的未接中心电极和磁道斩波器故障引起的资料异常。故障检测方法同样适用于GMS-07电磁观测系统常规大地电磁野外施工。
- 王立凤朱学会赵国泽汤吉邓琰韩冰李细顺闫计明殷志刚王石
- 关键词:大地电磁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