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岩岩
- 作品数:6 被引量:51H指数:3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柴达木盆地内部新生代断裂系统研究及其对青藏高原北缘演化的启示
- 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内部最大的山间盆地,在区域构造运动的背景下形成了一系列断裂系统。根据断裂的平面分布、剖面几何特征及其受控因素可将盆地内新生代断裂系统划分为三大断裂体系,分别为主要受阿尔金断裂带影响的阿尔金山前断裂体系...
- 魏岩岩肖安成吴磊赵海锋
- 关键词:新生代柴达木盆地
- 文献传递
- 柴达木盆地西部阿拉尔断裂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及意义
- 2021年
- 依据二维、三维地震资料,精细分析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南部的阿拉尔断裂的几何学特征、水平缩短量及活动时间等,并探讨了其整个新生代的运动学特征、形成机制和油气地质意义。结果表明,阿拉尔断裂平面上可分为NWW走向的西段和近SN走向的东段,两段近于垂直;剖面上,其西段倾向南,倾角相对较小,而东段倾向西,断面近乎直立。阿拉尔断裂自新生代初期开始活动,西段以逆冲为主,水平缩短量和竖直抬升量均达到3 km以上,走滑量约为1 km;东段以右旋走滑为主,水平缩短量和竖直抬升量为1 km左右,走滑量达到3 km。阿拉尔断裂的形成和活动受南侧祁漫塔格造山带向北挤压和西侧阿尔金左旋走滑断裂的共同影响,柴西南地区断裂活动与油气形成具有良好的时空匹配关系,对形成油气藏具有重要意义。
- 魏岩岩魏岩岩吴磊肖安成肖安成
-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
- 柴西南新生代沉积和构造特征及其与祁漫塔格的构造耦合
- 青藏高原北缘祁漫塔格-柴达木盆地西南(简称“柴西南”)地区,西北部以阿尔金断裂为界,南部紧邻东昆仑构造带,处于青藏高原大地构造的关键部位,是青藏高原内部最大的地形高差所在之地,由此可见其新生代以来构造活动之强烈、差异隆升...
- 魏岩岩
-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沉积
- 文献传递
- 电解法、Fenton试剂法处理有机废气吸收液的比较研究
- 本文主要进行了电解法、Fenton试剂法处理有机废气吸收液废水的实验研究,并考察两种方法实际应用的可能性。
对于电解法处理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电解时间、电解质浓度、电解质种类、电解电压、电解电流...
- 魏岩岩
- 关键词:电解法FENTON试剂法降解
- 文献传递
- 新生代柴达木盆地与周缘造山带的构造耦合被引量:4
- 2023年
- 新生代以来,中国西部的一系列古老造山带和盆地在印-亚板块汇聚作用下重新复活,在青藏高原外围形成了现今全球最大的陆内挤压构造域,被称为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其形成过程与机制对深入认识陆-陆碰撞如何影响大陆内部变形有重要意义。柴达木盆地是中国西部重要的新生代沉积盆地,四周均被巨型造山带所围限,共同构成了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北东段的主体。本文利用最新的石油地震勘探数据、地表地质和已发表的深反射地震数据,将上地壳变形与岩石圈深部变形有机结合,系统刻画了柴达木盆地与周缘三大造山带之间岩石圈尺度的构造耦合关系,在此基础上探讨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北东段的盆山汇聚过程与机制。柴达木盆地与南侧祁曼塔格—东昆仑山、北东侧南祁连山之间在上地壳尺度发育一系列倾向造山带的基底卷入高角度逆断裂体系,自新生代早期就开始活动,以垂直的基底抬升为主,水平缩短量有限;在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深度则发育倾向盆地一侧的深大断裂,使得柴达木盆地与周缘造山带之间发生截然的莫霍面错断。这些变形特征揭示柴达木盆地与南侧祁曼塔格—东昆仑山、北东侧南祁连山之间发育岩石圈尺度的构造楔,即盆地的岩石圈楔入至增厚的造山带下地壳,其发育主要受盆地与造山带岩石圈强度的横向不均一性控制。与上述挤压性盆山结构不同,阿尔金断裂作为一条巨型的左旋走滑断裂,直接切穿了柴达木盆地与西北侧阿尔金山的岩石圈,是柴达木盆地挤压成盆与变形的侧向边界。
- 吴磊杨惠童张永庶张军勇魏岩岩黄凯黄凯葛梦佳叶雨晖陈琰唐建超林秀斌肖安成林秀斌肖安成
- 关键词:盆山耦合地震反射剖面
- 水解酸化-SBR工艺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被引量:40
- 2004年
- 用水解酸化-SBR工艺处理印染废水的实验结果表明,出水COD平均为102mg/L,COD去除率平均为89.9%,色度去除率平均为70%.在实际工程中应用水解酸化(A)-好氧(O)-SBR工艺处理印染废水,出水COD平均为67mg/L,COD去除率平均为81.5%,色度去除率平均为66.7%.表明以水解酸化为预处理手段可有效提高印染废水的可生化性,提高整个工艺的COD去除率.
- 金一中魏岩岩陈小平
- 关键词:水解酸化SBR工艺印染废水C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