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燕
- 作品数:6 被引量:24H指数:3
- 供职机构: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妊娠期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后CD_(4)应答水平与乙型肝炎宫内感染率的相关性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对妊娠期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后CD_(4)应答水平与乙型肝炎(乙肝)宫内感染率的关系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成功妊娠的慢性乙肝患者45例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未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患者45例作为对照组,对其治疗前后CD_(4)应答水平、新生儿慢性乙肝宫内感染、产妇分娩后慢性乙肝宫内感染进行分析,同时总结CD_(4)应答水平与乙肝宫内感染率的关系。结果:两组孕妇身体基本情况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CD_(4)应答水平和宫内感染情况之间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治疗时间延长,经过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孕妇体内CD_(4)细胞水平出现回升,且能够有效降低新生儿发生慢性乙肝宫内感染率和产妇分娩后慢性乙肝宫内感染率,同时观察到产后出血的发生减少,而未治疗的孕妇体内CD_(4)细胞数量减少且乙肝宫内感染率大大增加。结论:妊娠期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能够阻断乙肝病毒传播,增高了CD_(4)应答水平,提升了孕妇的免疫力,同时降低了新生儿乙肝宫内感染率,故该治疗方法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 王素华黄海燕
- 关键词:妊娠期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 冷刀锥切术与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对照观察被引量:8
- 2016年
- 目的分析对比冷刀锥切术与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CIN患者,共计120例。以随机数字表将120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即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行冷刀锥切术(CKC)治疗,研究组采取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手术指标、术后并发症及1年内的复发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创口愈合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宫颈管粘连的发生率为1.67%,低于对照组13.33%(P<0.05)。两组创面感染、术后出血及复发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CKC相比,LEEP治疗CIN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适于临床应用。
- 黄海燕陈丽云王淼
- 关键词:冷刀锥切术宫颈环形电切术宫颈上皮内瘤变
- 超声引导联合米索前列醇在无痛人流术中的应用效果被引量:7
- 2016年
-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联合米索前列醇在无痛人流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66例早孕自愿终止妊娠的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对照组83例在超声引导下行无痛人流术;观察组83例在超声引导下联合米索前列醇行无痛人流术。比较2组的手术情况、宫颈扩张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丙泊酚用量及术后苏醒时间均显著减少(P<0.05),宫颈松弛度明显提高(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超声引导联合米索前列醇行无痛人流术对于早孕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黄海燕蔡秋娥王淼
- 关键词:超声引导米索前列醇早孕无痛人流术
-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机制及预防的研究进展
- 2013年
-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机制及预防措施。方法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机制进行分析,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策略。结果 63例产妇中,应用药物治疗联合围产期干预23例,产后新生儿未出现病毒感染,应用抗病毒药物治疗18例,产后新生儿出现2例感染,应用剖宫产联合新生儿免疫治疗22例,产后新生儿未出现感染。结论对于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应当首先明确传播机制,并采取对应阻断措施,以降低感染率,促进新生儿的健康成长。
- 周建华黄海燕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
- 慢性乙型肝炎孕妇早期抗病毒治疗疗效观察
-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孕妇孕早期开始抗病毒治疗对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效果及对母儿结局的改善。方法将2012-2013年我院门诊建册检查的慢性乙肝孕妇80例分成两组,治疗组54例孕妇又分为2组,早期治疗组从孕14-1...
- 王淼黄海燕
- 关键词:乙肝病毒乙肝免疫球蛋白
- 文献传递
- 不同孕期抗病毒治疗对高HBV-DNA病毒载量孕妇母婴传播阻断免疫效率的影响被引量:8
- 2016年
- 目的研究不同孕期高病毒载量(HBV-DNA)病毒载量孕妇抗病毒治疗对母婴传播阻断免疫效率的影响。方法临床纳入120例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产科门诊收治的乙肝表面抗原(HBs Ag)阳性高HBV-DNA的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对象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HBV-DNA病毒载量,其中HBV-DNA病毒载量>106拷贝/ml为高病毒载量)。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各30例,分别为实验一组、实验二组、实验三组及对照组,分别在产妇孕20w、24w、28w口服替比夫定至分娩,对照组则不给予治疗。观察4组孕妇分娩时新生儿HBV-DNA病毒载量、HBs Ag、HBe Ag定量情况。结果治疗前4组患者ALT、HBV-DNA、HBs Ag以及HBe Ag水平均无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一组上述指标均明显低于实验二组、三组及对照组;且实验二组均低于实验三组;实验三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随访新生儿7-12月,发现实验一组ALT异常率及HBs Ag阳性率均低于实验二组、三组及对照组,实验二组均低于实验三组及对照组,实验三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对孕妇进行抗病毒治疗可有效阻止新生儿HBV病毒的感染,且治疗时间越早,HBV感染率越低,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 黄海燕王淼周建华
- 关键词:孕期抗病毒母婴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