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炎
- 作品数:79 被引量:234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国家质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天文地球更多>>
- 大熊猫左后肢截肢术及右后肢残端修复术1例
- 2009年
- 王承东李德生汤纯香吴洪林黄炎
- 关键词:野生大熊猫修复术截肢术后肢
- 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植物群落多样性Ⅴ:不同竹林的物种多样性被引量:10
- 2009年
- 采用α-多样性、β-多样性和植物区系等参数,分析了卧龙自然保护区野生大熊猫栖息地主食竹种各竹林的物种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物种丰富度、物种优势度、物种均匀度和植物区系成分在3种竹林中都有着显著性差异(P<0.05).物种丰富度和优势度的排序是拐棍竹林>冷箭竹林>短锥玉山竹林;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呈现出拐棍竹林>短锥玉山竹林>冷箭竹林的变化格局;Simpson多样性指数为冷箭竹林大于拐棍竹林和短锥玉山竹林,而拐棍竹林与短锥玉山竹林相差不大;群落均匀度两指数(Jsw和Jsi)均表现为短锥玉山竹林>拐棍竹林>冷箭竹林.不同竹林各层次的α-多样性,无论是乔木层、灌木层,还是草本植物层,在3种竹林之间均具有不同的变化.拐棍竹林、冷箭竹林和短锥玉山竹林的植物科属地理分布格局较为相似(P>0.05),都以温带地理成分为主,具有与卧龙自然保护区整体植物区系地理成分的相同模式,但就植物种类而言,3种竹林的差异极其显著(P<0.05);同时,各竹林中乔木层优势树木的重要值、灌木层植物的平均数量,以及草本层植物的平均盖度之间也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3种竹林之间的相似性系数(β-多样性)很低,具有各自的组成物种和群落结构(P<0.05),这与不同竹种的生物学特性、海拔分布范围和生长发育阶段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可为竹林分布的制图、退化生境的恢复、地震灾害受损栖息地的重建以及圈养大熊猫食物基地的建设等提供参考资料.
- 周世强黄金燕张亚辉李德生黄炎周小平王鹏彦张和民
- 关键词: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物种多样性
-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的繁殖研究被引量:12
- 2001年
- 通过对最大的大熊猫圈养种群———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圈养种群的研究 ,总结了圈养大熊猫的繁殖生物学特性 .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繁殖场现圈养了大熊猫 4 2只 ,雄性 18只 ,雌性 2 4只 .0~ 1岁的 11只 ,2~ 4岁的 12只 ,5~ 10岁的 8只 ,11~ 15岁的 7只 ,16岁以上的 4只 .育龄雌性大熊猫 11只 ,有生育史的 9只 ,育龄雄性大熊猫 6只 ,4只能进行自然交配 ,2只可供采精 .从 1986~ 2 0 0 0年 ,共繁殖大熊猫 3 3胎 ,5 0仔 ,存活 1岁以上的3 6只 ,存活率为 72 %,其中单胎 17胎 ( 5 1 5 %) ,双胞胎 15胎 ( 4 5 5 %) ,三胞胎 1胎 ( 3 %) .大熊猫是季节性繁殖的动物 ,每年春季 3~ 4月发情交配 ,8月 ( 3 0 49%)和 9月 ( 4 8 88%)产仔 ,每胎平均产仔 1 5只 ,圈养繁殖大熊猫的雌雄比为 1 1∶1.大熊猫的妊娠期和幼仔的初生体重变化很大 ,妊娠期平均是 13 7 4± 19 3d ,初生幼兽的体重平均为14 2 6± 3 9 4g(N =13 ) ,最轻的只有 5 3 5g ,最重的 2 16g .即使是同一双胞胎 ,两仔的体重也有很大差异 ,1999年 8月2日大熊猫白雪产一双胞胎 ,两仔的体重分别为 5 3 5g和 15 0g ,相差近 3倍 .性成熟的年龄 ,雌性是 5 7± 1 1岁 ,雄性是 5 8± 0 5 8岁 .
- 黄炎张贵权张和民
- 关键词:大熊猫圈养繁殖生物学配子人工繁殖
- 卧龙圈养大熊猫母兽带仔野化培训被引量:6
- 2011年
- 对卧龙圈养大熊猫进行母兽带仔野化培训,初步建立了大熊猫初生幼仔到半岁幼兽的野化培训方法;建立了大熊猫幼仔与研究者的隔离方法,避免了培训个体对人和人工饲养环境的依赖;探索了提高圈养大熊猫活力的新方法;初步证明了带仔野化培训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 李德生黄炎周世强张和民黄金燕刘巅吴代福谢浩邓林桦李仁贵张贵权
- 关键词:大熊猫
- 大熊猫野化放归中的遗传学分析被引量:6
- 2013年
- 大熊猫为我国特有的濒危物种,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其生境遭到破碎化以致孤立小种群间基因流受限制,严重威胁野生孤立小种群的续存。野化放归以复壮并建立能自我维持的野生种群是物种保护的一种有效措施,这在国内外已有成功先例。野化放归圈养大熊猫以复壮野生种群是大熊猫保护的重要策略之一。然而,破碎化生境阻碍了小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加剧了因近交和遗传漂变带来生存力下降的危机。因此大熊猫的放归必须首先考虑其遗传背景,以改善种群基因库为目的。综合微卫星与线粒体等分子标记分析显示,现存野生大熊猫种群和圈养种群仍具有中等或以上的遗传水平,具有较大的进化潜力,这为大熊猫野化放归提供了遗传学支持。另外,小相岭和大相岭种群的遗传水平最低,应首先考虑这些种群的复壮,并且对秦岭种群进行特殊管理与保护。大熊猫的野化放归应着重于野放个体亲缘度的合理选择、基因丰富度的优先选择和有害基因的反向选择等三个遗传因素。本文旨在综合分析大熊猫现存种群遗传现状及其在野化放归中的决策性,以期为大熊猫野化放归提供参考依据。
- 杨波杨承忠涂飞云杜一平刘洋李德生张和民黄炎
- 关键词:大熊猫复壮
- 提高圈养大熊猫仔兽存活率的研究被引量:12
- 2003年
- 1998~ 2 0 0 1年 ,对提高圈养大熊猫仔兽存活率进行研究 ,采用了母兽育幼、人工辅助育幼、保姆育幼、人工育幼等多种方法 ,特别是模仿大熊猫母兽的育幼行为和活动以及用人工巢进行人工育幼。人工巢制作简单 ,操作方便 ,育幼时的温度、湿度及呼吸的新鲜空气与母兽育幼环境近似 ,也便于科技人员观察、抚摩 ,促进幼仔身体活动及护理幼仔。采集母兽的初乳及常乳饲喂 ;抽取健康母兽的血液制成口服血浆 ,适量喂仔 ;用美国产的两种奶粉配制的人工奶 ,代替母兽常乳收到良好的育幼效果。在本项研究的 4年中 ,将卧龙大熊猫育幼成活率由5 4 1 6%平均提高到 90 3 2 % ,创大熊猫育幼史的最高水平 ,为大熊猫的迁地保护提供了新的应用技术和方法。
- 王鹏彦张贵权魏荣平李德生黄炎周小平张和民
- 关键词:大熊猫人工育幼成活率
- 圈养大熊猫的繁殖特性和生命表被引量:14
- 2001年
- 通过对最大的大熊猫 (Ailuropodamelanoleuca)圈养种群———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圈养种群的研究 ,总结了圈养大熊猫的繁殖生物学特性 ,编制了大熊猫的生命表。大熊猫是季节性繁殖的动物 ,每年春季 3~ 4月发情交配 ,8月 (30 .49% )和 9月 (4 8.88% )产仔 ,每胎平均产仔 1.5只 ,圈养繁殖大熊猫的雌雄比为 1.1:1。大熊猫的妊娠期和幼兽的初生体重变化很大 ,分别平均为 139.8天和 142 .6g。性成熟的年龄 ,雌性是 5 .7± 1.1岁 ,雄性是 5 .8± 0 .5 8岁。根据圈养大熊猫的生命表计算出圈养种群的净增长率R0 为 0 .2 0 9,世代周期T为 9.187年 ,内禀增长率r为 - 0 .170 ,周期增长率λ为 0 .844。
- 黄炎张贵权张和民
- 关键词:大熊猫圈养种群繁殖特性生命表
- 野化培训大熊猫领域行为的初步研究被引量:5
- 2016年
- 野化培训可以提高圈养动物适应野外环境的能力,促使野化培训大熊猫形成固定的家域是大熊猫野化培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亚成体大熊猫"祥祥"的培训结果表明:该大熊猫在培训过程中形成了野生大熊猫所具有的一些标记行为,3种标记行为时间长度之间无太大差异,但各次标记的时间差异较大。人工食物对野化培训大熊猫的活动范围影响极大,停止人工食物后大熊猫会大大扩展自己的活动区域;培训圈内的食物质量差异也会影响大熊猫的活动范围,野化培训大熊猫在新笋季节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去竹林中采食,活动范围也更大。减少或停止人工食物有助于大熊猫的野化培训,而母兽带仔的野化培训方法,或许可以使受培训幼仔更快地学会野外生活技巧。
- 宋仕贤张明春张亚辉黄炎李德生周小平张和民
- 关键词:大熊猫
- 养好国宝熊猫 早日重建家园——汶川大地震后的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
- 2008年
- 黄炎邓林华
- 关键词:大熊猫地震后重建家园地震影响
- 被捕食动物对捕食者的识别研究及在放归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12年
- 对捕食者的认知能力是当前生态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一些物种具有对捕食者先天的识别能力,而一些物种必须通过后天学习才能获得对捕食者的认知能力,还有许多动物通过社会学习和文化传播获得对捕食者的识别能力。本文就国外被捕食动物对捕食者的识别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讨论了该项研究对野外放归工作提供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 杜一平黄炎刘洋李德生张和民
- 关键词:捕食者放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