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丁旗

作品数:18 被引量:106H指数:6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 1篇理学

主题

  • 12篇脊柱
  • 11篇脊柱侧
  • 11篇侧凸
  • 10篇脊柱侧凸
  • 5篇特发性脊柱
  • 5篇特发性脊柱侧...
  • 4篇突变
  • 4篇青少年特发性
  • 4篇青少年特发性...
  • 4篇外显子
  • 4篇先天
  • 4篇先天性
  • 4篇先天性脊柱侧...
  • 3篇术后
  • 3篇突变分析
  • 3篇矫形
  • 2篇代偿
  • 2篇胸椎
  • 2篇腰椎
  • 2篇融合术

机构

  • 10篇南京大学医学...
  • 3篇南京医科大学
  • 3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南京大学

作者

  • 17篇丁旗
  • 12篇邱勇
  • 7篇孙旭
  • 6篇王斌
  • 6篇季明亮
  • 5篇吕峰
  • 5篇钱邦平
  • 5篇朱泽章
  • 5篇张兴
  • 4篇朱锋
  • 4篇邱旭升
  • 4篇俞杨
  • 3篇孙良业
  • 3篇江华
  • 2篇凤晓翔
  • 2篇谢晓东
  • 2篇马薇薇
  • 2篇吕波
  • 2篇徐磊磊
  • 2篇窦强兵

传媒

  • 7篇中国脊柱脊髓...
  • 2篇中华外科杂志
  • 2篇中华小儿外科...
  • 2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南京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14
  • 3篇2013
  • 6篇2012
  • 5篇2011
  • 1篇2000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股骨下段非骨化性纤维瘤1例报道被引量:2
2014年
1病历摘要 患者,女,17岁,因“右大腿内侧局部隐痛不适2个月”入院。患者入院2个月前感右大腿下段内侧隐痛,活动后疼痛明显,休息后好转,x线片检查发现右股骨下段异常信号影。专科检查:右大腿内侧局部无包块,
丁旗程文丹刘兴国江淮孙良业
关键词:股骨下段纤维瘤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三维矫形术后冠状面失代偿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1年
脊柱侧凸矫形手术治疗的目的在于重建脊柱的平衡和维持脊柱的稳定。近年来,随着各种矫形技术的不断发展,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的手术治疗效果不断提高。但矫形术后失代偿(decompensation)的发生率仍然较高,术后失代偿可以发生在冠状面、矢状面或水平面。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其发生的原因及预防策略等进行了探讨。笔者就冠状面失代偿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丁旗邱勇
关键词: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术后失代偿冠状面脊柱侧凸矫形矫形技术
双特异性蛋白磷酸酶6基因外显子突变与先天性脊柱侧凸关系的探讨
2013年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中双特异性蛋白磷酸酶6(dual specificity phosphatase 6,DUSP6)基因外显子突变与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发病的关系。方法病例组为2009年6月至2011年11月行手术治疗且有完整影像学资料的散发非综合征型CS汉族患者103例(其中男41例,女62例,平均年龄12.8±4.1岁),对照组为100例年龄匹配的正常汉族青少年(其中男39例,女61例,平均年龄13.2±3.4岁)。从外周血中提取基因组DNA,设计引物扩增DUSP6基因外显子序列,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检测病例组和对照组外显子突变情况。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DUSP6基因的2个外显子序列(Exon2和Exon3)均与基因库序列一致;Exon1第820位点在两组中均存在G/T多态性,但基因多态性分布频率无显著性差异(P=0.394)。结论中国汉族CS患儿的DUSP6基因外显子未发现突变,在中国汉族人群中DUSP6基因外显子突变可能与CS的发病无关。
江华邱旭升俞杨季明亮吕峰丁旗刘臻邱勇
关键词:脊柱侧凸外显子突变
成人腰椎侧凸椎弓根螺钉误置模式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成人腰椎侧凸椎弓根螺钉误置模式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8月至2011年6月行后路全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成人腰椎侧凸患者49例,男14例,女35例;年龄30~65岁,平均39.2±13.8岁。术中根据解剖标志徒手置入椎弓根螺钉,术后行CT检查。破壁螺钉按测量螺钉穿破椎弓根内、外侧壁及椎体前缘的距离分为4级:1级≤2 mm,2级2.1~4.0 mm,3级4.1~6.0 mm,4级≥6.1 mm。不良置钉为穿透任一壁距离超过2 mm者,高危置钉为穿破内侧壁超过4 mm或穿破外侧壁顶尖使主动脉变形者。比较不同分组螺钉破壁率的差异。结果 49例共置入353枚螺钉,平均每例7.2枚。螺钉完全在椎弓根内且无椎体前缘穿破316枚(占89.5%)。破壁螺钉37枚(占10.5%),根据破壁距离分级:1级25枚,2级8枚,3级1枚,4级3枚。不良置钉12枚(占3.4%),其中穿破内、外侧壁及椎体前缘超过2 mm分别为3枚、6枚、3枚。无高危置钉。螺钉破壁率:年龄>50岁组为9.9%与年龄≤50岁组为10.9%无显著性差异(P=0.860);顶椎(apical vertebra,AV)高于AV上下各节段;凹侧为15.6%明显高于凸侧为5.9%(P=0.005);Cobb角>60°组为20.2%显著高于Cobb角≤60°组为6.1%(P<0.001)。椎体旋转3~4度组为16.5%明显高于椎体旋转0~2度组为6.5%(P=0.012)。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神经并发症。结论成人腰椎侧凸椎弓根螺钉置入具有较高的精确性,破壁螺钉及不良置钉主要位于AV及凹侧,危险因素包括较大Cobb角、严重椎体旋转以及凹侧置钉。
丁旗邱勇孙旭朱峰王斌朱泽章吴涛徐磊磊
关键词:腰椎侧凸成人椎弓根螺钉
外加电流速度对电场扩散的影响(英文)
2000年
丁世英张月蘅丁旗
关键词:超导体
女性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弯的胸椎矢状面形态对支具治疗效果的影响
2011年
目的探讨女性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弯患儿初诊时胸椎矢状面形态对支具治疗期间侧弯进展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70例接受规范化支具治疗的女性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弯患儿资料。测量初诊和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初诊胸椎后凸角,并记录初诊时的年龄、Risser征、月经状态等参数。分析末次随访时的侧弯变化情况,末次随访Cobb角大于初诊5。以上或治疗期间接受矫形手术者定义为支具治疗失败,其余为治疗成功。运用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支具治疗效果的因素。结果患儿初诊时年龄平均为(12.6±1.2)岁,主弯Cobb角平均为30.2°±5.5°,随访时间平均为(2.7±1.1)年,末次随访主弯Cobb角平均为29.6°±8.0°。支具治疗失败患儿19例(27.1%),成功51例(72.9%0)。卡方检验发现支具治疗失败组以月经初潮未至、低Risser征(0~1级)以及低初诊年龄(10-13岁)居多。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月经初潮未至(OR=21.162,P=0.007)是支具治疗后侧弯进展的独立预测因素,而胸椎后凸形态与侧弯进展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通过早期规范化支具治疗,大部分脊柱侧弯进展可得到控制。患儿的生长发育状态是影响支具疗效的重要因素,而初诊时胸椎矢状面形态与支具治疗期间侧弯的进展无明显相关性。
吕峰邱勇邱旭升王斌孙旭张兴丁旗季明亮
关键词:脊柱侧弯青少年胸椎支具
特发性胸椎侧凸选择性融合术后远端叠加现象被引量:11
2013年
目的:探讨主胸弯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单次前或后路胸弯融合术后远端叠加现象的发生率,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行单次前或后路主胸弯融合术的主胸弯型(Lenke 1A型)AIS患者。其中男20例,女90例;年龄10~18岁,平均14.2±2.0岁;主胸弯Cobb角40°~80°,平均为48.2°±7.8°。所有患者在术前、术后及术后随访时均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侧凸Cobb角,记录患者的年龄、Risser征、Y软骨形态、手术方式、稳定椎及融合节段,统计术后远端叠加现象的发生率,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随访时间为12~46个月,平均21±5个月。术后Cobb角平均为16.7°±6.1°,末次随访时Cobb角平均为22.0°±8.5°。共有19例出现远端叠加现象,发生率为17.3%。与非叠加组相比,叠加组患者的Risser征较低(2.1±1.4∶3.1±1.3,P=0.002),月经来潮后时间较短(11.2±14.2∶21.9±18.9个月,P=0.002),代偿性腰弯柔软度较高[(97.0±9.1)%∶(90.5±15.5)%,P=0.017],远端融合椎(LIV)的位置约高出0.8个椎体。关于叠加现象发生率,低Risser征患者高于高Risser征患者,Y软骨开放组高于Y软骨闭合组,月经初潮未至和来潮小于1年组高于月经来潮大于1年组,腰弯高柔软度组高于低柔软度组,LIV高位置组[相对于稳定椎(SV)]高于低位置组。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LIV-SV≤-2、Y软骨开放和腰弯高柔软度是术后发生远端叠加现象的三个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部分主胸弯型AIS患者前或后路矫形术后可发生远端叠加现象。LIV的选择、患者的生长发育成熟度和代偿性腰弯的柔软度是影响远端叠加现象的重要因素。
孙旭邱勇孙超朱泽章王斌徐磊磊丁旗钱邦平俞杨朱锋
关键词:特发性脊柱侧凸
国际脊柱畸形研究组推荐腰骶椎滑脱分型的可重复性与可信度研究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评估国际脊柱畸形研究组(Spinal Deformity Study Group,SDSG)推荐的腰骶椎滑脱分型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方法:对2001年1月~2010年1月期间我科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53例发育性和峡部裂性腰骶椎滑脱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其中男性12例,女性41例,年龄10~40岁(28.7±10.8岁),每例患者均有完整的术前站立正侧位X线片且均未进行预先测量。由4位脊柱外科医生分别根据SDSG分型标准进行分型,2周后此4位医生分别对这些患者的X线片再次进行分型,收集分型结果,分别作可信度和可重复性分析,计算Kappa值检验一致性。结果:4位医师对53例患者分型的可信度为71.7%~86.8%(Kappa值0.572~0.794),可重复性为83.0%~92.5%(Kappa值0.721~0.891)。滑脱轻、重度分级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分别为94.0%(Kappa值0.777)和96.7%(Kappa值0.862)。轻度滑脱患者中分型可信度为86.1%(Kappa值0.744),可重复性为86.6%(Kappa值0.751);重度滑脱患者中分型可信度为83.3%(Kappa值0.693),可重复性为87.5%(Kappa值0.788)。结论:腰骶椎滑脱SDSG分型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但其在指导手术策略制定中的应用价值尚需进行前瞻性研究进一步检验。
沙士甫朱泽章邱勇丁旗钱邦平张兴朱承跃毛赛虎
关键词:可重复性
纵向可撑开型人工钛肋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早期疗效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探讨纵向可撑开型人工钛肋技术(VEPTR)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EOS)的早期疗效。方法本组共入选11例自2006年12月至2011年7月行VEPTR技术治疗的EOS患者。男性8例,女性3例,初次手术时年龄3.1~9.8岁,平均(7±3)岁。在初次手术时放置VEPTR器械,使用肋骨-肋骨连接和肋骨-腰椎连接。术后每6~12个月行撑开延长术1次。测量并比较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主弯Cobb角、顶椎偏移、胸椎高度和T1~S1高度。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患者初次术前、初次术后和末次随访影像学测量结果,以评估手术疗效。结果初次手术后随访12—52个月,平均(32±11)个月。全部患者共接受手术41次,平均3.7次/例;共进行VEPTR撑开延长手术30次,平均2.7次/例。本组患者平均8个月行撑开延长1次。从术前到末次随访,主弯Cobb角从78°±18°减少到55°±11°(t=4.931,P〈0.05),顶椎偏移和胸椎后凸角在初次术后明显减小,随访时又有轻度增大。胸椎高度从(13.3±2.0)cm增加到(17.2±2.4)cm(t=8.365,P〈0.001),T1-S1高度从(24.4±3.8)cm增加到(32.5±5.3)cm(t=9.080,P〈0.001)。末次随访时与初次置入VEPTR术前相比,胸椎高度和T1~S1高度分别增加(4.0±1.3)cm和(8.1±2.6)cm。置入VEPTR术后,平均每次撑开术后胸椎高度和T1-S1高度分别可增加(0.8±0.3)cm和(1.8±0.4)cm。本组中有6例(共8例次)发生术中和(或)术后并发症,包括肋骨抱钩移位、迟发性感染、术中胸膜破裂和腰椎螺钉松动。结论VEPTR技术可有效控制EOS患者脊柱侧凸畸形的进展,并能保持脊柱和胸廓的生长,可作为EOS治疗的有效方法。由于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临床需要严格控制适应证。
邱勇孙旭王斌丁旗朱泽章钱邦平俞杨朱锋马薇薇
关键词:脊柱侧凸假体和植入物矫形外科手术
环360°减压融合椎板原位回植椎管重建术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被引量:2
2013年
背景:对于峡部裂性腰椎滑脱,将椎板作为植骨材料用于植骨融合的研究报道甚少,本回顾性研究将报道原位椎板回植技术及其临床结果。 目的:探讨后路环360°减压、椎板原位回植、椎管重建、短节段钉棒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的疗效。 方法:选取2007年6月至2011年6月间在我院行后路环360°减压植骨融合、椎板原位回植、椎管重建、短节段钉棒复位内固定的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患者36例。男13例,女23例;年龄32~58岁,平均(40.2±9.8)岁。术后定期随访,观察融合情况、椎管成形情况及有无内固定并发症发生,通过对术后疗效评分,比较术前与术后ODI、VAS评分差异观察临床疗效。 结果:本组手术时间90~190 min,平均135 min;术中出血量200~900 ml,平均500 ml。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26个月。所有患者下肢根性症状均消失,23例患者腰部持续疼痛消失,11例腰部劳累及长距离行走后疼痛患者均恢复正常工作。无神经损伤,无感染、椎间融合失败及断钉断棒、螺钉松动现象发生。原位回植椎板无吸收,椎体后方及椎体间均成骨性融合。临床疗效评定分级,优32例,良2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为94.4%。ODI评分及VAS评分术后均较术前显著改善(〈0.05)。 结论:后路环360°减压、椎板原位回植、椎管重建、短节段钉棒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效果满意,既可充分显露行神经根管减压,又可重建恢复椎管的完整性,预防术后瘢痕增生黏连对椎管内脊髓及神经根的压迫。
孙良业窦强兵凤晓翔管立新谢晓东袁先发吕波王启伟丁旗
关键词:椎板原位回植椎管腰椎滑脱峡部裂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