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丰伟

作品数:38 被引量:71H指数:5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一般工业技术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6篇医药卫生
  • 1篇机械工程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13篇血管
  • 9篇动脉瘤
  • 9篇蛛网膜
  • 9篇蛛网膜下
  • 9篇蛛网膜下腔
  • 9篇蛛网膜下腔出...
  • 9篇网膜
  • 9篇下腔出血
  • 9篇膜下
  • 9篇出血
  • 7篇栓塞
  • 7篇颅内
  • 7篇脑血
  • 7篇脑血管
  • 7篇基因
  • 6篇血管痉挛
  • 6篇脑血管痉挛
  • 6篇痉挛
  • 5篇血脑
  • 5篇血脑屏障

机构

  • 37篇厦门大学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贵州医科大学

作者

  • 38篇丰伟
  • 32篇田新华
  • 20篇林晓宁
  • 19篇魏峰
  • 15篇黄志纯
  • 15篇康俊龙
  • 13篇陈锷
  • 12篇黄延林
  • 9篇孟晗
  • 7篇孙瑾
  • 7篇庄再旺
  • 7篇杨芳裕
  • 5篇王鹏
  • 5篇王玉华
  • 5篇李泉清
  • 4篇陈陆馗
  • 4篇张峰林
  • 3篇刘禹冰
  • 3篇张龙
  • 3篇任磊

传媒

  • 3篇中华神经外科...
  • 3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福建医科大学...
  • 2篇临床神经外科...
  • 2篇2011中华...
  • 1篇中国医疗器械...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中国生化药物...
  • 1篇中国医院药学...
  • 1篇生物医学工程...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中外医疗
  • 1篇中华脑血管病...
  • 1篇中华危重病急...

年份

  • 2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7
  • 5篇2016
  • 8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10篇2011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微创方法建立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模型
2013年
我们通过微创枕大池2次注血法建立蛛网膜下腔出缸(SAH)后脑血管痉挛(CVS)模型,并证实其脑脊液及基底动脉壁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减少。它提供了一种简单,稳定,重复性强的SAH后CVS的动物模型构建方法。
田新华孟晗王志刚丰伟庄再旺林晓宁黄志纯王玉华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模型微创方法脑血管痉挛枕大池动脉壁
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
2023年
目的总结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VBDA)介入栓塞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8年4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37例VBDA患者(32枚VBDA病灶)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动脉瘤特征和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等,记录患者出院时及随访6个月时的临床预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患者术后预后情况。结果37例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3例,年龄为54(24~78)岁。接受介入治疗29例,拒绝手术8例。32枚VBDA病灶中25枚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3枚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4枚行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术。所有患者均在早期行介入治疗(<72 h)。术后随访过程中共有4枚出现复发,再次行介入治疗,其余均保持稳定。椎动脉夹层动脉瘤随访中预后极好13例,好3例,差1例,死亡0例;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随访中预后极好7例,好2例,差3例,死亡0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入院时Hunt-Hess分级越低者预后越好(H=7.566,P=0.006),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入院时Hunt-Hess分级、世界神经外科联盟(WFNS)分级越低者预后越好(H=5.666,P=0.017)。另外,VBDA患者入院时Hunt-Hess分级为0~Ⅲ级组预后极好的比例明显高于Ⅳ~Ⅴ组,比例分别为90.0%vs 22.2%,P=0.001。结论VBDA的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可降低术后再出血风险,没有明显的手术并发症,并有良好的随访结果,且术前较低的Hunt-Hess分级能获得良好的临床结果。另外,早期栓塞不影响临床结果,但降低了再出血的风险。
杜小林陈鄂康俊龙肖庆丰伟田新华
关键词:椎动脉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
Willis覆膜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
2019年
超过一半的人群在不同的时间段都会经历不同程度的鼻出血,但只有不到6%需要医疗干预,出现鼻腔大出血的情况更是少见[1]。颈内动脉损伤形成假性动脉瘤是引起鼻腔大出血的原因之一[2],死亡率高。颈内动脉损伤多见于头部外伤、医源性损伤及生物因素损伤(肿瘤或炎性反应侵蚀)[3-4]。
康俊龙陈锷丰伟田新华黄延林杨芳裕
关键词:颈动脉疾病颈内动脉
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分析被引量:8
2020年
目的评估在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采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55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采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动脉瘤特征和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患者出院时及随访6个月时的临床预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5分为预后良好,3~4分为预后一般,1~2分为预后差;记录患者栓塞治疗后即刻和随访6个月时的脑血管造影结果,采用Raymond分级评估动脉瘤闭塞情况,Ⅰ级为完全闭塞,Ⅱ级为瘤颈残留,Ⅲ级为瘤体残留。结果55例患者均在动脉瘤破裂72 h内接受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所有支架均成功释放;其中男性16例(占29.1%),女性39例(占70.9%);中位年龄53(24~80)岁;前循环动脉瘤49例(89.1%),后循环动脉瘤6例(10.9%);Hunt-Hess动脉瘤分级Ⅰ~Ⅱ级43例(78.2%),Ⅲ级7例(12.7%),Ⅳ~Ⅴ级5例(9.1%)。55例患者栓塞治疗后首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提示,有41例动脉瘤完全闭塞,14例瘤颈残留;动脉瘤越小者栓塞治疗后的完全闭塞率越高,完全闭塞组动脉瘤最大径≤7 mm患者比例明显高于瘤颈残留组(100.0%比64.3%,P<0.01)。55例患者中,有1例术中出现支架内血栓,1例术中出现斑块脱落引起的远端血管栓塞,1例术中出现血管痉挛,1例术后出现远隔部位脑出血;2例死亡患者中,1例死于心力衰竭,1例死于重症肺炎导致的呼吸衰竭。出院时预后良好40例,预后一般10例,预后差5例;入院时Hunt-Hess分级越低者的预后越好,预后良好组入院时Hunt-Hess分级为Ⅰ~Ⅱ级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预后一般组和预后差组(90.0%比50.0%、40.0%,P<0.01)。55例患者中有39例完成术后6个月临床预后和脑血管造影随访,GOS评分均≥3分,其中32例动脉瘤完全闭塞、4例瘤颈残留、3例瘤体残留;动脉瘤越小者6
康俊龙田新华吴启锋陈锷丰伟黄延林杨芳裕童俊江刘忠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真核表达质粒pLXSN-CGRP的构建
目的构建带有大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基因(CGRP)的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LXSN-CGRP。方法本实验以320g普通成年雄性SD大鼠为取材对象,从大鼠大脑皮层中获取总RNA,通过RT-PCR扩增得到大鼠CGRP基因全序列。通...
丰伟田新华庄再旺林晓宁魏峰黄志纯孟晗黄延林陈陆馗
关键词:降钙素基因相关肽PLXSNDNA重组
文献传递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短时阻断对脑组织损伤的影响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血管短时阻断对脑组织损伤的影响。方法 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AH组、单纯短时阻断组及SAH后短时阻断组,每组8只。交叉前池注血法制作SAH大鼠模型,用线栓法短时阻断大脑中动脉。给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检测大脑中动脉血管内径、病理变化及脑梗死范围,并比较。结果 SAH后短时阻断组及单纯短时阻断组的神经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及SAH组(均P<0.05)。与单纯短时阻断组相比,SAH后短时阻断组神经功能评分显著增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SAH组和SAH后短时阻断组双侧大脑中动脉管径显著缩小(均P<0.05)。SAH后短时阻断组右侧大脑中动脉管径显著小于SAH组(P<0.05)。单纯短时阻断组[(22.3±3.6)%]梗死灶体积分数显著小于SAH后短时阻断组[(39.6±7.4)%](P<0.05)。结论 SAH后血管短时阻断可加重脑损伤。
田新华庄再旺丰伟林晓宁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
提高纳米粒子载体入脑效率:Tat-聚乙二醇修饰
目的纳米颗粒体积小,可在血管中随血液循环;透过血管壁进入各个脏器的细胞中,纳米粒子通过吸附或包裹药物;基因等治疗因子可将其转运到全身各脏器组织,从而实现药物;基因的递送转运。但是,纳米粒子易被肝脾等内皮网状吞噬系统吞噬,...
魏峰田新华林晓宁王鹏丰伟黄志纯王玉华孟晗黄延林陈陆馗
关键词:血脑屏障TAT
文献传递
颅内多发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研究
2014年
目的探究颅内多发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30例(75个动脉瘤)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开颅夹闭治疗,观察组则为血管内栓塞治疗,比较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75个动脉瘤中有60个经血管内栓塞治疗,另有1例大脑中动脉瘤行开颅夹闭,剩余14例宽颈微小未破裂动脉瘤随访观察。2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发现有46个动脉瘤。完全栓塞50个(83.3%)、只行支架覆盖1个(1.7%)、瘤颈残留9个(15.0%)。并发症发生率为16.7%、致残率为10.0%。结论血管内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是一种可靠且相对安全的方法,尤其适用于治疗开颅难以夹闭的、患者基础条件差的、Hunt-Hess分级高的动脉瘤。
康俊龙陈锷田新华丰伟
关键词:颅内多发动脉瘤血管内栓塞
TTA1-Tat-PEG-GS NPs结合siRNA-EGFR转染C6细胞抑制EGFR基因表达的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TTA1、Tat、聚乙二醇(PEG)修饰的明胶硅氧烷纳米粒子(GS NPs)结合siRNA-EGFR转染C6细胞,抑制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的影响。方法根据鼠EGFR的mRNA序列设计合成siRNA-EGFR以及阴性对照siRNA-Scr(无意义序列)。TTA1-Tat-PEG-GS NPs通过静电作用结合siRNA。实验分4组:Control组、TTA1-Tat-PEG-GS NPs/siRNA-Scr组、TTA1-Tat-PEG-GS NPs/siRNA-EGFR组及X-tremeGene/siRNA-EGFR组。除Control组外,其余三组均在体外对C6细胞进行转染。Real-time PCR、Western blot分别检测细胞EGFR 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CCK-8法、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细胞增殖和凋亡情况。结果与Control组及TTA1-Tat-PEG-GS NPs/siRNA-Scr组比较,TTA1-Tat-PEG-GS NPs/siRNA-EGFR组在体外细胞水平上能有效抑制C6细胞EGFR mRNA及蛋白的表达(P<0.01),同时抑制C6细胞的增殖(P<0.05或P<0.01)并促进其凋亡(P<0.01)。此外,X-tremeGene/siRNA-EGFR组和TTA1-Tat-PEG-GS NPs/siRNA-EGFR组在下调C6细胞EGFR水平、抑制细胞增殖及促进细胞凋亡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TA1-Tat-PEG-GS NPs可能成为一种新型的基因治疗载体,为胶质瘤基因治疗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胡洋张龙李旺魏峰丰伟田新华
关键词:基因载体
质粒pLXSN介导CGRP基因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研究
目的枕大池一次注血法制作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以质粒pLXSN作为载体携带CGRP cDNA,经立体定向侧脑室注人大鼠体内,探讨质粒pLXSN介导CGRP基因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中的保护作用...
田新华丰伟林晓宁魏峰黄志纯孟晗杨芳裕李泉清邓志鸿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CGRP基因治疗
文献传递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