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成像
  • 3篇磁共振
  • 3篇磁共振成像
  • 2篇影像
  • 2篇影像学
  • 2篇肿瘤
  • 2篇纤维瘤
  • 2篇X线
  • 2篇MRI
  • 2篇MRI表现
  • 2篇病变
  • 1篇胸部X线
  • 1篇血性
  • 1篇影像学分析
  • 1篇影像学诊断
  • 1篇原始神经外胚...
  • 1篇原始神经外胚...
  • 1篇植入
  • 1篇植入术
  • 1篇软组织

机构

  • 8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8篇习伟
  • 8篇邢新博
  • 4篇杨家斐
  • 4篇张毅军
  • 3篇杨淑辉
  • 3篇王鑫坤
  • 3篇胡明艳
  • 2篇何建军
  • 1篇尚柳彤
  • 1篇边宏宇
  • 1篇程尧
  • 1篇娄昕
  • 1篇曹庆
  • 1篇任敬梅

传媒

  • 4篇感染、炎症、...
  • 2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河北医药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年份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大面积烧伤患者吸入性肺损伤的X线早期表现被引量:1
2009年
邢新博习伟程尧边宏宇张毅军
关键词:大面积烧伤患者吸入性肺损伤胸部X线病死率
1例纵隔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2010年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也称为局限性纤维瘤,是一种少见的梭形细胞软组织肿瘤,纵隔SFT更少见.影像学检查对此类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我们诊断1例纵隔SFT患者,报告如下.
习伟邢新博张毅军
关键词: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影像学诊断纵隔软组织肿瘤梭形细胞纤维瘤
脊柱旁区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临床特点和MRI影像学分析(附3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017年
目的分析脊柱旁区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临床及MRI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脊柱旁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临床及CT、MR表现。结果 3例患者年龄均在30岁以下,病灶均位于脊柱旁,颈椎、胸椎和腰椎各1例,MRI表现1例为腰椎旁巨大占位,伴相邻椎体骨质破坏并侵犯椎管内,1例胸椎旁呈囊实性肿块,相邻椎体未见骨质破坏,1例为多个颈椎椎间孔扩大的椎管内外沟通的串珠状软组织肿块,增强后1例病变呈明显不均匀强化,2例病变轻中度强化。病理光镜下以小圆细胞及Homer-Wright玫瑰结为特征,免疫组化有两项以上神经源性抗体表达阳性,以CD99为著。结论脊柱旁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点,但缺乏特异性,表现各异,确诊需组织病理学检查。MRI检查的目的在于明确肿瘤侵犯范围,确定手术的可切除性以及评价疗效。
邢新博杨家斐王鑫坤习伟杨淑辉胡明艳尚柳彤
关键词: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
嫌色细胞肾癌的MRI表现(附4例报告)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讨嫌色细胞肾癌(chromophobe RCC,CRCC)的MRI表现。方法分析4例嫌色细胞肾癌患者MRI检查后的病灶形态特征及信号变化。结果 4例患者共4个病灶,病灶在T2加权像上表现为混杂高信号,内部有条索样分隔,增强扫描T2加权高信号区表现为延迟均匀强化,无囊变、坏死,不含脂肪脂质,有出血病变2例。结论嫌色细胞肾癌的少见MR特征为T2WI高信号,肿瘤整体信号不均匀,较小肿瘤也可见出血,肿瘤血供较丰富,增强扫描延迟期出现较均匀强化。
王鑫坤杨家斐邢新博习伟
关键词:肾癌磁共振成像
体部弥漫型丛状神经纤维瘤病MRI表现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发生于体部的弥漫型丛状神经纤维瘤病的MRI表现,以提高诊断的正确率,并为临床诊断及后期治疗提供有利的帮助。方法对4例手术后病理诊断为体部丛状神经纤维瘤病的患者临床资料及MRI检查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病是原发于神经干内的神经纤维瘤,MRI表现上有一定特异性:即平扫时T1WI上病变呈与肌肉相比的等信号或稍低信号,于T2WI STIR相病变呈高或稍高信号,信号均匀或不均匀,皮下脂肪层病变内可含残存脂肪组织在T1WI上呈高信号、压脂像后呈低信号,增强后病变明显强化,可见条片状或网格状不均匀强化。结论结合患者临床资料及MRI表现,可以对体部丛状神经纤维瘤病做出明确诊断,并对病变范围作出初步的估计,为临床早期诊断及手术治疗提供帮助。
邢新博杨家斐习伟杨淑辉胡明艳
关键词:MRI
X线和多层螺旋CT及MRI检查在寰枢椎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5
2012年
寰枢椎位于人体脊柱的最顶端,其解剖位置特殊,结构复杂而细微,具有与其他脊柱不同的解剖学特征.临床医生往往对寰枢椎病变时选用何种合理的检查方式犹疑不定.我们收集了我院75例寰枢椎病变患者的X线平片、螺旋CT扫描及3D重建图像、MRI扫描图像,对比分析各检查方式对寰枢椎病变的诊断价值.
习伟邢新博张毅军何建军
关键词:寰枢椎病变MRI检查X线平片病变诊断螺旋CT扫描
磁共振内耳水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MRI)内耳水成像技术在临床耳聋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0例耳聋患者,采用西门子NOVUS1.5T超导型核磁共振快速自旋回波序列行MR内耳水成像扫描。结果:所有受检者均顺利完成检查,经过多组3D重建技术应用,图像结果可完全达到诊断目的,其中显示内耳畸形8例,结构正常52例。结论:内耳水成像技术能清楚显示内耳膜迷路以及内听道精细解剖结构,可以显示其发育状况及通畅程度,能够为重度耳聋患者的诊断和术前评估提供重要的影像学参数。
习伟邢新博曹庆张毅军何建军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内耳膜迷路耳蜗植入术
磁共振成像表现特征鉴别成人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与胼胝体压部缺血性脑梗死被引量:22
2018年
目的对成人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RESLES)与缺血性脑梗死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特征进行对比观察,分析MRI征象在两者疾病鉴别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7年6月临床诊断为RESLES的7例患者及存在胼胝体压部缺血性梗死的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RI表现特点,重点对胼胝体压部病变的MRI表现位置、形态、信号强度、最大横截面面积、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进行分析。结果 7例RESLES患者(男5例、女2例)病变中心部位位于胼胝体压部中线部,呈圆形、椭圆形或梭形,以胼胝体为中心对称分布,DWI均呈现高信号,ADC值减低,最大横截面面积平均为(56.9±32.6)mm^2,ADC值平均为(0.3963±0.0715)×10^(-3)mm^2/s,通过复查(平均10 d),病灶消失;而13例胼胝体压部缺血性脑梗死病灶的患者(男10例、女3例)胼胝体压部病变大多数偏一侧,位于中线部位少见,呈现片状或不规则型,DWI也均为高信号,最大横截面面积平均为(55.1±43.9)mm^2,ADC值平均为(0.4978±0.0123)×10^(-3)mm^2/s。两组最大横截面面积(t=0.096,P=0.925)和ADC值(t=-1.988,P=0.06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比7例RESLES患者与13例有胼胝体梗死灶患者的MRI特征显示,胼胝体压部病灶的位置、形态以及脑内是否存在其他病灶对两者的鉴别有一定价值。而两者病灶的信号、ADC值及病灶面积无差异,两者的鉴别尚需结合临床特点。
邢新博习伟王鑫坤杨淑辉聂明明胡明艳任敬梅杨家斐娄昕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表现缺血性脑梗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