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理学

主题

  • 3篇降凝
  • 2篇凝点
  • 2篇降凝机理
  • 2篇降凝剂
  • 2篇柴油
  • 1篇氧化合物
  • 1篇乙烯
  • 1篇乙烯共聚物
  • 1篇酸酐
  • 1篇汽油
  • 1篇汽油抗爆剂
  • 1篇微波
  • 1篇辛烷值
  • 1篇马来酸酐
  • 1篇马来酸酐共聚...
  • 1篇纳米
  • 1篇抗爆剂
  • 1篇冷滤点
  • 1篇化合物
  • 1篇降凝效果

机构

  • 5篇辽宁石油化工...
  • 3篇抚顺石油化工...

作者

  • 5篇于海莲
  • 4篇曹祖宾
  • 3篇胡震
  • 3篇齐邦峰
  • 3篇王璐璐
  • 1篇张金生
  • 1篇赵华
  • 1篇李丹东
  • 1篇王蓉辉
  • 1篇李丽华
  • 1篇李秀萍
  • 1篇付雪

传媒

  • 3篇辽宁石油化工...
  • 1篇石油学报(石...
  • 1篇杭州化工

年份

  • 3篇2006
  • 2篇200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含氧化合物对汽油抗爆性的影响被引量:18
2005年
考察了不同结构的含氧化合物对汽油抗爆性能的影响,以便汽油抗爆组分分子结构的设计和不同有机物抗爆性能的推测。在实验过程中筛选出几种酚类化合物和叔丁基含氧化合物等作为汽油抗爆添加剂。实验结果表明,这些含氧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油溶性和一定的抗爆性。在酚类化舍物中混合甲酚的抗爆性最好,当添加剂的体积分数为1.0%时,加剂油的研究法辛烷值(RON)可以提高1.5。叔丁基含氧化合物大多具有比MTBE更好的抗爆性能,当添加剂的体积分数为3.0%时,加剂油的RON可以提高1.0左右,并且混合甲酚和碳酸二甲酯之间具有明显的协同抗爆作用,当添加剂的体积分数为3.0%时,可将加剂油的RON提高2.9。
王璐璐齐邦峰曹祖宾于海莲
关键词:含氧化合物汽油抗爆剂辛烷值
聚丙烯酸酯降凝剂的制备及应用被引量:14
2006年
为改善柴油的低温流动性能,增加柴油供给,以丙烯酸、高碳醇为原料,酯化生成聚丙烯酸混合酯,再经偶氮二异丁腈引发,聚合成聚丙烯酸混合酯降凝剂。结果表明,聚丙烯酸混合酯对柴油有较好的降凝效果,0^#柴油的凝点降低了14℃,5^#柴油的凝点降低了18℃。计算得出了聚丙烯酸酯降凝剂的特性粘度为26~45mL儋时,对柴油的降凝效果最好,当降凝剂的质量分数为0.4%时,分别使直馏柴油和润滑油的凝点降低了13℃和25℃,聚丙烯酸酯类降凝剂与萘斯以质量比1:1进行复配时,使0^#柴油的凝点降低了29℃。
付雪李丹东于海莲王蓉辉曹祖宾
关键词:柴油降凝剂凝点
柴油降凝剂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05年
综述了国内外降凝剂的发展概况,分析了降凝剂的降凝机理(共晶理论、吸附理论和吸附共晶理论),讨论了影响降凝效果的因素(油品的组成、降凝剂的结构和降凝剂的加剂量)和降凝剂的种类[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及其改性物、聚(甲基)丙烯酸酯系列、马来酸酐共聚物、含氮聚合物]。现在多采用复配工艺,并展望了降凝剂的发展前景。
于海莲齐邦峰曹祖宾胡震王璐璐
关键词:柴油降凝剂马来酸酐共聚物丙烯酸酯系降凝机理降凝效果
醇解型柴油降凝剂的合成及其应用被引量:12
2006年
合成了丙烯酸酯(AAE)、马来酸酐(MA)和醋酸乙烯酯(EA)三元共聚物的醇解型柴油降凝剂,考察了该降凝剂的降凝助滤效果及最佳反应条件,初步讨论了其降凝机理。以0.6%(质量分数,以下同)的对苯二酚为阻聚剂,1.5%的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n(十六醇)∶n(丙烯酸)=1.0∶1.6,合成AAE;以甲苯为溶剂,1.2%的过氧化苯甲酰为引发剂,n(MA)∶n(EA)∶n(AAE)=1∶4∶4,恒温85℃,聚合7 h,得三元共聚物;以1.5%的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用碳数16的脂肪醇醇解三元共聚物,得到醇解型降凝剂。结果表明,当降凝剂添加量为500μg/g时,可使抚顺石油一厂、二厂、三厂5#柴油的凝点分别降低16、19、18℃,冷滤点分别降低5、7、6℃。
于海莲齐邦峰王璐璐曹祖宾胡震
关键词:凝点冷滤点降凝机理
纳米CeO_2的微波制备与表征被引量:3
2006年
以Ce(SO4)2·4H2O和NaOH为反应原料,聚乙二醇(PEG)作为表面活性剂起到分散和保护产品的作用,用新型的微波合成技术制备纳米CeO2。对微波制备纳米CeO2工艺中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考察,并且作了正交优化设计实验,得到最佳制备工艺条件:PEG的反应体积为9mL,PEG的洗涤体积为7mL,无水乙醇的体积为10ml,微波恒压为0.14MPa.微波功率为232W,微波辐射时间为6min。采用红外光谱仪对产品进行定性分析,采用X-射线衍射仪分析其晶相结构,采用差热-热重联用分析仪对样品热稳定性进行分析,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吸光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产品颗粒粒径为24.9nm,在280~400nm对紫外线具有较好的吸收,在400~800nm对可见光有较好的透光性。
李丽华胡震张金生李秀萍于海莲赵华
关键词:纳米CEO2微波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