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阳华
- 作品数:40 被引量:60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 易代之际的自我书写——项圣谟《朱色山水自写小像图》的身份建构与内在焦虑被引量:4
- 2020年
- 《朱色山水自写小像图》绘制于1644年明清易代之际,成功建构了项圣谟的遗民身份。据其好友李肇亨《梦余集》所载诗文可知,这幅一直被认为是自画像的作品其实并非自画,而是由肖像画家张琦绘制,项圣谟补景而成。这种合作方式是明末清初肖像画绘制的常见模式。在这幅画的绘制过程中,项圣谟显示了自我身份建构的迫切性和对绘画内容的支配性。故此图虽不是自画像,又确是文人通过肖像进行的自我书写。项圣谟通过这幅肖像画表明了他对明王朝的内在认同,也透露出易代之际其自我意识中潜藏的身份焦虑。
- 付阳华
- 关键词:身份焦虑身份建构自画像肖像画自我书写明王朝
- 中国地域性美术研究的探索与思考被引量:5
- 2009年
- 地域性美术研究指将研究对象限定在一定的地理范围之内的美术研究。从广义来看.一般的美术史都具有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不然便无从着手,也就是说美术史的研究都是相对带有地域性的,虽然地域限制可以大到“东方”、”西方”.“亚洲”、“欧洲”.甚至“世界”等。强调空间范围是以地域命名的美术史研究对象的共同特征。
- 付阳华
- 关键词:美术研究地域性美术史研究
- 明遗民画家的“遗”与“逸”之辨析被引量:1
- 2014年
- 明遗民画家处于明清两朝易代之际,由于对政治抱疏离态度,多数人追求隐逸的生活。但他们的"隐逸"建立在"遗民"的政治身份之上,被动"遗"世的命运和主动"逸"世的选择产生出态度、行为以及作画风格的两极化状态。首先,明遗民画家在对"遗民"语义的厘定中,与"逸民"身份划清界限,是对易代之际节义的强调;而明清画坛标榜"逸气",明遗民画家的创新能力又使"逸品"得到了新的诠释。其次,明遗民画家在隐逸生活中的穷愁、欲有所为的反机以及谋生手段的多样奇特表现出与历代文人迥然不同的"逸"世特征,"遗"与"逸"在此又发生碰撞。最后,明遗民画家绘画中"技巧的仿古"与"目的的遣兴",形成狂放与隐忍风格的两极发挥,这和"遗"与"逸"共同在他们身上的结合有很大关系。
- 付阳华王云仙
- 关键词:隐逸中国绘画史画风
- 明遗民画家字号的变更及其意义被引量:2
- 2005年
- “明遗民画家”是明代灭亡后仍存活于清朝,但心存故国,不与统治者合作的一批画家。明遗民画家字号繁多,而且他们在明清易代之际纷纷改字、更号或者另添别号,这在中国美术史上堪称一大奇观;讨论明遗民画家的字号的变更,其中往往牵涉到国家、社会、家族或者其本人思想中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表达了他们对故国的怀恋和对生死的选择与思考。
- 付阳华
- 关键词:明遗民画家
- 触摸北京美术的身影探寻地域美术史的研究意义被引量:3
- 2007年
- 当下的北京,殷商时期为蓟国,周、秦、汉之蓟城,隋之涿郡,唐之幽州,辽之燕京,金之中都,元之大都、明清之北平、北京。她是2008年的奥运会举办城市,也是为人所艳称的八百年都城,拥有着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她的确需要有一部属于自己的美术史。
- 付阳华
- 关键词:美术史殷商时期奥运会
- 吴渔山和他的时代
- 2022年
- 吴渔山(1632-1718),名历,字渔山,号墨井道人、桃溪居士,常熟人,在画坛上被称为"清六家"之一,绘画成就受到高度认可。和他同时代眼界甚高的画家王原祁(1642-1715)便表示过"右渔山而左石谷"的态度;"尝语弟子温仪曰:‘近时画手次第无人,吴渔山其庶几乎?’仪举石谷为问,曰:‘太熟。’又举查二瞻为问,曰:‘太生。’盖以不熟、不生自处也。"
- 付阳华
- 关键词:清六家王原祁
- 从“勿斋公子”到“涧上遗民”——乙酉之后徐枋的住所、交游及绘画被引量:5
- 2012年
- 徐枋是著名的明遗民,也是清初的著名画家。他的遗民品质提醒我们关注并解读他的遗民生活对于绘画创作的影响。乙酉(1645)之后,徐枋从勿斋的贵公子沦为居无定所的人,而定居涧上草堂在他的绘画作品中有明显的呈现;徐枋自称"作画暮年益进"与他和著名遗民画家杨补、万寿祺、归庄、姜垓的交游有关;徐枋有吴地隐居的实景图数幅,展现他的遗民隐居生活;徐枋以画为寄的特点是遗民画家的典型表现。
- 付阳华
- 关键词:明遗民绘画交游
- 戴本孝绘画中“洞中人”图像的遗民意象解读
- <正>戴本孝(1621—1693)是明清之际新安画派中的重要画家,他的画多以枯淡的画风,表现静穆的山水,题材或为实地写照,或作意象迭,进而抒写主观情怀。笔者发现,在戴本孝的绘画中有一种图像具有高度的重复性,这种图像的基本...
- 付阳华
- 文献传递
- 明遗民画家的抗清斗争述要被引量:2
- 2009年
- 明遗民画家多为士人且身怀画艺,常被认为是儒雅而文弱的。但明末乱世以及朝代更替间的刀兵之祸给画家的身世抹上了惨烈的一笔,除了坚持遗民思想之外,不少画家表现出了任侠尚武的一面;更有明朝名臣、名将之子弟,随从父兄经历了沙场洗礼。明遗民画家的抗清斗争无疑都最终失败了。但是,抗清斗争的举动是遗民画家人格表现的重要部分,是探索遗民画家生平经历、性格特征以及艺术风格变迁的重要参照。
- 付阳华
- 关键词:明遗民画家反抗斗争
- 中国画写真刍议
- 2003年
- '写真'指对人物或景物的如实刻画、描绘,也可作为名词,指肖像画。早在北齐就有这样的记载:'武烈太子偏能写真,坐上宾客,随宜点染,即成数人,以问童孺,皆知姓名矣。'武烈太子萧方等为梁元帝萧绎之长子,史载萧绎天生善画,曾写《蕃客人朝图》、《职贡图》等少数民族人物形象。其《职贡图》(图1)描述滑国、波斯、百济、龟兹、倭国等35国使臣像,形象地记载了他们的肤色面貌、服饰特征,具有写真的性质。萧方等继承父志,善于写真,以上记载说明萧方等所绘人物为亲眼所见之人,并非常讲究形似,以致童孺皆能看出所绘是谁。关于写真的记载在唐宋史书、笔记中也常见到。写真作为人物画的一种。
- 付阳华
- 关键词:萧绎蕃客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