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任占杰

作品数:30 被引量:61H指数:5
供职机构:潍坊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30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9篇麻醉
  • 8篇神经病
  • 7篇疼痛
  • 5篇神经病理
  • 5篇鞘内
  • 5篇病理
  • 4篇镇痛
  • 4篇神经病理性
  • 4篇病理性
  • 4篇布托
  • 4篇布托啡诺
  • 3篇药物
  • 3篇硬膜
  • 3篇硬膜外
  • 3篇神经病理性疼...
  • 3篇神经痛
  • 3篇流产
  • 3篇麻醉学
  • 3篇经痛
  • 3篇病理性疼痛

机构

  • 26篇潍坊医学院
  • 11篇潍坊医学院附...
  • 5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济宁市第一人...
  • 2篇潍坊市中医院
  • 2篇潍坊市寒亭区...
  • 1篇潍坊市人民医...
  • 1篇昌邑市人民医...
  • 1篇潍坊护理职业...

作者

  • 30篇任占杰
  • 8篇张成明
  • 7篇黄科昌
  • 5篇张增臻
  • 4篇王桂芝
  • 4篇马骏
  • 4篇赵恒珂
  • 4篇张岩
  • 4篇于剑锋
  • 3篇于志军
  • 3篇高尔
  • 2篇倪家骧
  • 2篇陈静
  • 1篇胡京蛟
  • 1篇马芹
  • 1篇于志军
  • 1篇孙银贵
  • 1篇刘荣
  • 1篇王立
  • 1篇陈维宁

传媒

  • 4篇潍坊医学院学...
  • 3篇当代医学
  • 2篇中国疼痛医学...
  • 2篇中华麻醉学杂...
  • 2篇实用医学杂志
  • 2篇中国当代医药
  • 1篇中国妇幼保健
  • 1篇中国临床医生...
  • 1篇临床麻醉学杂...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天津医药
  • 1篇中国慢性病预...
  • 1篇中国医刊
  • 1篇中国高等医学...
  • 1篇中国卫生产业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 1篇中国医药
  • 1篇第十四届世界...
  • 1篇山东省疼痛研...

年份

  • 4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8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6
  • 2篇2003
  • 1篇2002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鼠和豚鼠利多卡因脂质体局部麻醉的药效学被引量:6
2006年
利多卡因性能稳定、起效快、毒性较小,且组织渗透性强,是应用广泛的局麻药之一。但对于长时间手术麻醉、术后疼痛及慢性癌痛病人,单次用药镇痛时间不能满足需要,采用缓释制剂,延长局麻药作用时间,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脂质体是一种类似微型胶囊的新型药物载体,具有类细胞结构,可视为一种人工细胞膜。其对利多卡因药效学的影响不明确,为此,本研究拟探讨小鼠和豚鼠利多卡因脂质体局部麻醉的药效学。
王桂芝高尔陈维宁任占杰韩慧蓉
关键词:局部麻醉药效学小鼠新型药物载体手术麻醉慢性癌痛
一种热损伤致神经病理性疼痛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热损伤致神经病理性疼痛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所述构建方法为对成年雄性SD大鼠坐骨神经进行射频热凝处理;所述射频热凝处理的方法为双极射频模式,位置为大鼠坐骨神经分叉向头端方向0.5cm处和1cm处,射频参数如下...
任占杰刘彦朋于志军黄科昌翟永吉王若国
鞘内泵入布托啡诺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P物质表达的影响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观察鞘内泵入布托啡诺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P物质的影响,探讨鞘内泵入布托啡诺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可行性。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B组),不实施任何手术;对照组(C组),右肢制备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模型(CCI)及鞘内置管后鞘内泵入生理盐水10μL/d;布托啡诺组(TB组),CCI及鞘内置管后泵入布托啡诺24μg/d。C组和TB组术后第4天开始鞘内给药,连续给药7d。第11天于给药2h后大鼠灌注固定,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脊髓背角P物质。结果:成功制作CCI模型,无鞘内导管脱出现象,且注药成功,无疼痛行为学差异。与B组相比,C组和TB组脊髓背角P物质表达明显增加(P<0.01);与C组相比,TB组脊髓背角P物质表达明显降低(P<0.01)。结论:鞘内泵入布托啡诺可以通过减少脊髓P物质表达而发挥镇痛作用,布托啡诺可以通过鞘内给药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
任占杰张成明赵恒珂张增臻
关键词:疼痛布托啡诺P物质脊髓
利多卡因凝胶贴膏外敷在家兔皮肤和背根神经节中药物分布规律被引量:2
2022年
利多卡因是一种酰胺类局部麻醉药和1-b类抗心律失常药,通过阻止钠离子内流减少疼痛信号的产生和传导从而降低疼痛感觉,因此在临床中广泛用于治疗多种急、慢性疼痛[1,2],尤其是神经病理性疼痛[3]。常见剂型有注射剂、软膏、喷雾剂和贴膏等。其中利多卡因凝胶贴膏可用于治疗具有神经性和炎症性特征的局部疼痛,如创伤后、手术后疼痛或肌肉骨骼疼痛[4],并已成为带状疱疹神经痛一线治疗药物[3~5]。
焦文强黄译平黄科昌刘彦朋王若国李万忠任占杰
关键词:利多卡因凝胶带状疱疹神经痛贴膏家兔皮肤药物分布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的治疗
2011年
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为糖尿病最常见的神经并发症之一,表现为远侧端对称性多神经病变,患者出现疼痛,伴或不伴有感觉缺失,也可表现为自发性疼痛。疼痛症状开始出现在远侧端,影响双侧的脚趾和足,然后向上发展,累及下肢,病情进一步发展,上肢出现症状。
任占杰马立新倪家骧马骏
关键词: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周围神经病变自发性疼痛疼痛症状神经并发症对称性
麻醉学专业本科生的疼痛诊疗学阶段性实践教学探讨被引量:5
2019年
麻醉学专业本科生目前仍是疼痛医学专业技术人员培养的主要途径,而疼痛诊疗学的实践教学是培养过程的薄弱环节。2016-2017年,通过'兴趣小组'和后续的'动物实验—见习—实习'阶段性实践教学模式,加强疼痛诊疗学整体教学,使学生的疼痛诊疗相关临床操作技能得到明显提升,进一步巩固了理论知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任占杰黄科昌王若国于剑锋
关键词:麻醉学疼痛实践教学
鞘内应用布托啡诺对神经痛大鼠脊髓NMDAR1、MOR mRNA表达的影响
2009年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布托啡诺对神经源性疼痛大鼠脊髓NMDAR1、MOR mRNA表达的影响,进而探讨布托啡诺治疗神经源性疼痛的可能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24只,体重(250±20)g,随机分为3组(n=8),对照组(B组)、生理盐水组(C组)和布托啡诺组(T组)。B组不给予任何干预处理;C组和T组进行鞘内置管并建立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CCI),C组鞘内每天给予10μl生理盐水,T组鞘内每天输注布托啡诺12μg/10μl(生理盐水稀释)。持续7d后,断头处死大鼠,取出脊髓标本,RT-PCR测定NMDAR1和MOR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NMDAR1 mRNA表达,C组与B组相比,NMDAR1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T组与C组比较表达水平降低,P<0.05。MOR mRNA表达,B组、C组、T组各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鞘内注射布托啡诺可降低CCI模型引起的大鼠脊髓NMDAR1 mRNA表达水平上调,对MOR mRNA表达水平无影响;CCI模型后12d内MOR mRNA的表达水平恢复正常。
张增臻赵恒珂张成明任占杰
关键词:布托啡诺神经源性疼痛Μ受体
硬膜外术后镇痛对细胞因子、皮质醇的影响被引量:2
2003年
目的 观察罗哌卡因与吗啡硬膜外联合应用术后镇痛对白细胞介素 6、肿瘤坏死因子 α和皮质醇的影响。方法 择期下腹部手术病人 17例 ,年龄 2 5~ 6 0岁 ,ASAⅠ~Ⅱ级 ,无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疾病。随机分为实验组 (MR组 )和对照组 (C组 )。手术结束前 15min ,分别给予负荷量。然后用病人自控镇痛泵行硬膜外术后镇痛。测定术前、术毕、术后 1d、术后 2d和术后 5d血清白介素 6 (IL 6 )、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和皮质醇的浓度。结果 术毕及术后 1d各组血清皮质醇浓度均高于术前水平 (P <0 .0 5或P <0 .0 1) ,术后 2dC组仍高于术前 (P<0 .0 5 )。术后 1d和术后 2d ,MR组血清皮质醇浓度均低于C组 (P <0 .0 1)。血清IL 6、TNF α浓度于术毕至术后 2d均较术前升高 (P <0 .0 5或P <0 .0 1)。术后 1d和 2d ,MR组血清IL 6、TNF α浓度均显著低于C组 (P <0 .0 5或P <0 .0 1)。结论 硬膜外镇痛能减少血清皮质醇、IL 6和TNF α的升高 。
任占杰高尔张岩景龙年
关键词:罗哌卡因镇痛硬膜外细胞因子皮质醇
大鼠坐骨神经射频热凝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的建立
2023年
目的:通过射频热凝损伤大鼠坐骨神经,建立热损伤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动物模型。方法:取24只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6只。其中假手术组(Sham组)仅进行相关手术操作,RF_(55)组、RF_(65)组和RF_(75)组分别给予坐骨神经55℃、65℃和75℃射频热凝处理,观察术前、术后1~40天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TWL)变化,并判断大鼠自发性痛行为和术后运动功能差异,确定最佳造模温度。另取2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和最佳造模温度65℃射频热凝模型组(RF_(65)组),每组10只。进行模型复制,观察术后14天光镜下坐骨神经形态学变化,RT-PCR法测定大鼠L_(4)~L_(6)背根神经节Nav1.8 mRNA表达。结果:RF_(55)组术后3~10天MWT低于术前;TWL术后7~15天明显缩短。RF_(65)MWT术后5~30天降低;TWL术后7~30天缩短。RF_(75)MWT术后3~15天增高;TWL术后均延长。射频热凝组均在术后出现自发性疼痛行为,运动功能评分降低。坐骨神经65℃射频热凝后,组织水肿明显,空泡增多,Nav1.8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Sham组。结论:大鼠坐骨神经65℃射频热凝,可以复制稳定的热损伤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
刘彦朋张瑞孙柏徐赓黄科昌任占杰
关键词:神经病理性疼痛动物模型热损伤射频热凝
胸椎旁阻滞的临床应用被引量:9
2012年
椎旁阻滞作为一种局部麻醉技术,1905年首次由Hugo Sellheim提出。1927年,T11、12椎旁阻滞被认为可以解除子宫收缩引起的疼痛。1979年,Eason等提出了"胸椎旁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block,TPVB)"的概念。
任占杰马骏
关键词:胸椎旁阻滞麻醉技术子宫收缩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