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任玉兰

作品数:17 被引量:114H指数:7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子宫
  • 11篇子宫内膜
  • 11篇内膜
  • 11篇宫内
  • 11篇宫内膜
  • 8篇子宫内膜癌
  • 8篇内膜癌
  • 8篇宫内膜癌
  • 5篇预后
  • 5篇肿瘤
  • 5篇浆液
  • 5篇浆液性
  • 4篇乳头
  • 4篇乳头状
  • 4篇子宫内膜肿瘤
  • 4篇宫颈
  • 3篇乳头状癌
  • 3篇手术
  • 3篇子宫内膜浆液...
  • 3篇基因

机构

  • 16篇复旦大学附属...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复旦大学上海...

作者

  • 17篇任玉兰
  • 16篇王华英
  • 6篇单波儿
  • 4篇孙织
  • 3篇杨文涛
  • 3篇沈磊
  • 3篇施达仁
  • 3篇张玉勤
  • 2篇张美琴
  • 2篇陈云
  • 2篇孙敏
  • 2篇王香娥
  • 2篇蔡树模
  • 1篇周时蓓
  • 1篇谭志明
  • 1篇姜辉
  • 1篇周晓燕
  • 1篇盛伟琪
  • 1篇杨彗娟
  • 1篇程玺

传媒

  • 6篇中国癌症杂志
  • 4篇中华妇产科杂...
  • 1篇复旦学报(医...
  • 1篇实用癌症杂志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4篇2008
  • 3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559例子宫内膜癌临床综合治疗疗效分析被引量:8
2008年
背景与目的:随着对子宫内膜癌预后因素的认识和手术病理分期的应用,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模式变化很大。本研究探讨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方法、生存情况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2006年12月间收治的559例子宫内膜癌手术初治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和预后。结果:经过中位随访期36个月,局部复发25例,远处转移24例。3年总生存率为88.7%,3年和5年无病生存率为82.7%和80.9%。Ⅰ期、Ⅱ期、Ⅲ期及Ⅳ期患者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5.5%、95.3%、75.9%和32.4%,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Ⅰ期92.1%,Ⅱ期90.8%,Ⅲ期63.5%和Ⅳ期14.7%,早期(Ⅰ、Ⅱ期)与Ⅲ期、Ⅳ期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内膜样腺癌和非内膜样腺癌在3年总生存率和3年无病生存率上有显著差异(分别为92.4%vs 64.9%和86.9% vs 57.4%,P均<0.001)。分化程度不同子宫内膜癌的3年总生存率和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分化Ⅰ级98.3%和94.2%,分化Ⅱ级89.3%和83.4%,分化Ⅲ级70.8%和62.5%,3者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和<0.001)。1996—2002年间收治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和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3.4%和76.4%,而2003—2004年间收治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和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4.0%和88.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32和0.1168)。多因素分析显示仅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和肌层浸润深度与预后相关(P<0.05)。结论:尽管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已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日趋规范的子宫内膜癌治疗方式将可能进一步提高患者长期生存。
孙织王华英陈云任玉兰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预后
Ⅰ、Ⅱ型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和表观遗传学及Her-2基因异常的研究
子宫内膜癌为女性生殖道常见三大恶性肿瘤之一,根据其临床特征与生物学行为特点可分为Ⅰ、Ⅱ两种类型:Ⅰ型即为雌激素相关的子宫内膜样腺癌,Ⅱ型为非雌激素相关,包括子宫内膜浆液性乳头状癌(Uterine Papillary Se...
任玉兰
关键词:子宫内膜浆液性乳头状癌表观遗传学基因异常临床病理
文献传递
子宫内膜浆液性乳头状癌组织中Her-2/neu基因的扩增和蛋白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 检测Her-2/neu基因在子宫内膜浆液性乳头状癌(UPSC)中的扩增和蛋白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2006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手术治疗的36例UPS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别用显色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法检测Her-2/neu基因在UPS组织中的扩增和蛋白表达情况,并对两种方法进行对比分析;采用单因素log-rank检验、多因素Cox同归法分析影响UPSC预后的因素.同时随机选择同期收治、临床资料完整的136例Ⅰ型子宫内膜样腺癌作为对照,行免疫组化法检测其Her-2/neu蛋白的表达.结果 免疫组化法检测显示,UPSC患者Her-2/neu蛋白阳性表达率为36.1%(13/36), Ⅰ型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为6.6%(9/13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显色原位杂交法检测显示,UPSC患者Her-2/neu基因高度扩增率为11.1%(4/36).显色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法检测的符合率为100%.36例UPSC患者中,手术病理分期Ⅲ~Ⅳ患者的Her-2/neu蛋白阳性表达率为50.0%(11/22),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的14.3%(2/14,P=0.030);而不同肌层浸润深度、病理类型构成、病理分化程度及有无脉管侵犯、p53蛋白、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患者间Her-2/neu蛋白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Her-2/neu蛋白表达、肌层浸润深度和手术病理分期是影响UPS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Her-2/neu蛋白表达和肌层浸润深度是影响UPS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Her-2/neu蛋白阳性表达的13例患者中,8例子化疗者平均牛存时间(20个月)较5例未化疗者(42个月)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370).结论 UPSC组织中Her-2/neu蛋白阳性表达与手术分期晚显著相关,Her-2/neu蛋白表达和肌层浸润深度是影响UPS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任玉兰王华英周晓燕单波儿杨文涛沈磊施达仁
关键词:子宫内膜肿瘤基因,ERBB-2
宫颈癌术后激素水平的改变与术后恶心及呕吐的关系被引量:8
2012年
背景与目的:术后恶心、呕吐(post 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其他腹部手术高3倍以上,可能与手术前后体内雌性激素的变化相关。通过比较手术前后患者体内雌激素(estradiol)、孕激素(progesterone)、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和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与PONV的关系。方法:选择20例在连续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下行宫颈癌根治手术的患者,在术前、手术结束时及术后5、10及20 h测定其血清雌激素、孕激素、LH和FSH的数值,并在术后5、10及20 h时分别随访患者的恶心呕吐、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的雌激素、孕激素、FSH、LH在术后均有明显的下降。雌激素、FSH和LH的下降与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没有明显关系(P>0.05)。孕激素的下降与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呈负相关(P<0.05)。结论:低孕激素水平也许是术后恶心、呕吐的高危因素。
周时蓓姜辉谭志明王华英任玉兰
关键词:术后恶心呕吐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
子宫乳头状浆液性癌的研究新进展被引量:1
2004年
子宫浆液性乳头状癌 (UPSC)是子宫内膜癌中一种特殊的病理类型。它在组织病理上与卵巢乳头状浆液性癌十分相似 ,具有高度侵袭性 ,预后较差。在治疗上强调全面的手术分期 ,并辅以放疗和化疗。本文就这一疾病的临床病理、分子生物学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个综述。
任玉兰王华英沈磊
关键词:子宫乳头状浆液性癌病理基因
宫颈上皮内瘤变315例手术前后病理分析被引量:22
2008年
背景与目的: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是宫颈癌的癌前期病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女性被诊断出CIN,如何正确而适度的处理CIN是临床处理的目标。本文通过对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手术治疗前后病理情况分析,探讨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合理方式。方法:对2004年4月至2006年11月间我院收治的315例行宫颈锥切术或子宫切除术的CIN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手术治疗前后组织病理诊断,并随访治疗后复发情况。结果:315例患者中,232例(73.65%)行锥切治疗,26例(8.25%)行全子宫切除,57例(18.1%)行次广泛子宫切除。232例锥切治疗患者,术后病理转阴22例,级别升高36例,其中浸润癌20例。锥切术后继续手术治疗15例,其中5例证实有病灶残留。在子宫切除的83例患者中,病理阴性4例,微早浸润癌ⅠA1期3例,浸润癌1B1期4例,该4例接受再次手术或放射治疗。214例锥切为最终治疗,术后未再治疗的CIN患者中,随访中发现5例(2.4%)再次出现宫颈病变。结论:宫颈锥切是一种能准确诊断宫颈病变并能较好治疗CIN的方法。建议对于CIN患者应尽量先行宫颈锥切,根据锥切后病理情况及患者对保留生育功能的要求再决定进一步的处理方案。
张玉勤杨彗娟盛伟琪王华英任玉兰
关键词:宫颈上皮内瘤变病理手术
甲磺酸阿帕替尼片(艾坦)治疗多线治疗失败的晚期复发性难治性卵巢高级别浆液性腺癌6例疗效分析
单波儿江佳璐田文娟任玉兰王华英
子宫内膜癌患者腹腔细胞学阳性的临床意义及对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7
2011年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患者腹腔细胞学阳性的临床意义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996年1月至2008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31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且均行术中腹水或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对与腹腔细胞学阳性相关的因素,采用相关分析法进行分析;对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因素,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法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31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30例(9.5%)患者腹腔细胞学阳性。腹腔细胞学阳性与多个子宫内高危因素包括病理类型(P=0.013)、手术病理分期(P=0.000)、肌层浸润(P=0.012)、脉管浸润(P=0.012),以及多个子宫外转移危险因素包括子宫浆膜层侵犯(P=0.004)、宫颈受累(P=0.016)、附件转移(P=0.000)和大网膜转移(P=0.000)明显相关,而与病理分级(P=0.152)、淋巴结转移(P=0.066)无明显相关性。(2)31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和3年无疾病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3.0%和85.5%。单因素分析显示,腹腔细胞学阳性及不同手术病理分期、病理类型、肌层浸润深度、病理分级和脉管浸润是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病理分期、肌层浸润深度是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30例腹腔细胞学阳性患者中,无高危因素患者的3年生存率和3年无疾病进展生存率均显著高于有高危因素者(P〈0.05);进一步分析显示,腹腔细胞学阳性是影响晚期(Ⅲ~Ⅳ期)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6)。结论腹腔细胞学阳性与多个子宫内高危因素和子宫外转移危险因素密切相关,是影响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腹�
任玉兰王华英单波儿平波施达仁
关键词:子宫内膜肿瘤细胞诊断学腹水液预后
改良根治性/根治性子宫切除在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局控中的治疗价值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改良根治性/根治性子宫切除在降低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局部复发中的价值。方法对1996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本院行改良根治性/根治性子宫切除的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访患者的复发和生存情况。应用Kaplan-Meier法对所有患者的复发、生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518例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中474例行改良根治性/根治性子宫切除+双附件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腹水/腹腔洗液细胞学检查,12例(2.5%)患者术前接受放、化疗,73例(15.4%)患者术后补充放、化疗。中位随访30个月后,16例患者最终复发转移。8例远处转移,4例阴道残端复发,4例盆腔复发。3年、5年阴道残端累积复发率为1.4%和2.0%,局部复发(阴道+盆腔)比率为2.5%和3.1%,3年和5年的总生存率均为98.1%。Ⅰa、Ⅰb、Ⅰc期5年局部复发率分别为3%、3.7%和0(P=0.649),5年生存率分别为98.3%、97.8%和100%(P=0.399)。淋巴结清扫与否不影响局部复发率以及生存率(P值分别为0.525和0.665)。中位手术时间为135 min,中位出血量300 mL,输血比率为15.4%,术中、术后手术相关并发症为7.0%,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结论改良根治性/根治性子宫切除有效地提高了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局控率,可望作为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另一治疗选择,急需进行随机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其在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治疗中的价值。
单波儿王华英孙织任玉兰
关键词:子宫内膜样腺癌根治性子宫切除局部复发并发症
绝经与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关系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探讨绝经前后妇女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绝经能否作为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因素。方法将21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按是否绝经分为2组:未绝经组78例,绝经组134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结果未绝经组与绝经组相比,不孕患者比例低(分别为14.1%和19.2%),高血压患者比例低(分别为4.5%和33.6%),组织分级低(G3分别为12.3%和26.2%)、深肌层浸润少见(分别为9.0%和29.1%),复发少(分别为5.1%和12.7%),生存率高。上述各项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未绝经子宫内膜癌者的预后较好,与临床病理特点有关。绝经可以作为子宫内膜癌的1个独立的预后因素。
任玉兰王华英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绝经预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