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秋香

作品数:42 被引量:170H指数:8
供职机构: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温州市科技局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13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6篇前列腺
  • 14篇细胞
  • 11篇前列腺炎
  • 11篇腺炎
  • 9篇前列腺组织
  • 9篇细胞学
  • 8篇针吸
  • 8篇慢性前列腺
  • 8篇慢性前列腺炎
  • 7篇免疫
  • 6篇细菌
  • 6篇宫颈
  • 6篇NGF
  • 5篇针吸细胞
  • 5篇针吸细胞学
  • 5篇上皮
  • 5篇细胞学检查
  • 5篇细针
  • 4篇针吸细胞学检...
  • 4篇酶链反应

机构

  • 41篇温州医学院附...
  • 8篇温州医学院
  • 2篇复旦大学
  • 1篇昆明医学院
  • 1篇南京大学医学...
  • 1篇昆明医学院第...
  • 1篇温州医学院附...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42篇何秋香
  • 16篇谢辉
  • 14篇杨亦荣
  • 14篇朱启建
  • 14篇黄慧聪
  • 13篇陈建欧
  • 9篇吴建波
  • 8篇沈龙捷
  • 8篇夏鹏
  • 8篇李澄棣
  • 7篇郑飞云
  • 6篇王思齐
  • 4篇沈飞霞
  • 4篇王群姬
  • 4篇郑景晨
  • 4篇冯文焕
  • 4篇汪大望
  • 4篇吴步猛
  • 4篇徐纪为
  • 3篇袁谦

传媒

  • 6篇温州医学院学...
  • 4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浙江临床医学
  • 2篇江西医学检验
  • 2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实用肿瘤学杂...
  • 1篇中华整形外科...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中华泌尿外科...
  • 1篇江苏医药
  • 1篇浙江医学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中华内分泌代...
  • 1篇中国男科学杂...
  • 1篇浙江预防医学
  • 1篇中国实用妇科...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 1篇2010年华...
  • 1篇2005年浙...
  • 1篇2009年浙...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5篇2010
  • 7篇2009
  • 4篇2008
  • 3篇2007
  • 8篇2006
  • 8篇2005
  • 3篇2004
  • 1篇2003
  • 1篇1999
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图像分析仪测定胸、腹水细胞DNA含量的应用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 :探讨胸腹水脱落细胞的DNA含量对诊断良恶性胸腹水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仪 (ICM)测定 32例恶性胸腹水脱落细胞 (癌细胞、恶性间皮瘤细胞 )和 18例良性胸腹水脱落细胞 (正常和增生间皮细胞 )的DNA含量 ,以同一涂片内成熟淋巴细胞作对照进行DI测定、倍体分析、绘制DNA直方图 ,计算出其恶性细胞的检出率 ,并与常规脱落细胞学检查作比较。结果 :胸腹水中恶性肿瘤细胞 (癌细胞 ,恶性间皮瘤细胞 )的DNA含量明显增高 ,多为异倍体 (≥ 5C) ,DI值为 (3.85± 1.2 4 )。间皮细胞 (增生和正常间皮细胞 )的DNA含量多呈二倍体 ,DI值为 (1.35± 0 .2 3) ,二者差别有显著性 (P <0 .0 1)。恶性肿瘤细胞DNA分布直方图在 5C处形成主峰值 ,间皮细胞DNA分布直方图在 2C、3C处形成主蜂值。根据DNA测定结果 ,其恶性肿瘤细胞检出率为 87.5 % (2 8/ 32 ) ,常规脱落细胞学检出率为 71.9% (2 3/ 32 ) ,二者联合检查检出率为 90 .6 % (2 9/ 32 )。结论 :ICM具有经济、方便、准确等特点 ,应用其测定胸腹水脱落细胞学的DNA含量 ,并与常规脱落细胞学相结合 ,可提高恶性胸腹水的检出率 ,对诊断及鉴别诊断良恶性胸腹水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何秋香朱启建彭伯侯
关键词:DNA含量胸水腹水脱落细胞
前列腺组织中细菌16S rRNA基因和IgA的表达的研究
目的探讨慢性前列腺炎的细菌学病因。方法前列腺标本取自140例猝死于非前列腺疾病的器官捐献者,年龄20~35岁,平均25.9±4.3 岁。无菌操作取出前列腺,立即按 McNeal 解剖分区进行周围带取材,所取标本分成两块。...
谢辉黄慧聪杨亦荣吴建波何秋香
文献传递
甲状腺结节针吸细胞学检查164例分析被引量:2
2003年
随着针吸技术的改进和细胞学诊断经验的积累,甲状腺细胞学诊断的准确性逐渐提高,多数病例不但可确定良恶性,而且有可能确定其组织学类型[1-3].
何秋香徐纪为
关键词:甲状腺结节针吸细胞学检查细胞学诊断甲状腺癌
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在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与p53和HPV16/18的关系被引量:35
2006年
目的探讨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基因缺失与p53的过度表达和人乳头状瘤病毒16和(或)18(HPV16/18)感染在宫颈癌前病变(CIN)和宫颈癌(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2例CIN和69例CC中的FHIT基因和p53的表达,以原位杂交方法检测HPV16/18感染情况,并以18例正常宫颈组织作为对照。结果FHIT在正常宫颈组织(正常组)中呈阳性表达;FHIT在宫颈CIN组中的阴性率为30.8%,在CINⅢ期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和CINⅠ、Ⅱ期(P<0.01);在CC组中阴性率为66.7%(46/69),明显高于正常组和CIN组(P<0.01),且随细胞分化的降低,FHIT阴性率上升。p53和HPV16/18在CC组的阳性率分别达56.5%(39/69)和84.1%(58/69),均高于CIN和正常组(P<0.05),且CC组的p53阳性率随细胞分化的降低而升高(P<0.01)。CIN和CC组的FHIT阳性和阴性者,p53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也显示无相关关系;但两组FHIT阴性者的HPV16/18感染率明显高于FHIT正常表达者(P<0.01),FHIT与HPV呈负相关关系。结论FHIT基因缺失与宫颈癌发生有关,它在CIN中的缺失可能可作为高危型CIN人群的筛选和宫颈癌早期诊断指标。CIN和CC中的FHIT缺失常与p53过度表达同时存在,但两者间无相关性。HPV16/18可能是引起FHIT和p53异常的共同原因。
张文淼帅茨霞郑飞云黄引平王群姬朱华何秋香
关键词:FHIT基因P53HPV16/18感染宫颈癌
前列腺组织中细菌16SrRNA基因和IgA的表达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探讨慢性前列腺炎(CP)的细菌学病因。方法:前列腺标本取自140例意外死于非前列腺疾病的器官捐献者,年龄20~35岁。取前列腺周围带组织,分成两块,一块做常规病理检查和抗IgA抗体组化染色,另一块用PCR方法检测细菌16SrRNA基因(16SrDNA)。结果:32.9%(46/140)的组织病理呈CP,其中轻度灶性间质炎42例,轻度灶性间质伴腺体周围炎3例,轻度灶性腺体周围炎1例。16SrDNA阳性率为19.3%(27/140)。其中前列腺炎标本阳性率为48.9%(22/46),非前列腺炎标本阳性率为5.3%(5/94),前列腺炎标本阳性率高于非前列腺炎标本(x2=36.910,P<0.01)。在CP标本中,16SrDNA阳性组IgA表达高于16SrDNA阴性组(Z=-3.85,P<0.001)。结论:细菌感染可能是引起CP的重要原因。
谢辉黄慧聪杨亦荣吴建波何秋香朱启建陈建欧王思齐李澄棣夏鹏沈龙捷
关键词:前列腺炎聚合酶链反应免疫球蛋白A
经支气管针吸活检诊断肺、纵隔疾病
经支气管针吸活检(TBNA)是支气管镜的辅助检查方法。大量文献报道TBNA是一项创伤小、实用方便、阳性率高的技术。其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创伤大、费用高的纵隔镜和开胸探查的必要性。TBNA虽有很好的临床实用价值,但其在国...
叶民李玉苹何秋香陈成水陈少贤
文献传递
二甲双胍对大鼠脂肪肝的防治作用被引量:11
2004年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防治作用。方法42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对照组、二甲双胍组,对照组、二甲双胍组予高脂饮食,二甲双胍组同时予二甲双胍。12周后处死大鼠,称量大鼠体重和肝脏湿重,检测血糖、血脂、氨基转移酶,做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1对照组大鼠体重、肝湿重、肝指数肝湿重/体重×100%均升高;二甲双胍组大鼠体重与正常组无差别,肝湿重、肝指数低于对照组。(2)血糖对照组较正常组增加,而二甲双胍组低于对照组、正常组;对照组存在脂代谢紊乱,二甲双胍组脂代谢紊乱明显改善。(3)对照组有程度不同肝细胞脂肪变性,脂变程度以中、重度为主,二甲双胍组肝细胞脂肪变性以轻度为主,无重度病变。结论二甲双胍可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的血脂紊乱和脂肪变性。
冯文焕汪大望郑景晨沈飞霞吴步猛何秋香袁谦叶真
关键词:二甲双胍脂肪肝
慢性前列腺炎组织中IL-1β、TNF-α和NGF的表达
谢辉杨亦荣黄慧聪何秋香朱启建陈建欧
FHIT蛋白和PCNA在子宫颈病变中的表达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研究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FHIT)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正常宫颈、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宫颈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两者在宫颈癌早期诊断和发生发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0例正常宫颈组织,20例宫颈CINⅠ级,25例CINⅡ/Ⅲ级,60例宫颈癌(均为宫颈鳞癌)组织中的FHIT蛋白和PCNA的表达。结果正常宫颈组、CINⅠ级组、CINⅡ/Ⅲ级组和宫颈癌组中FHIT表达的阴性率和PCNA表达的阳性率均递增,且有统计学意义。FHIT表达的缺失与宫颈癌患者的病理分级和淋巴结转移有关系。PCNA的表达与宫颈癌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均无明显相关。宫颈癌中FHIT表达的缺失和PCNA的表达呈负相关(r=-0.193)。结论检测宫颈CIN中的FHIT蛋白表达情况,可用作高级别的CIN筛查或预测。FHIT和PCNA对于宫颈癌前期病变和宫颈癌的筛查和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郑茜何秋香滕吴洁郑飞云
关键词:宫颈上皮内瘤变增殖细胞核抗原免疫组织化学
FHIT基因在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中的表达及与P53和HPV16、18的关系
目的:探讨FHIT缺失与P53的过度表达和HPV16、18感染在宫颈癌前病变(CIN)和宫颈癌(CC)中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2例CIN和69例CC中的FHIT基因和P53的表达,以原位...
张文淼帅茨霞郑飞云王群姬周凯何秋香
文献传递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