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立成

作品数:17 被引量:36H指数:4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海洋局青年海洋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ROSSBY...
  • 2篇数值模拟
  • 2篇准地转
  • 2篇EFDC
  • 2篇长江口
  • 2篇F
  • 2篇值模拟
  • 1篇淡水
  • 1篇底摩擦
  • 1篇东亚冬季风
  • 1篇冬季风
  • 1篇动力学
  • 1篇动力学研究
  • 1篇信号
  • 1篇月降水
  • 1篇质量守恒
  • 1篇中尺度
  • 1篇中国近海
  • 1篇守恒
  • 1篇数值模拟研究

机构

  • 16篇国家海洋环境...
  • 9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北京市气象局
  • 2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兰州理工大学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中国气象局北...

作者

  • 17篇冯立成
  • 8篇巢纪平
  • 3篇王彰贵
  • 2篇李建平
  • 2篇于波
  • 2篇刘宝超
  • 1篇乔林
  • 1篇王东晓
  • 1篇翟亮
  • 1篇张荣华
  • 1篇蒲维维
  • 1篇林永辉
  • 1篇陈幸荣
  • 1篇张明英
  • 1篇蔡怡
  • 1篇高新全
  • 1篇尹朝晖
  • 1篇陈权亮
  • 1篇陈菊英
  • 1篇刘飞

传媒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海洋学报
  • 2篇中国科学:地...
  • 1篇科学通报
  • 1篇高原气象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海洋预报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气象学报
  • 1篇气候与环境研...
  • 1篇应用海洋学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7
  • 1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适用于缓变流中罗斯贝波传播的半解析模型
2011年
中高纬遥相关主要是通过罗斯贝波来建立的.由于全球环流模式的复杂性,我们建立一个简单的半解析模型来分析缓变流体中罗斯贝波的传播和能量的演变.基于传统的三维位涡方程,本文得到WKBJ近似下自由罗斯贝波的频散关系,由于其能量通过群速度传播,根据射线方法,可以得到缓变流场中任意初始罗斯贝波的发展轨迹及其能量的演变.
刘飞巢纪平黄刚冯立成
关键词:波传播变流罗斯贝波
风影响夏季长江冲淡水扩展的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9
2013年
基于EFDC(Environmental Fluid Dynamics Code)数值模式建立了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三维水动力学模型,用于研究风对夏季长江冲淡水扩展的影响。基于实测资料的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能够比较真实的反映潮汐、海流、温度和盐度的变化过程。敏感性试验的结果显示,风对夏季长江冲淡水的扩展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在Ekman输送的作用下,长江冲淡水将向风向的右侧扩展。5m/s风速下,东风、东南风、南风和西南风4个风向下的冲淡水明显向外海扩展,而西风、西北风、北风和东北风下的冲淡水都被限制在近岸水域。Ekman输送的强度随风速增强而增强,冲淡水向风向右侧的扩展也越来越明显。舌轴区因为层结明显,湍流活动相对较弱,对风能量的耗散相对较小,所以相同的风速增量对舌轴区表层水的加速作用最强,这导致更多的淡水经由舌轴区输送,使得淡水舌宽度随风速的增加而变窄。对长江口海域表面风的气候统计分析表明,上述数值试验结果能够很好的解释气候态下长江冲淡水扩展方向与表面风变化的关系。
刘宝超李建平冯立成
关键词:冲淡水长江口EFDC
风驱动下f-平面准地转三维海洋环流的形成及总质量守恒的应用
2007年
将理想化的南中国海海盆在垂直方向上划分为Ekman层、惯性层和摩擦层.Ekman层中的运动由大气风应力驱动,其底部的扰动压力将作为其下惯性层中运动的上边界条件.惯性层中的运动是由f-平面三维非线性方程在准地转近似下位势涡度守恒控制,由此得到控制惯性层中运动关于扰动压力的三维椭圆型方程.在惯性层以下考虑到深层的海盆水平尺度很小,由此引进带有底部摩擦的线性控制方程,方程的边界条件为惯性层和摩擦层交界面上的扰动压力连续,沿海盆边界假定海水与相邻的固壁间无热量交换,由此设在海盆边界上扰动温度为零.在此基础上分别利用惯性层和摩擦层中的椭圆型控制方程计算了相应层次上冬、夏季的扰动压力和准地转流.结果表明冬季各层上以气旋式环流为主,且随深度的增加流速减小;夏季各层上以反气旋式环流为主,流速也随深度增加而减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和观测事实相符.
巢纪平冯立成
渤海海洋生态对全球变暖响应的数值模拟被引量:1
2011年
用COHERENS模式和数值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当渤海气温平均上升1℃和2℃时,渤海海洋微型浮游植物数量和NO3-N浓度的变化,结果发现当气温增加时,渤海微型浮游植物的最大增加和NO3-N浓度的最大减少在3月份,而在6-9月份的夏季,则变化不明显。气温增加1℃时,微型浮游植物有机碳在1-2月份增加了30%,而在6-9月增加不到2%。全年增加11%;当气温增加2℃时,微型浮游植物有机碳在1-2月份增加了50%-60%,而在6-9月仍然只增加不到2%,全年增加17%。当气温增加1℃时,NO3-N在春季减少了10%,而在夏季只减少3%;而当气温增加2℃时,NO3-N在春季减少了19%,而在夏季仍然只减少3%左右。对于气温的增加,微型浮游植物有机碳浓度和NO3-N浓度变化的水平分布基本上不变,内海的变化大于沿岸。
蔡怡王彰贵冯立成陈幸荣
关键词:全球变暖硝酸盐
来自印度洋的影响气候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海温信号
尹朝晖巢纪平王彰贵冯立成
影响北京地区降雪pH值的天气成因分析被引量:2
2013年
利用北京市气象局3个酸雨观测站和2个大气成分站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了北京地区近年的3次典型降雪过程。结果表明,虽然出现降雪的天气形势不同,但仍然存在一些共同特点:上升运动发展的高度及维持时间是导致冬季酸性降雪出现的决定性因素。而降雪前期污染物的累积虽然对pH值有一定贡献,但最终pH值的大小及出现酸性降雪的范围都取决于上升运动的发展;若没有较强和长时间维持的上升运动,也不可能出现较强的酸性降雪过程。
于波蒲维维冯立成张明英
关键词:PH值
一种新的厄尔尼诺指数被引量:4
2017年
利用1950—2016年NOAA月平均扩展重构海表温度(ERSST)资料,计算了目前业务常用的El Ni?o指数,并比较了它们对El Ni?o事件的监测能力。结果表明:单一指标对不同类型的El Ni?o事件不能全面监测,且其对于事件强度的判定也具有局限性。据此提出了一种新的El Ni?o指数,新指数不仅能够较为全面的监测历史上所发生的不同类型的El Ni?o事件,而且可以合理划分El Ni?o事件的强度,解决了对El Ni?o事件强度定义的争议,为El Ni?o事件的监测提供了一个新的工具。同时,分析了各El Ni?o指数气候平均值的变化对指数判定El Ni?o事件的影响,结果表明气候平均值的升高将导致指数判定的弱El Ni?o事件次数减少。
弓泓王彰贵赵传湖冯立成
非线性陆架坡度作用下的陆架地形波被引量:1
2013年
应用浅水模式研究了非线性陆架坡度作用下陆架地形波的性质,指出在地形强迫下陆架海域存在两支陆架地形-Rossby波和两支惯性重力波.其中向北传播的陆架地形-Rossby波和惯性重力波在长波波段耦合为不稳定波动.随着陆架坡度的增大向北传播的陆架地形-Rossby波仍在长波波段和惯性重力波耦合为不稳定波动,但频率减小.将其应用于中国南海,则表明在陆架地形的强迫下西边界附近会出现不稳定波动,在非线性情况下,不稳定振幅进一步增大发展成涡旋是可能的.实际观测中中国南海西边界存在强的边界流,且南海中尺度涡旋发育丰富.环流的多涡结构的生消和迁移与南海环流变化关系密切.因此本文的研究给出了南海涡旋生成的一种可能机制.
冯立成巢纪平
2020~2021年热带太平洋持续性双拉尼娜事件的演变被引量:3
2022年
2020~2021年间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SST)异常演变表明,2020年拉尼娜(La Nina)事件发生后,2021年下半年再次出现了二次变冷现象.然而,对于这次持续性双拉尼娜事件仍缺乏合理的物理解释,需要对其所涉及的潜在过程及机制进行分析理解.本文利用观测和再分析数据产品等对2020~2021年热带太平洋持续性双拉尼娜事件相关的上层海洋热力异常的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采用一个中等复杂程度的海气耦合模式(ICM)进行数值模拟试验,以验证相关的观测现象.结果表明,次表层热力异常对赤道中东太平洋SST异常的演变十分重要,其对SST的影响可用次表层上卷到表层混合层的海水温度(T_(e))来表征,由T_(e)反映次表层对SST的强迫作用.SST的演变敏感地依赖于与赤道东太平洋T_(e)异常相关的局地效应和与西太平洋次表层异常相关的遥影响效应之间的相对作用大小.在2021年年初至年中期间,赤道中东太平洋SST和T_(e)为负异常;与T_(e)异常相关的局地效应和遥影响效应间存在着相互竞争:当遥影响的变暖效应占据主导时,东太平洋SST负异常态很可能转为中性或正异常态;相反地,当局地变冷效应占据主导时,东太平洋SST负异常态会继续维持.此外,由于2020年La Nina事件相关的热力信号以赤道波动的形式沿赤道东传并在东边界反射,进一步在赤道外海区向西传播,所关联的赤道外过程会促使赤道海区T_(e)负异常持续存在并加强.2021年SST异常的演变对应于如下情形:与来自西太平洋次表层正异常相关的遥影响的变暖效应的强度不足以压倒与东太平洋次表层负异常相关的局地变冷效应的强度,使东太平洋SST负异常得以维持并再次发展,并在2021年6月出现转向点;随后于2021年秋季发生二次变冷事件.基于ICM的模拟试验支持了上述观点,并表明海气耦合模式需要合理表征次表层热力效应对SST影
高川陈茂楠周路冯立成冯立成
北太平洋涛动和东亚冬季风对ENSO影响差异分析
2021年
北太平洋涛动(NPO)和东亚冬季风(EAWM)二者是热带外重要的气候系统,不仅对我国甚至对整个东亚气候都有重要影响,对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的影响也越发受到关注。本研究利用HadISST海温资料以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月平均气象场再分析资料,采用相关回归等统计方法分析研究了冬季NPO和EAWM对次年冬季ENSO发生、发展影响的差异,并分析了产生差异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冬季NPO和EAWM对次年冬季ENSO的影响无论是从相关性大小还是触发的ENSO强度上来说都存在明显的差异;进一步分析冬季NPO和EAWM回归的海表面温度(SST)场相关的降水和风场的季节演化特征发现:在热带太平洋区域,冬季NPO和EAWM通过激发赤道西太平洋区域西风和降水异常建立起了相应的海气正反馈机制,而这种正反馈机制在强度和位置上的不同,造成了对ENSO影响的差异。冬季NPO和EAWM年代际变化上的差异可能是另一原因。
温涛冯立成陈权亮丁瑞强史良
关键词:海洋气象学北太平洋涛动东亚冬季风ENSO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