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新

作品数:19 被引量:75H指数:5
供职机构: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石油化工学院)化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金属学及工艺一般工业技术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理学
  • 3篇金属学及工艺
  • 3篇一般工业技术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分子
  • 4篇溶剂
  • 4篇溶剂热
  • 3篇动力学
  • 3篇熔化
  • 3篇溶剂热合成
  • 3篇升温速率
  • 3篇热合成
  • 3篇烷基化
  • 3篇烷基化反应
  • 3篇基化反应
  • 3篇合金
  • 3篇分子动力学
  • 2篇形状记忆
  • 2篇形状记忆合金
  • 2篇氧分子
  • 2篇晶体
  • 2篇晶体结构
  • 2篇记忆合金
  • 2篇CO

机构

  • 19篇大连理工大学
  • 2篇吉林大学
  • 2篇宾夕法尼亚州...
  • 1篇海南师范大学

作者

  • 19篇刘新
  • 10篇孟长功
  • 6篇刘长厚
  • 5篇安永林
  • 4篇白音孟和
  • 4篇郭新闻
  • 4篇聂小娃
  • 3篇贾翠英
  • 2篇华英杰
  • 2篇朱阳春
  • 2篇刘民
  • 2篇纪敏
  • 2篇郭慧敏
  • 2篇宋春山
  • 1篇刘晓阳
  • 1篇张永策
  • 1篇王德和
  • 1篇叶玲
  • 1篇宿艳
  • 1篇王连军

传媒

  • 3篇高等学校化学...
  • 2篇计算机与应用...
  • 2篇物理化学学报
  • 2篇石油学报(石...
  • 2篇大连轻工业学...
  • 1篇金属学报
  • 1篇材料保护
  • 1篇化学学报
  • 1篇材料导报
  • 1篇大学化学
  • 1篇Chines...
  • 1篇化工高等教育
  • 1篇第十五届全国...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3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6
  • 1篇2005
  • 5篇2004
  • 4篇2003
  • 1篇2002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O_2在NiTi合金(100)表面吸附的理论研究被引量:5
2006年
采用密度泛函方法应用赝势基组对NiTi合金(100)表面的电子结构以及氧分子(O2)的吸附和解离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 Ti原子裸露表面比Ni原子裸露表面反应活性高, O2吸附为活化解离吸附,顶位吸附结构最不稳定,易向桥位或洞位吸附转化,桥位吸附对应的吸附结构最为稳定.态密度分析和结构分析表明,氧原子与表面的相互作用主要是由氧原子价轨道和NiTi合金杂化表面轨道贡献.
刘新孟长功刘长厚
关键词:NITI形状记忆合金氧分子氧原子
H-ZSM-5分子筛上DMC与甲苯烷基化反应机理的研究
李玲玲刘新聂小娃郭新闻
关键词:烷基化反应DMC甲苯DFT
金属银在高升温速率下的熔化和过热行为被引量:3
2004年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和QSC(quantumsutton-chen)力场研究了升温速率对金属银的熔化和过热行为的影响.模拟中考虑了缺陷和表面对熔化和过热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升温速率对金属银的熔化和过热行为有很大影响,随着升温速率的升高,金属银的熔点有所升高.高的升温速率会导致金属银体系内部无序化程度增加,降低了熔化相变的能垒.升温速率导致的银完美晶体的过热极限大约为1450K.
刘新孟长功刘长厚
关键词:升温速率分子动力学稳定性
氧分子在镍钛合金(100)表面吸附行为的研究被引量:4
2003年
NiTi形状记忆合金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生物医学材料,表面形成的氧化膜是其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基础。氧分子在NiTi合金表面的吸附是其形成氧化膜的关键,应用离散变分X_α方法,首次对O_2分子在B_2结构NiTi(100)表面的吸附过程进行了理论研究,分别计算了在两种不同的O_2分子吸附方式中Ti-O原子间的键级和电荷分布。结果表明:O_2分子垂直接近NiTi(100)表面对其发生吸附更为有利。在吸附过程中,O_2分子中只有一个氧原子被其最近邻的一个表面钛原子所吸附,而合金中其它表面原子及体相原子的电子结构没有变化。Mulliken集居数及局域态密度分析表明,吸附过程中钛原子与氧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由2p(O)电子和4s,4p(Ti)电子贡献。
华英杰刘新孟长功杨大智
关键词:氧分子镍钛合金形状记忆合金生物医学材料
CO在Ag(100)表面吸附行为的理论研究被引量:4
2005年
应用离散变分Xα方法,对CO分子在Ag(100)表面的吸附过程进行了理论研究,计算了CO分子以垂直方式在三种不同吸附位置吸附时CO分子和Ag(100)表面原子间的键级和电荷分布。结果表明:在吸附过程中,CO分子以顶位吸附为优, 有效吸附距离为170±3 pm,在吸附过程中CO分子只与最近邻的一个表面银原子有相互作用,而其它表面原子及体相原子的电子结构没有变化。Mulliken集居数及局域态密度分析表明,吸附过程中银原子与CO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表面Ag原子的杂化轨道电子进入CO中空的反键轨道(M→C)和CO上面(主要是C上)未成键电子进入到表面Ag原子空的杂化轨道(C→M) 的共同结果。
刘新孟长功刘长厚
关键词:一氧化碳
H-ZSM-5分子筛上苯与乙醇和乙烯烷基化反应的理论研究被引量:8
2009年
采用ONIOM2(B3LYP/6-31G(d):UFF)计算方法研究了H-ZSM-5分子筛上苯与乙醇和乙烯烷基化反应历程.选取40T簇模型模拟了H-ZSM-5分子筛位于孔道交叉点的酸性位.从生成能和反应活化能角度分析并比较了苯与乙醇和乙烯烷基化反应机理.结果表明,苯与乙醇的烷基化按照分步机理进行,速控步骤的活化能为170.34kJ/mol.而乙烯作为烷基化剂与苯反应时同时存在联合机理和分步机理,且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其中联合机理的活化能为167.24kJ/mol,分步机理速控步骤的活化能为155.20kJ/mol.比较苯与乙醇和乙烯发生烷基化反应的机理可以看出,二者作为烷基化试剂对烷基化反应性能影响不大.
聂小娃刘新宋春山郭新闻
关键词:乙醇乙烯烷基化反应反应机理
具有方石英拓扑结构的微孔硫代锗锌酸盐的溶剂热合成与表征被引量:2
2004年
An open-framework thiozincogermanate was solvothermally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single crystal diffraction. The crystal crystallizes in the tetragonal system, space group I-42d with a=1.106 31(16) nm, c=1.914 6(4) nm, V=2.343 3(7) nm 3, Z=16, D c=1.550 g·cm -3, R= 0.054 2, wR=0.095 7. The structure is composed of supertetrahedron A 4S 4- 10(A=Zn or Ge) linked together by bridging sulfur atoms to produce a cristobalite topology, all Ge atoms are tetrahedrally coordinated, sulfur atoms have 2-coordinations, and Zn atoms replace Ge atoms in the framework. The compound has 1D channels along a (or b) direction with pore sizes of 1.064 nm×0.846 nm. UV-Vis reflectance spectrum show that the compound is a semiconductor with a optical gap of 3.0 eV. TG-DSC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is open-framework has a good stability in nitrogen.
朱阳春叶玲白音孟和刘新安永林
关键词:晶体结构
果糖在酸性环境中脱水制备5-羟甲基糠醛的理论研究(英文)被引量:4
2010年
采用理论计算方法研究了果糖脱水转化为5-羟甲基糠醛(HMF)的反应历程,系统考察了环果糖经历环状呋喃衍生物中间体转化为HMF和链果糖经历烯二醇中间体转化为HMF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该转化过程由质子化、脱水和去质子等一系列基元反应组成。环果糖易于被质子化,去质子化反应由于能垒较高成为转化过程的决速步骤。在链果糖的转化过程中,质子化反应则成为决速步骤。反应体系中水的存在会促进环果糖的转化,但对链果糖的转化却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
聂小娃刘新刘民宋春山郭新闻
关键词:果糖
(EnH_2)_2Ge_2S_6的合成与结构表征被引量:4
2004年
用溶剂热方法制备了 (En H2 ) 2 Ge2 S6 单晶 .单晶 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 ,(En H2 ) 2 Ge2 S6 属单斜晶系 ,P2 (1 ) / n空间群 ,晶胞参数 a=0 .671 2 5 (5 ) nm,b=1 .1 2 2 90 (4 ) nm,c=1 .0 75 1 8(4 ) nm,β=92 .2 88(2 )°,Z=2 .利用 DSC及 TG分析研究了其热稳定性 ,结果表明 ,该化合物在 2 0 0℃以下能够稳定存在 .
白音孟和刘新纪敏贾翠英安永林王德和
关键词:溶剂热合成自组装
层状K_4Ag_2Sn_3S_9·2H_2O的溶剂热合成与表征被引量:9
2004年
用溶剂热法合成了 K4 Ag2 Sn3S9· 2 H2 O,通过单晶 X射线衍射、 DSC、 TG、 IR和紫外漫反射光谱等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K4 Ag2 Sn3S9· 2 H2 O属单斜晶系 ,P2 1 / m空间群 ,a=0 .780 71 ( 2 ) nm,b=2 .73 5 0 8( 1 ) nm,c=1 .0 5 0 0 8nm,α=90°,β=1 0 3 .87( 6)°,γ=90°,Z=4.其层状结构内具有一维孔道 。
白音孟和纪敏刘新安永林贾翠英宁桂铃
关键词:溶剂热合成层状结构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