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琦

作品数:5 被引量:25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珠海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静脉
  • 4篇动脉
  • 4篇门静脉
  • 4篇静脉动脉化
  • 3篇门静脉动脉化
  • 3篇门腔分流
  • 3篇门腔分流术
  • 3篇分流术
  • 2篇血流
  • 2篇血流动力学
  • 2篇切除
  • 2篇脉压
  • 2篇门静脉压
  • 2篇静脉压
  • 2篇肝切除
  • 1篇低渗
  • 1篇右肾
  • 1篇右肾动脉
  • 1篇增殖
  • 1篇增殖细胞

机构

  • 5篇中山大学

作者

  • 5篇李坚
  • 5篇关晓东
  • 5篇刘琦
  • 5篇张百萌
  • 3篇蔡潮农
  • 2篇谢玉妍
  • 2篇郭辉
  • 1篇陈红涛
  • 1篇叶于阗

传媒

  • 2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现代医院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年份

  • 4篇2010
  • 1篇2008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利用右肾动脉行入肝门静脉动脉化加门腔分流术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3
2010年
目的建立利用右肾动脉行入肝门静脉动脉化加门腔分流术的大鼠模型,并研究此模型大鼠的门静脉压力、肝功能及肝组织病理学的变化。方法实验组大鼠行右肾动脉与近端入肝门静脉主干端端吻合,右肾静脉与远端门静脉主干端端吻合,对照组大鼠仅行门静脉阻断10min后关腹。观察大鼠术后2d、2周和2个月时门静脉压力、肝功能及肝脏组织病理改变情况。结果成功建立利用右肾动脉行门静脉完全动脉化加门腔分流术的大鼠模型30只,手术成功率为91%。术后2d大鼠入肝门静脉主干压力为(13.9±1.7)cmH2O、术后2周为(12.8±2.7)cmH2O、术后2个月为(12.6±1.6)cmH2O,与对照组的(10.2±2.3)cmH2O相比显著升高(P〈0.05);术后大鼠各时间段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总胆汁酸和肌酐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d和2周时大鼠肝脏组织病理结构无明显改变,术后2个月时出现肝窦间隙扩张,无其他病理性改变。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利用右肾动脉行入肝门静脉完全动脉化加门腔分流术的大鼠模型是稳定可行的,成功率较高。术后大鼠入肝门静脉压力明显增高,并且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但未发现对肝脏功能及组织结构有明显的损害作用。
李坚刘琦关晓东谢玉妍陈红涛张百萌
关键词:肾动脉门静脉门腔分流术门静脉压
扩大肝部分切除术后入肝门静脉动脉化对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对大鼠行扩大肝部分切除术后利用右肾动脉行入肝门静脉动脉化加门腔分流术,研究该术式对大鼠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Sprague-Dawley大鼠130只,分为A组(动脉化组)47只,行70%扩大肝部分切除术后,用右肾动脉行门静脉动脉化加门腔分流术;B组(肝切组)43只,行70%扩大肝部分切除及右肾切除,阻断门静脉10min;C组(对照组)40只,仅行右肾切除及门静脉主干游离。分别于术后第2、7、14、28天检测门静脉压力、内径和血流量。结果 A组及B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85.1%和9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手术成功率100%。术后各时间点A组与B、C组比较,入肝门静脉压力、门静脉内径、血流速度和入肝血流量变化均较后两组更明显(P<0.01);A组入肝门静脉压力随时间推移有下降趋势,于术后第14天(12.7±0.7)cmH2O达到稳态,与术后第28天(12.4±0.6)cmH2O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A组门静脉内径、血流速度和入肝血流量在术后各时间点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术后门静脉血流速度均较C组增快(P<0.05),门静脉血流量在术后14~28d较C组增加(P<0.05)。结论大鼠扩大肝部分切除术后行入肝门静脉动脉化模型稳定可靠,手术成功率理想,动脉化术后门静脉压力明显升高,门静脉内径出现扩张以适应压力变化,入肝血流量明显增加。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在术后早期即发生改变并取得稳态。
熊大芾张百萌关晓东刘琦蔡潮农郭辉李坚
关键词:肝切除门静脉动脉化门静脉压力血流动力学
进展期胃癌术后腹腔低渗热灌注联合静脉化疗的临床研究被引量:8
2008年
目的观察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腹腔低渗热灌注化疗联合静脉化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5年间133例进展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腹腔热灌注化疗联合全身化疗组(治疗组,n=63)及单纯全身化疗组(对照组,n=70),治疗组行根治性胃切除术后行腹腔低渗热灌注保留化疗4次,之后行FOL-FOX6化疗方案静脉化疗。对照组则于根治性胃切除术后单纯FOLFOX6化疗方案静脉化疗。对其临床效果与预后进行对照观察。结果①治疗组KPS评分升高率52.38%,对照组为41.42%,两组KPS升高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而两组间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均无发生严重并发症。②治疗组术后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3.62%、70.75%、43.58%;对照组术后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0.00%、58.44%、34.56%,两组术后1年生存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两组术后3、5年生存率比较,则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术后早期腹腔低渗热灌注化疗联合静脉化疗能较为有效地提高胃癌术后生存率、生存质量,并且毒副作用小、并发症少,是目前胃癌综合治疗中较为合理的手术后辅助治疗方式。
李坚叶于阗关晓东刘琦张百萌
关键词:生存率
入肝门静脉动脉化加门腔分流术对肝硬化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被引量:10
2010年
目的对肝硬化大鼠利用右肾动脉行入肝门静脉动脉化+门腔分流术,研究该术式对肝硬化大鼠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四氯化碳(CCl4)诱导肝硬化大鼠成模后,分为A组(动脉化组)15只,利用右肾动脉行门静脉动脉化+门腔分流术,B组(对照组)10只,单纯行右肾切除及门静脉阻断10min后关腹。术后即刻、术后1月和术后3月分别检测门静脉压力、内径和血流量。结果术后即刻、术后1月和术后3月A组大鼠与B组相比,入肝门静脉压力和入肝血流量明显升高,随时间推移入肝门静脉压力有下降趋势,但仍高于对照组(P<0.01),而入肝血流量则持续增加,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入下腔静脉门静脉压力则明显下降并维持在较低压力水平(P<0.01)。术后A组入肝门静脉内径较B组门静脉内径明显增宽(P<0.01),但术后1月至3月入肝门静脉在适应压力变化后,内径趋稳在一定水平。结论门腔分流术对肝硬化大鼠可以有效降低门静脉循环压力,减少静脉曲张出血的危险性;进一步行入肝门静脉动脉化则可有效增加入肝血流量,入肝门静脉压力及血流量随时间推Σ可在较高水平取得新的平衡。
刘琦李坚关晓东郭辉蔡潮农张百萌
关键词:门静脉动脉化肝硬化门腔分流血流动力学
入肝门静脉动脉化加门腔分流术对大鼠肝脏再生的影响被引量:9
2010年
【目的】在大鼠70%肝部分切除基础上建立入肝门静脉动脉化加门腔分流术的模型,并研究大鼠肝脏再生情况。【方法】155只Sprague-Dawley大鼠分为3组。实验组大鼠65只,利用右肾动脉行入肝门静脉动脉化,并行门腔分流及肝部分切除,肝切组大鼠65只,仅进行肝部分切除,对照组大鼠25只,仅右肾切除。分别观察实验组及肝切组术后2、7、14及28d残肝再生比率变化,以及3组在术中0h、术后24、48、72h及7d各时相点残肝肝脏S期细胞比例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表达的肝细胞比例情况。【结果】术后2、7、14d两组肝脏再生比率相比,实验组较肝切组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至术后28d,实验组及肝切组肝脏再生比率趋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相点实验组及肝切组残肝S期肝细胞比例及PCNA阳性表达肝细胞比例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与肝切组相比,术后24h残肝S期细胞比例及PCNA阳性细胞比例均已经开始升高,至术后48、72h及术后7d,实验组仍明显高于肝切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入肝门静脉动脉化重建入肝血流对大鼠肝细胞的增生及增殖有促进作用,是预防肝部分切除术后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
李坚关晓东刘琦谢玉妍蔡潮农张百萌
关键词:门静脉动脉化肝切除术增殖细胞核抗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