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蕾

作品数:10 被引量:105H指数:5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暴雨
  • 3篇地形
  • 3篇瞬变
  • 3篇瞬变波
  • 2篇数值模拟
  • 2篇参数化方案
  • 2篇值模拟
  • 1篇氮沉降
  • 1篇对流复合体
  • 1篇对流涡度矢量
  • 1篇中尺度
  • 1篇中尺度对流
  • 1篇中尺度对流复...
  • 1篇森林生态
  • 1篇森林生态系统
  • 1篇森林土
  • 1篇森林土壤
  • 1篇生态系统
  • 1篇施氮
  • 1篇水分

机构

  • 10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广州市气象局
  • 1篇中国科学院生...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0篇刘蕾
  • 4篇丁治英
  • 3篇陈茂钦
  • 2篇陈海山
  • 2篇朱月佳
  • 1篇王莉
  • 1篇陈保冬
  • 1篇徐海明
  • 1篇常越

传媒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气象科学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大气科学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气象科技
  • 1篇气象研究与应...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0
  • 1篇2013
  • 3篇2012
  • 4篇201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森林土壤甲烷吸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2023年
森林土壤是最有效的大气甲烷(CH_(4))的陆地生物汇,大气CO_(2)浓度升高、增温、降雨格局改变和氮沉降增加等全球变化通过影响土壤理化性质、植物生长和土壤微生物等,进而影响土壤CH_(4)的吸收。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综述了全球变化因子对森林土壤吸收CH_(4)的潜在影响。基于全球不同区域的155篇公开发表文章的195组数据发现:在CO_(2)浓度升高和N沉降增加情况下,森林生态系统吸收CH_(4)的速率显著降低;在干旱条件下,土壤CH_(4)吸收率显著增加。本文没有发现热带、温带和北方森林在年尺度上的CH_(4)吸收率明显不同。在森林土壤中,温度升高对CH_(4)吸收速率的正向作用不明显,相应的自然对数响应比表明,全球气候变暖不会直接对森林CH_(4)吸收率产生显著影响。本研究收集的森林土壤CH_(4)吸收季节性和干旱实验的结果证明了土壤水分对CH_(4)吸收具有显著负相关作用,但本文拟合的土壤水平衡的CH_(4)吸收线性模型并没有体现出土壤水分盈余对土壤CH_(4)吸收的负相关性。该结果表明,土壤水平衡模型在应用到全球尺度上时,需要收集更多的实验数据。同时,本研究结果对未来开展全球变化对森林土壤CH_(4)吸收影响的相关实验有一定参考意义。
韩诗慧刘蕾周国逸李琳方雪纯
关键词:气候变化META分析土壤水分
WRF中地形重力波参数化方案在一次华南暖区暴雨形成机制分析中的应用被引量:20
2012年
华南地形复杂多变,局地强对流天气频繁发生又难于预报。要准确模拟华南地区的降水情况必须考虑地形的影响。以发生在云雾山东南侧一次暖区暴雨过程为例,探讨中尺度WRFV3.1版本中新增加的地形重力波拖曳(GWDO)参数化方案对山区暴雨的模拟能力,以及本次暴雨的形成机制。数值试验利用2008年6月5日00:00至2008年6月6日12:00的每6h一次的NCEP分析资料(水平分辨率为1°×1°)积分36h对发生在云雾山东南侧暴雨过程进行模拟,通过与实况对比分析后得出:①模式中考虑了GWDO参数化方案的敏感性试验较好地模拟了广东阳江地区强降水的中心和强度,再现了暴雨过程中大尺度环流形势及其演变状况,成功地复制了中尺度低涡的位置及移向,而未考虑此方案的控制试验没能模拟出此次暴雨,其在中心位置和降水强度方面都与实况差别较大。②GWDO参数化方案的引入有效地减少由地形引起的对流层中层纬向风的偏差,比较合理地模拟出了地形对气流的影响,从而使山区暴雨的模拟效果更接近于实况。③由试验得出,地形重力波拖曳可以使能量在中层辐散,导致垂直上升运动加强并使降水加强和降水的范围相对集中,是本次特大暴雨产生的主要原因。
刘蕾丁治英常越陈茂钦
关键词:暴雨数值模拟地形
中国冬季极端低温发生频次与瞬变波活动的可能联系
本文利用1959~2008年中国743站冬季逐日气温资料和NECP//NCAR逐日再分析风场资料,从大气内部天气尺度瞬变波的角度对中国冬季极端低温典型频发、少发年的特征进行了成因分析,揭示了冬季瞬变波对极端低温的可能影响...
刘蕾
关键词:瞬变波年代际变化
文献传递
GWDO参数化方案及地形对一次大别山暴雨的影响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研究GWDO参数化方案及地形对一次大别山暴雨的影响。[方法]利用NCEP/NCAR 1°×1°分析资料和常规、非常规的地面观测资料以及WRFV3.1.1版本非静力平衡中尺度模式,对发生在2008年6月21日05:00~14:00大别山地区的一次中尺度切变线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和数值试验,控制试验中加入了地形重力波拖曳系数(GWDO)的参数化方案,通过敏感性试验分别讨论了GWDO参数化方案和地形对此次暴雨过程的影响。[结果]地形拖曳系数对暴雨的强度或落区有很好的改进作用,考虑或不考虑地形拖曳系数得到的结果存在很大的差异。加入该参数化方案后无论暴雨的强度或落区均较未加入之前好;没有拖曳系数时,切变线扰动强,重力波活动明显,降水在重力波明显区较强。大别山以及周围的地形对此次切变线降水也有重要的作用,当去除大别山地形时,切变线上的降水强度均有显著的增加,雨带西部增强最明显;当去除大别山东南部的地形时,东部降水有明显的增幅作用,地形不利于此次暴雨的加强。雨带上雨强的变化,不仅与地形有关,且与切变线上的扰动变化也有关。[结论]该研究为暴雨的预测预报提供理论依据。
王莉丁治英刘蕾
关键词:暴雨地形
一次暖区暴雨形成机制的数值试验与诊断分析
华南地形复杂多变,局地强对流天气频繁发生又难以预报。要准确模拟华南地区的降水情况必须考虑地形的影响。本文利用NCEP//NCAR全球客观分析资料,云顶亮温TBB资料以及中尺度模式WRFV3.1.1,对发生在2008年6月...
刘蕾
关键词:华南暴雨数值模拟地形对流涡度矢量
文献传递
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极端降水事件与天气尺度瞬变波活动的可能联系被引量:17
2013年
利用ERA40、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长江中下游地区85站逐日降水资料,从大气内部天气尺度瞬变波的角度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极端降水事件进行了成因分析。研究发现瞬变波活动与极端降水的发生关系密切;冬季在两支急流并存的欧亚大陆上空存在南北两支瞬变波活跃带。南支瞬变波在冬季极端降水频发、少发年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总体而言,极端降水频发年,瞬变波活动活跃,欧亚大陆上空的瞬变波持续时间长、传播连续、强度偏强;极端降水少发年,则反之。从逐日变化来看,南支瞬变波的强度和能量传播过程与极端降水的发生频次均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北支瞬变波的传播及瞬变波对水汽的输送和极端降水的发生也有一定促进作用。这些结果均表明,冬季极端降水的发生与天气尺度瞬变波的活动联系紧密,天气尺度瞬变波的异常活动及传播可能是极端降水发生的重要条件,研究可为极端降水的成因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陈海山朱月佳刘蕾
关键词:极端降水瞬变波长江中下游
施氮对森林生态系统AM真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被引量:2
2020年
丛枝菌根(AM)真菌能够和绝大多数陆生植物形成互惠共生体,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在氮(N)沉降日益严重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土壤生态学家开始关注N沉降对AM真菌群落的影响,然而已有研究大多数集中在草地生态系统,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关注相对较少,而在森林生态系统开展的模拟研究又多采用林下施N的方式,忽略了冠层发生的一系列生态过程,可能无法准确反映真实情形。依托鸡公山野外控制试验平台,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就不同施N方式(林下vs林冠)及速率对AM真菌alpha多样性和群落组成的影响进行了连续4 a的监测。试验综合考虑植被、坡向和坡度等因素,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包括4个区组(重复),每个区组随机设置5个样方,对应5个不同处理:对照(CK)、林冠施N 25 kg hm^-2 a^-1(CN25)和50 kg hm^-2 a^-1(CN50)、林下施N 25 kg hm^-2 a^-1(UN25)和50 kg hm^-2 a^-1(UN50)。结果发现,在目前的N素添加水平和时间尺度上,施N方式和施N速率对AM真菌的alpha多样性都没有显著影响,二者之间也无交互作用。然而,经过一年的试验处理,施N方式对AM真菌群落组成产生了轻微的影响,而施N速率有极显著的影响,且二者之间存在显著交互作用。当施N速率为25 kg hm^-2 a^-1时,林冠施N和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而林下施N处理AM真菌群落组成与对照相比差异极显著,与林冠施N相比,差异也极显著;当施N速率为50 kg hm^-2 a^-1时,林冠施N与对照处理群落组成有略微差异(P=0.080),林下施N与林冠施N及对照处理相比AM真菌群落组成均没有显著变化。在接下来的三年中,施N方式和施N速率对AM真菌的群落组成都没有显著影响,二者之间也无显著交互作用。这说明在特定的施N速率和处理时间下,林下施N可能会高估自然N沉降对AM真菌群落组成的影响。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不同处理下AM真菌群落有趋同的趋势,可能是因为AM真菌群落
赵爱花刘蕾刘蕾武慧陈保冬
关键词:氮沉降菌根真菌
WRF3.1微物理参数化方案对两例暴雨的集合预报试验及可预报性分析被引量:17
2012年
采用WRFV3.1.1数值模式,选取模式中的10个微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构造10个集合预报成员,分别对2008年6月9—10日江淮地区暴雨与2008年6月6—7日华南地区暴雨进行集合预报试验,并进一步讨论了这两例暴雨的可预报性差异。结果表明:各参数化方案在暴雨的模拟中所表现出来的优势是相对的,但微物理过程集合预报在两例暴雨中都取得稳定且优异的模拟效果;通过比较两例暴雨的ETS(Equitable threat score)评分距平发现,华南暴雨在各个量级上的ETS评分距平都大于江淮暴雨,且华南暴雨集合成员之间的ETS评分差别也较大;大多数集合成员的模式误差在初始12 h增长最快,其后将减慢或者降低。对各成员的均方根误差(σ)距平分析表明,华南暴雨的σ距平增长相对较快且成员之间差别较大。因此从模式误差增长的角度来说,华南暴雨的可预报性低于江淮暴雨。
陈茂钦徐海明刘蕾丁治英
关键词:暴雨可预报性
2010年5月6~7日广州大暴雨过程分析被引量:22
2011年
利用1°×1°的NECP/NCAR再分析资料、逐3h的TRMM卫星反演降水资料和FY-2E卫星TBB资料以及美国大气和海洋局(NOAA)的HYSPLITv4.8气流三维轨迹扩散模式,诊断分析了2010年5月6~7日广州地区的大暴雨降水过程。结果表明:该大暴雨过程发生在500hPa高空脊前,低空切变线,低涡和锋面是其主要影响系统;生成于广西东北部的MCC东移发展南压到广州地区停滞,直接导致了广州的暴雨发生;在这次暴雨过程中,高层的辐散远大于低层的辐合,高层对低层的抽吸作用可能是该次锋前暖区暴雨的一个触发机制;南海是低层水汽的主要来源地,高层气流从偏西路径影响广州,水汽辐合大值区先于暴雨发生前出现,在暴雨结束前率先有水汽的辐散,水汽的辐合与辐散对预报暴雨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刘蕾丁治英陈茂钦
关键词:暴雨中尺度对流复合体
中国冬季极端低温事件与天气尺度瞬变波的可能联系被引量:29
2012年
利用NEC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743站逐日气温资料,从大气内部天气尺度瞬变波的角度对中国冬季极端低温进行了成因分析,发现瞬变波活动与极端低温的发生密切相关.首先,典型年的研究表明,1967年冬季较强的西风急流为瞬变波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通道,欧亚大陆上空有两列强而稳定的天气尺度瞬变波,我国地处这两列波的下游,受其影响较为明显,极端低温发生频繁,且上游瞬变波的整体强度及波列到达位置与极端低温的强度、发生区域一致;2006年西风急流较弱,相应的瞬变波路径短,强度较小,地处下游的我国极端低温发生较少.其次,就长期变化而言,西风急流与极端低温发生频次的年代际变化较为吻合,而瞬变波传播路径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有年代际的改变,进一步研究发现1959~1979年和1986~2006年关键区瞬变波强度与极端低温频次的年际变化基本一致;且较频发、较少发的年份瞬变波各要素的合成场分别与1967和2006年相一致.这些结果均表明,极端低温的发生与天气尺度瞬变波活动关系密切,天气尺度瞬变波传播、发展可能是极端低温发生的重要条件,该研究为极端低温事件成因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陈海山刘蕾朱月佳
关键词:西风急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