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钢

作品数:8 被引量:24H指数:2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培根
  • 2篇哲学
  • 2篇哲学批判
  • 2篇主义
  • 2篇归纳法
  • 2篇哈贝马斯
  • 1篇道德
  • 1篇道德观
  • 1篇德里达
  • 1篇德沃金
  • 1篇多德
  • 1篇亚里士多德
  • 1篇演绎法
  • 1篇有效性
  • 1篇人民
  • 1篇人民主权
  • 1篇人权
  • 1篇商谈
  • 1篇视阈
  • 1篇数学

机构

  • 8篇暨南大学

作者

  • 8篇刘钢
  • 3篇李金泳

传媒

  • 2篇暨南学报(哲...
  • 2篇现代哲学
  • 1篇山西师大学报...
  • 1篇学术研究
  • 1篇广西大学学报...
  • 1篇重庆科技学院...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4
  • 1篇2001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数学视阈下的培根归纳逻辑
2012年
培根敢于与权威抗争,开创了近代归纳逻辑的先河,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从数学的观点来看,培根对亚里士多德演绎法的批判有诸多偏颇之处,培根归纳法与数学归纳法有所联系,但本质不同,他的归纳法在数学发现上也有着积极意义。
李金泳刘钢
关键词:数学归纳法培根亚里士多德归纳逻辑
培根对旧哲学的批判
2011年
哲学批判是培根哲学体系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无论是他早年的作品《时代勇敢的产儿》和《各家哲学的批判》,抑或他晚期最为成熟的著作《新工具》,都以相当的篇幅进行哲学批判工作。培根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经院哲学的方法论都曾进行了严厉的谴责与批判,培根是在他的批评中体现了对被批判者的尊敬,在他们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哲学。
李金泳刘钢
关键词:培根哲学批判
论法律话语理论从德沃金到哈贝马斯的演化被引量:3
2009年
为了超越实证主义和客观主义的法律解释,德沃金坚持认为,必须把基本的权利原则作为具体的法律实践的引导,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正确和适当地制定和应用一种法律。为此,德沃金要求建立一种基于"整体性原则"之上的法律话语理论。但由于坚持了一种"真理符合论"的立场,他并没能对法律话语理论的本质做出正确的解释。为了走出法律话语理论的误区,哈贝马斯提出了一种建立在"真理合意论"之上的法律话语理论。
刘钢
关键词:德沃金哈贝马斯
超越自由主义和共和主义:哈贝马斯的程序民主被引量:15
2004年
哈贝马斯在《事实与有效性》一书中重新对民主进行了反思。他既不满意自由主义建立在立宪民主政体的政治正义观念之上的民主理论,也不满意以伦理的价值同一性原则为依据的共和主义的民主理论。在他看来,这两种民主理论都是片面的,前者在政治实践中赋予民主的规范意义太弱,后者赋予民主的规范意义则太强。为了对民主在政治实践中的作用做出恰当的解释,他提出了一种程序民主的思想。该思想的宗旨是,通过对自由主义和共和主义的民主思想进行调和,制定出一种既能顾及保护个人自由的人权原则,又能够使公民在伦理和政治上的自由权利得到切实维护的民主实践的方法。
刘钢
关键词:人权人民主权权利体系
合理性概念能情境化吗?——评麦金太尔的合理性思想被引量:1
2001年
麦金太尔认为 ,不同传统间的相互学习是存在的 ,但它们不是在一种中立的合理性概念指导下进行的 ,相反 ,传统间的学习完全是以传统自我为中心的 ,即传统间的相互学习是传统自我选择的。本文将指出 ,麦金太尔的情境主义合理性概念及其学习理论是站不住脚的 ,它既不能驳倒自由主义的合理性概念 ,也不能真正走出相对主义自我否定的悖论。
刘钢
关键词:情境化文化传统麦金太尔自我透视主义自由主义
从培根的哲学批判看归纳法与演绎法的统一被引量:2
2011年
培根曾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方法论进行了严厉的谴责与批判,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对传统哲学方法论的全盘否定。培根的批判从个人偏见转向了分析时代的局限,态度由偏激转向了冷静,这是值得肯定的。他在批判传统方法论的同时,实质上也把归纳法与演绎法统一了起来。
李金泳刘钢
关键词:培根哲学批判归纳法演绎法
现代伦理学的方法论问题被引量:1
2009年
亚里士多德很早就指出了理性的无能。在他看来,在柏拉图的哲学中被确定为我们能够正确把握实在世界的理性洞察的能力,实际上只是一种理论思维的能力,它在具体的实践生活中所能发挥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今天,认知主义伦理学似乎还是用程序性的道德自我切断了自我与其自身内在的自然本性不可分的联系(它回避了亚里士多德的理性的无能的问题),而本体论伦理学以文化—伦理具有自我解释的功能为由,整个地否定了反思性的自我的特殊性(它走向了一种彻底的还原论)。因此,本文认为,有必要从方法论上入手:一方面对道德自我的形成重新做出一种非本体论的评价,另一方面对认知主义的程序理性思维进行批判,以便对处于历史的自然秩序中的自我做出正确的规定。
刘钢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的道德观的启示被引量:2
2008年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在政治哲学领域发起的一场革命是:它通过解构,构建了一种与传统的互惠和平等的道德原理完全不同的、非互惠的友爱和关心的道德原理,并把这一道德原理视为正义的基础。德里达认为,基于传统的互惠和平等的道德原理之上的传统的道德观并没有真正把人当作相异的个体性存在来看待,这也造成了基于互惠的平等观念之上的现代法律的困境。本文分析和评价了德里达的道德观,并指出了他的这一带有解构意图的道德观所具有的积极的建构性的意义。
刘钢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