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九龙

作品数:3 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广州军区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单个核细胞
  • 3篇端粒
  • 3篇端粒酶
  • 3篇再生障碍性贫...
  • 3篇障碍性贫血
  • 3篇贫血
  • 3篇外周
  • 3篇外周血
  • 3篇外周血单个核
  • 3篇外周血单个核...
  • 3篇细胞
  • 3篇核细胞
  • 2篇端粒酶活性
  • 2篇再生障碍性贫...
  • 2篇障碍性
  • 2篇贫血患者
  • 2篇免疫抑制治疗
  • 2篇活性
  • 1篇治疗疗效
  • 1篇疗效

机构

  • 2篇广州军区总医...
  • 1篇广州军区广州...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3篇张航
  • 3篇王耀春
  • 3篇吴九龙
  • 3篇宋佳音
  • 3篇李力
  • 3篇肖扬
  • 3篇邝丽萍
  • 1篇王洋
  • 1篇蒋祖军
  • 1篇李勇华
  • 1篇王洋

传媒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华南国防医学...
  • 1篇广东省医学会...

年份

  • 3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端粒及端粒酶与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抑制治疗疗效的关系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观察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端粒长度及端粒酶活性与免疫抑制治疗(IST)疗效的关系,探讨AA发病机制及端粒长度对于评估IST疗效的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9月至2013年3月71例AA患者,于初诊未接受治疗时留取外周血标本3ml。采用流式一荧光原位杂交法(flow—FISH)检测PBMNC端粒长度,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一PCR.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端粒酶活性。结果各组PBMNC端粒长度均随患者年龄增长而缩短(6—0.387,p=-0.001)。去掉年龄对PBMNC端粒长度影响,非重型AA(NSAA)组PBMNC端粒长度(30.957±4.502)与重型AA+极重型AA组(29.510±5.91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3),均短于正常对照组(51.086±10.844)(P值均〈0.01)。IST无效组患者初始PBMNC端粒长度(25.357±4.848)低于正常对照组(51.086±10.8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而部分有效组(30.334±4.464)、完全有效组(32.808±4.68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17、P=0.254)。当AA患者PBMNC端粒长度低于界值点(29.21%)时,IST无效的可能性更大。PBMNC端粒酶活性NSAA组(0.234±0.175)、sAA+VSAA组(0.324±0.178)均高于正常对照组(0.107±0.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部分AA患者PBMNC端粒长度较同龄正常人缩短、端粒酶活性相对增高,此类患者IST可能无效,应尽早调整治疗方案。端粒或可成为预测AA患者IST疗效的指标。
宋佳音邝丽萍王洋李勇华吴九龙张航李力王耀春蒋祖军肖扬
关键词:贫血端粒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免疫抑制治疗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端粒及端粒酶活性的变化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观察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端粒长度及端粒酶活性的变化,探讨AA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的新靶点。方法选取2010-09/2013-03月5所医院血液科确诊的71例AA患者,男性36例,女性35例,年龄12~82(39.48±18.78)岁,根据2009年英国再生障碍性贫血诊疗指南分组,其中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non-severe aplastic anemia,NSAA)组35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evere aplastic anemia,SAA)组26例,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very severe aplasia anemia,VSAA)组10例。同时选取性别、年龄与之匹配的34例门诊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性17例,女性17例,年龄10~73(40.68±19.00)岁。于初诊时留取外周血标本3 ml。分别采用流式荧光原位杂交法(flow-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low-FISH)检测PBMC端粒长度,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技术(telomerase repeat amplification protocol,TRAP)-多聚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其端粒酶活性。结果①不同性别者外周血端粒长度无明显差别(t=0.548,P=0.585)。②外周血端粒长度与年龄呈负相关(b=-0.387,P=0.001),不同组间比较,正常对照组端粒长度随年龄增长下降幅度要稍大于NSAA和SAA+VSAA组,NSAA、SAA+VSAA组端粒随年龄的变化趋势一致。③控制年龄对外周血端粒长度的影响,多重比较发现NSAA、SAA+VSAA组外周血端粒长度均显著短于正常对照组(P均<0.001)。④随机选取NSAA组23例,SAA+VSAA组28例,性别年龄与之匹配的34例正常对照组检测端粒酶活性,34例正常对照组中阳性6例(17.6%),23例NSAA组中阳性11例(47.8%),28例SAA+VSAA组中阳性21例(75.0%)。3诊断组外周血酶活性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别(χ2=20.555,P<0.001)。⑤各诊断组年龄和性别对端粒酶活性无明显影响,多重比较示SAA+VSAA组(P<0.001)、NSAA组(P=0.002)端粒酶活性均�
宋佳音邝丽萍吴九龙张航李力王耀春肖扬
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端粒端粒酶活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端粒/端粒酶的变化及与免疫抑制剂疗效的关系
目的:观察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NC)端粒长度及端粒酶活性的变化,以及与免疫抑制治疗(imm...
宋佳音邝丽萍吴九龙张航李力王耀春王洋肖扬
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端粒端粒酶活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免疫抑制治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