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云华

作品数:6 被引量:29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海域
  • 3篇沉积物
  • 2篇群岛
  • 2篇南沙群岛海域
  • 2篇
  • 1篇营养盐
  • 1篇有机物
  • 1篇生物体
  • 1篇同位素
  • 1篇谱学
  • 1篇谱学研究
  • 1篇人工放射性
  • 1篇人工放射性核...
  • 1篇物质流
  • 1篇锰结核
  • 1篇穆斯堡尔
  • 1篇穆斯堡尔谱
  • 1篇穆斯堡尔谱学
  • 1篇南沙海域
  • 1篇南沙群岛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加利福尼亚大...
  • 1篇中国辐射防护...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 6篇吴云华
  • 6篇陈绍勇
  • 4篇周伟华
  • 1篇林植青
  • 1篇周彩芸
  • 1篇林岳光
  • 1篇龙爱民
  • 1篇郑建禄
  • 1篇陈钧铭
  • 1篇田正隆
  • 1篇韩舞鹰
  • 1篇林昭进
  • 1篇王建林

传媒

  • 2篇海洋科学
  • 1篇海洋学报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第六届广东海...

年份

  • 1篇2005
  • 1篇2003
  • 1篇2001
  • 2篇2000
  • 1篇199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南沙群岛海域以钡为指标的古生产力研究被引量:7
2005年
对南沙群岛海域3个站位沉积物柱样中的钡、钛元素进行了分析,以AMS14Corc(有机碳)方法进行沉积物年代测定.对钡、钛元素的平面和深度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发现,其中2个站位生源钡变化趋势明显,在距2800a左右生源钡含量开始明显升高.另一个站位钡的变化趋势比较复杂,结合对稀土元素、钛和其他过渡金属元素的分析,认为主要是由于该站位沉积物中陆源组分含量较高、沉积环境复杂所致.根据钡的古生产力计算模型估算了2个站位的古生产力状况,同时探讨了2个站位的古生产力变化的影响因素,认为这2个站位古生产力变化可能与全新世晚期的气候变冷事件有关.
陈绍勇田正隆龙爱民吴云华
关键词:南沙群岛海域古生产力
南沙海域沉积物间隙水营养盐(N,P,Si)的研究
通过1997年11月和1999年7月两个航次对南沙海域的现场调查,实测了南沙深海盆沉积物的孔隙度、间隙水的营养盐含量,估算了两个航次的沉积物—海水界面营养盐扩散通量.结果表明:砂质泥的平均孔隙度Φ值为0.710,软泥的Φ...
周伟华吴云华陈绍勇
文献传递
大亚湾海洋沉积物的人工放射性核素
1993年
对大亚湾核电站邻近海的海洋沉积物中人工放射性核素^(144)Ce,^(103)Ru,~88Rn,^(85)Sr,^(90)Sr,^(134)Cs,^(137)Cs,^(124)Sb,^(54)Mn,^(60)Co进行了调查研究;得到核素的区域变化规律和与沉积物性质的相互关系,以及获得各核素的分配系数(K_d)。
林植青王建林郑建禄吴云华陈绍勇周彩芸陈钧铭
关键词:沉积物放射性核素
南沙群岛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物、铁和锰的分布特征被引量:10
2003年
通过1997年11月(冬季)和1999年7月(夏季)两个航次对南沙群岛海域的现场调查,实测了南沙深海盆表层沉积物中的有机物、Fe和Mn的含量,讨论了沉积物中Fe、Mn的平面和深度分布。在沉积物的上层几厘米处Fe和Mn都出现了峰值,这是上层Mn2+(Fe2+)氰化、再沉淀引起的,沉积物中Fe和Mn的深度分布是氧化锰(铁)和氢氧化锰(铁)的还原、扩散和再沉淀的结果。细菌在海洋环境的Fe、Mn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大洋底的厌氧环境中细菌将Fe、Mn还原为低价离子或可溶性化合物向间隙水和上覆水移动,在沉积物表层的氧化条件下细菌又使环境中的Fe、Mn沉淀,使其再次富集。
周伟华吴云华陈绍勇
关键词:有机物表层沉积物南沙群岛
海洋环境中铁的穆斯堡尔谱学研究
陈绍勇吴云华林岳光韩舞鹰周伟华
该研究建立了海洋沉积物、深海锰结核和海洋生物穆斯堡尔谱的测定方法,并将该方法系统地应用于海洋科学的研究,通过与化学和物理方法的结合在穆斯堡尔谱学研究方法上取得了新的突破,在国际上首次获得了锰结核Fe^(2+)/Fe^(3...
关键词:
关键词:穆斯堡尔谱学锰结核海洋环境
南沙珊湖礁生态系生物体中δ_(13C)的分布被引量:13
2001年
1999年4月对南沙群岛海域珊湖礁生态系进行调查,采集了永暑礁和渚碧礁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的生物样品,测定了它们的稳定同位素 13C的丰度δ13C,结果表明,永暑礁中的δ13C 沿着食物链有明显的增加趋势,渚碧礁则不明显.渚碧礁生态系中δ13C 的平均值为 -17.7‰,明显高于永暑礁( -19.5‰),这主要与生物种群的差异,纬度变化及环境因子有关。底栖性鱼类比游泳性鱼类的δ13C 相对高。对于肉食性的珊瑚礁鱼类来说,小型鱼类肌肉中的丰度要高于中型和大型鱼类,这可能是由于代谢反应差异引起的。作为代谢的主要器官肝脏对13C有更高的富集度。温度、生物合成以及初级消费者的食物是以C3 还是C4 植物为主对生物体内的δ13C 起决定作用。
陈绍勇周伟华吴云华林昭进
关键词:同位素物质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