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国凤

作品数:7 被引量:19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神经元
  • 4篇细胞
  • 4篇纳米
  • 3篇毒性
  • 3篇纳米银
  • 2篇凝胶
  • 2篇细胞毒
  • 2篇细胞毒性
  • 2篇细胞毒性研究
  • 2篇纳米银颗粒
  • 2篇纳米银凝胶
  • 1篇凋亡
  • 1篇毒性研究
  • 1篇蓄积
  • 1篇医用
  • 1篇医用材料
  • 1篇银纳米颗粒
  • 1篇诱导细胞
  • 1篇诱导细胞凋亡
  • 1篇原代培养

机构

  • 7篇北京大学
  • 5篇温州医学院
  • 5篇中国药品生物...
  • 2篇中国食品药品...
  • 2篇海门市人民医...

作者

  • 7篇周国凤
  • 7篇汤京龙
  • 6篇奚廷斐
  • 4篇周亮
  • 3篇邵安良
  • 2篇李中良
  • 2篇王春仁
  • 2篇陈艳梅
  • 1篇李莉
  • 1篇刘丽
  • 1篇王硕
  • 1篇王硕
  • 1篇董喆
  • 1篇万子义
  • 1篇许建霞
  • 1篇杨丽娜
  • 1篇李雪飞

传媒

  • 3篇药物分析杂志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北京生物医学...
  • 1篇第二届生物材...

年份

  • 1篇2013
  • 5篇2011
  • 1篇200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一种改进的大脑皮层神经元原代培养方法的研究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建立1种简单、高效的新生乳鼠大脑皮层神经元原代培养的方法。方法:出生12 h以内的SD乳鼠为研究对象,采用胰酶消化和机械分离法相结合制备细胞悬液;在细胞培养过程中,不加入阿糖胞苷抑制神经胶质细胞生长,而是用2%B27 Neurobasal A medium维持培养。结果:神经元生长良好,形成神经元网络系统;通过神经元免疫组织化学鉴定神经元纯度达90%以上。结论:此方法是获得纯度较高的神经元的1种可靠方法。
周国凤汤京龙周亮奚廷斐
关键词:神经元细胞培养乳鼠
银纳米颗粒对神经元的毒性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银纳米颗粒对神经元毒性的剂量-效应关系,探索银纳米颗粒对神经元的毒性机理。方法首先培养一种活性好、生长状态优良的原代神经元,将不同浓度(2.5~500μg/mL)的银纳米颗粒加入神经元中作用24h后,通过MTT法计算细胞增殖率,并分析不同浓度的银纳米颗粒对神经元毒性的剂量-效应关系。结果在25~250μg/mL范围内,细胞数量与形态呈现不同的变化,银纳米颗粒浓度与细胞增殖率呈负相关。结论在25~250μg/mL的浓度范围内,银纳米颗粒对神经元细胞的毒性呈剂量-效应关系。
周国凤汤京龙熊玲周亮许建霞邵安良杨丽娜陈艳梅李雪飞奚廷斐
关键词:银纳米颗粒神经元毒性
纳米银凝胶在体内分布特性的初步研究
2011年
目的:研究纳米银妇女外用抗菌凝胶在兔体内的吸收和分布情况,以了解纳米银凝胶是否具有在体内迁移和蓄积的特性。方法:将成年新西兰雌兔经阴道注入纳米银凝胶,给药剂量为0.575 g.kg-1.d-1,连续给药1个疗程后,在预定时间点解剖并取各动物血液和主要组织器官,利用超高压微波消解系统消解这些组织器官,再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检测消解液中的银含量。结果:在给药1个疗程后的8 h,纳米银在试验组各组织中的银含量达高峰,与对照组各脏器中银含量进行比较,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阴道是纳米银主要的分布器官,其银含量高于其他组织达3倍以上。1周以后各组织中的银含量均大幅度下降,到1个月和3个月后,各试验组脏器中的银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纳米银凝胶中的纳米银可以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迁移,并在兔体内各主要脏器肝、肾、脾、子宫、阴道等中分布,其中阴道是其主要的分布器官。在采用5倍临床给药剂量1个疗程的情况下,纳米银凝胶1周后在这些脏器中无明显蓄积。在下一步的研究中还需进一步了解纳米银凝胶在体内的状态、进入血液系统的方式和对各部位细胞的影响。
周亮汤京龙邵安良周国凤李中良李莉奚廷斐
关键词:纳米银凝胶蓄积原子吸收
纳米银颗粒对神经元的细胞毒性研究
本文研究了纳米银颗粒对一种体外原代培养的神经元的细胞毒性作用,并对其细胞毒性机理进行了初步推测.试验中以纳米银颗粒为试验样品、微米银颗粒为对照样品,将不同浓度(2.5μg/ml~400μg/ml)的试样和对照样(100μ...
汤京龙周国凤王硕刘丽王春仁奚廷斐
关键词:医用材料纳米银颗粒神经元细胞毒性生理机制
文献传递
纳米银诱导细胞凋亡的研究与进展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总结国内外纳米银诱导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英文)1972-08/2009-09的相关文章,检索词"silvernanoparticles,apoptosis,silver nanoparticles toxicity",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中国知网(www.cnki.net/index.htm,中文)1972-08/2009-09的相关文章,检索词"纳米银,凋亡,纳米银毒性",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纳入具有原创性的研究论文,其研究材料或方法具有代表性。排除重复性研究及与课题相关性较弱的文献。结局评价指标:纳米银的毒性作用及纳米银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结果:目前较关注纳米银的临床运用,但是,有一些报道证实纳米银对细胞产生毒性,使细胞发生凋亡。纳米银颗粒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引起细胞凋亡,而具体是哪种途径为主,则受到纳米银颗粒的粒径、粒径分布、形状、表面性质等众多因素的影响。结论:目前人们还不了解纳米银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对纳米银颗粒引起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有利于人们改进纳米银颗粒的制造工艺或表面结构,从而减小其对细胞的毒性。
周国凤汤京龙奚廷斐万子义
关键词:纳米银凋亡
纳米银凝胶与纳米银水凝胶在模拟体液中的释放特征被引量:3
2011年
背景:国内外研究显示,纳米银颗粒可在体内迁移、蓄积,并最终导致细胞毒性和基因毒性,且毒性可由于纳米银的蓄积而逐渐扩大。目的:观察纳米银凝胶和纳米银水凝胶两类产品在模拟体液中的释放特征。方法:取来自6个厂家的6种纳米银产品(3种纳米银凝胶和3种纳米银水凝胶),将其浸泡在模拟体液中,提取不同时间点的纳米银凝胶和纳米银水凝胶释放液,利用超高压微波消解系统消解并定容,再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检测各消解液中的银含量,根据银含量检测结果分析总结两类产品在模拟体液中的释放特征。结果与结论:3种纳米银凝胶在模拟体液中的释放速率分别为3.59,4.30,1.17g/min,达到动态平衡的时间分别为40,35,70min;3种纳米银水凝胶在模拟体液中的释放速率分别为5.14,5.31,4.86g/s,达到动态平衡的时间均为100s。提示由于载体基质的不同,纳米银水凝胶的释放速率要明显高于纳米银凝胶;不同纳米银厂家由于工艺的不同,纳米银凝胶的释放速率亦有所不同,而纳米银水凝胶的释放速率区别不大。
周亮汤京龙王春仁陈艳梅董喆李中良邵安良周国凤奚廷斐
关键词:纳米银凝胶模拟体液
纳米银颗粒对神经元的细胞毒性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研究纳米银颗粒对一种体外原代培养的神经元的细胞毒性作用,并对其细胞毒性机理进行初步推测。方法:试验中以纳米银颗粒为试验样品、微米银颗粒为对照样品,将不同浓度(2.5~400μg·mL-1)的试样和对照样(100μg·mL-1,400μg·mL-1)和神经元细胞共同培养24 h,采用MTT法测定各组细胞的相对增殖率(RGR),并采用TEM观察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结果显示,在相同剂量下(100μg·mL-1,400μg·mL-1),纳米银颗粒引起的细胞毒性要显著高于微米银颗粒。当剂量在5~100μg·mL-1的范围内时,纳米银颗粒对神经元的毒性存在有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纳米银颗粒对神经元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41.5μg·mL-1。超微结构观察结果显示只有纳米银颗粒能够进入细胞内部,而微米银颗粒不能进入细胞内部。结论:初步推断纳米银颗粒进入细胞内部使其产生细胞毒性是纳米银颗粒细胞毒性的作用机理,这和微米银颗粒具有显著的差异。这也提示我们,一旦银颗粒尺寸降至纳米尺度,将会产生新的生物效应并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具有潜在的风险。因此在使用含有纳米银颗粒的医疗器械时应持谨慎的态度。
汤京龙周国凤王硕刘丽王春仁奚廷斐
关键词:纳米银颗粒细胞毒性神经元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