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春林

作品数:19 被引量:60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6篇急性
  • 16篇白血
  • 16篇白血病
  • 10篇细胞
  • 8篇髓系
  • 6篇急性白血
  • 6篇急性白血病
  • 5篇髓系白血病
  • 5篇急性髓系
  • 5篇急性髓系白血...
  • 4篇基因
  • 3篇预后
  • 3篇粒细胞
  • 3篇淋巴
  • 3篇淋巴细胞
  • 3篇化疗
  • 2篇点突变
  • 2篇融合基因
  • 2篇髓样
  • 2篇突变

机构

  • 17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19篇周春林
  • 14篇王建祥
  • 10篇秘营昌
  • 10篇林冬
  • 9篇魏辉
  • 8篇王迎
  • 7篇刘兵城
  • 6篇刘凯奇
  • 5篇魏述宁
  • 5篇李巍
  • 4篇宫本法
  • 4篇张广吉
  • 4篇王慧君
  • 3篇弓晓媛
  • 3篇王莉红
  • 3篇卞寿庚
  • 3篇刘云涛
  • 3篇王敏
  • 3篇张新伟
  • 2篇李庆华

传媒

  • 4篇临床血液学杂...
  • 3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白血病.淋巴...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国外医学(输...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检验医学
  • 1篇第八次全国血...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FLTE基因内部串联重复和点突变与急性白血病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FLT3是Ⅲ型受体酷氨酸激酶(PTK)家庭中的一个新的成员,在骨髓中仅表达于造血干/祖细胞.FLT3与其配体(FL)在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发配体与FLT3的细胞外结构域结合时,FLT3三聚体化,...
王莉红周春林张新伟陈森王敏王建祥
关键词:细胞增殖白血病
文献传递
FLT3基因内部串联重复突变与急性白血病的关系及其意义
<正> 目的FLT3是Ⅲ型受体酪氨酸激酶(RTK)家族中的一个新的成员,在骨髓中仅表达于干/祖细胞,在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FLT3异常表达与多种白血病相关且呈现于多
王莉红周春林张新伟陈森王敏王建祥
文献传递
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特点及疗效分析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分析我国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临床、生物学特点,疗效及预后,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4月-2008年2月收住院诊治的AML患者共167例,采用FAB及MICM分型诊断标准确诊。运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生存分析采用生命表法及Kaplan-Meier法,不同组别的差异采用log-rank法检验。采用Cox回归分析影响生存的预后因素。结果:①我国老年AML以M2(M2a)、M5为主,染色体核型预后良好组比例低,并发慢性疾病较多,具有多种不良的预后因素。②58例接受标准"3+7"方案诱导化疗的非M3患者完全缓解(CR)率达70.7%,中位总生存(OS)期为6.8(0.6~100.2)个月。41例CR患者中位无病生存(DFS)期为5.2(0.2~99.0)个月。1年DFS概率为41%,1年OS概率为51%。早期死亡率12.9%。③分析细胞生物学特征与疗效的关系,发现前驱血液病史、骨髓病态造血及染色体核型对CR率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我国老年AML以M2(M2a)、M5为主,具有多种不良的预后因素。部分患者可受益于强诱导化疗。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有染色体核型、前驱血液病史和骨髓病态造血。
于凡林冬周春林秘营昌王迎付明伟刘兵城魏辉卞寿庚王建祥
关键词:核型分析治疗疗效
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CD55及CD59的表达
2012年
目的:分析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上补体调节蛋白CD55、CD59的表达。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203例初诊的AML白血病细胞膜上的CD55、CD59表达率。结果:203例AML患者中,83例患者白血病细胞CD59表达率下降(占45%),5例患者白血病细胞CD55表达率下降(其中4例为CD55、CD59表达率同时下降),所有患者红系细胞CD55、CD59表达均正常。按照WHO分型诊断标准对患者分类分析,各类型中CD59表达率下降的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AML-M2(16.7%)、AML伴t(8;21)(44.0%)、AML伴t(15;17)(67.92%)、AML-M4(9.52%)、AML伴t(16;16)或inv(16)(92.31%)、AML-M5(27.14%)。4例CD55、CD59表达率同时下降的患者分别为3例AML伴t(15;17),1例AML-M5,单纯CD55表达下降的为1例AML-M4。把预后良好组[AML伴t(8;21)、AML伴t(15;17)、AML伴t(16;16)或inv(16)]的CD59表达率下降患者的比例分别与其他患者(包括AML-M2、AML-M4、AML-M5)下降的比例加以比较,各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AML白血病细胞可以出现CD55、CD59表达率的下降,主要表现为CD59的表达率下降。染色体预后良好的AML细胞上的CD59下降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类型AML。
刘凯奇魏辉王慧君周春林刘兵成林冬李巍王津雨魏述宁宫本法张广吉赵馨赵邢力秘营昌王建祥
关键词:CD55CD59
核结合因子相关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分析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探讨影响核结合因子(CBF)相关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临床特征、细胞遗传学特点及影响其生存、预后的主要因素。方法对130例CBF AML[其中AML伴t(8;21)87例、AML伴inv(16)/t(16;16)43例]患者进行随访,分析其免疫表型、染色体核型及治疗、生存情况、影响总体生存时间及无复发生存时间的因素。结果 130例CBF AML患者总完全缓解率96.1%,其中1疗程总完全缓解率77.2%。中位生存期(OS)51.64(0.26~132.5)个月,中位无复发生存期(RFS)未达1.18~96.62个月。3年OS率50%,5年OS率41%;3年RFS率59%,5年RFS率54%。年龄、染色体核型与OS有关,其中年龄≥45岁患者、染色体核型伴9q-的患者预后差、生存期短。在巩固治疗过程中采用≥2疗程的中剂量阿糖胞苷(Ara-C)巩固治疗方案的患者预后好,生存期长。OS、RFS对比分析显示:AML伴inv(16)/t(16;16)的OS较AML伴t(8,21)明显延长(P=0.046),但AML伴t(8,21)的RFS较AML伴inv(16)/t(16;16)明显延长(P=0.038)。结论年龄、染色体核型及巩固治疗的方案是影响CBFAML患者生存、预后的主要因素,在巩固治疗中采用≥2疗程的中剂量Ara-C可以延长CBF AML患者的OS、RFS。AML伴inv(16)/t(16;16)患者较AML伴t(8,21)患者总体生存期长、预后好。
李巍秘营昌刘兵城周春林林冬王慧君刘旭萍李庆华卞寿庚王建祥
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核结合因子预后
亚砷酸联合维甲酸及化疗治疗复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2
2020年
目的:探讨亚砷酸(ATO)联合维甲酸(ATRA)及化疗治疗复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并总结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自1996年至2013年收治的25例复发APL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首次血液学复发15例,首次分子生物学复发10例,所有患者在首次复发时均采用亚砷酸+维甲酸+蒽环类方案再诱导化疗,分析再次缓解率、总生存及无病生存率,观察该方案治疗的不良反应。结果:15例血液学复发患者采用该方案进行再诱导化疗,1例患者在再诱导过程中早期死亡,余14例患者均再次取得血液学完全缓解;其中8例患者经两个疗程治疗后再次取得分子学完全缓解。在14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再次复发后因出血并发症死亡,余11例均存活至末次随访。10例分子学复发患者经该方案治疗后均再次取得分子学缓解;其中,6例第1次分子学复发的患者,再次取得持续分子学缓解;4例2次以上分子学复发的患者,仅1例再次取得分子学缓解后存活至随访89.3个月,余3例最终血液学复发并死于出血并发症。结论:对于复发APL患者,无论前期是否应用亚砷酸治疗,复发后应用亚砷酸联合维甲酸及化疗仍可取得较好疗效。2次以上分子学复发的患者预后较差。
李艳刘凯奇宫本法宫本法魏辉王迎刘兵城魏辉魏述宁林冬刘云涛弓晓媛周春林秘营昌
关键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疾病复发亚砷酸
IAC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疗效与安全性分析: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评估去甲氧柔红霉素、阿糖胞苷联合环磷酰胺(IAC)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研究设计为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纳入2016年7月1日至2019年10月9日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确诊的除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以外的复发/难治AML患者。入组患者进行分层随机分组,试验组选择IAC方案再诱导治疗,对照组的治疗方案由医师根据经验从多个再诱导治疗方案中选择。符合条件患者在挽救治疗后尽可能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分析两组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42例患者入组,IAC组22例,对照组20例,中位年龄为36(15~58)岁。①两组患者总有效率(ORR)分别为71.4%和40.0%(P=0.062);完全缓解(CR)率分别为66.7%和40.0%(P=0.121)。中位随访时间为10.5(1.7~32.8)个月,IAC组中位总生存(OS)时间为14.1(0.6~49.1)个月,对照组为9.9(2.0~53.8)个月(P=0.305)。1年OS率两组分别为54.5%(95%CI 33.7%~75.3%)和48.2%(95%CI 25.9%~7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5)。②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骨髓抑制导致的血细胞减少。IAC组和对照组3~4级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0%(22/22)和95%(19/20)。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持续的中位时间分别为20(8~30)d和14(5~50)d(P=0.023)。③早期复发(12个月内复发)组CR率为46.7%,晚期复发(12个月后复发)组CR率为72.7%(P=0.173),两组中位OS时间分别为9.9(1.7~53.8)个月和19.3(0.6~40.8)个月(P=0.420),1年OS率分别为45.3%(95%CI 27.2%~63.3%)和66.7%(95%CI 40.0%~93.4%)(P=0.42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④对于挽救治疗后的患者,根据是否接受allo-HSCT分组,移植组和未移植组1年OS率分别为87.5%(95%CI 71.2%~100%)和6.3%(95%CI 5.7%~18.3%),移植组明显高于未移植组(P<0.001)。结论IAC方案与根据经验选择的方案对复发/难治AML患者具有相似的疗效及安全性,复发/难治患者应及早进行allo-HSCT,以期获得长期生存。
李春红魏述宁邱少伟宫本法弓晓媛李艳刘云涛房秋云张广吉刘凯奇周春林林冬刘兵城王迎秘营昌魏辉王建祥
关键词:复发难治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822例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特点和疗效分析:单中心报道
目的:了解我国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临床特点、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对1999至2010年在中国科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白血病诊断治疗中心诊断、治疗的822例AML患者按WHO分型标准重新分型诊断,分析患者的临床和预后特...
林冬周春林刘兵城王迎刘凯奇李巍宫本法王津雨魏述宁张广吉赵邢力刘云涛弓晓媛孙明媛陆媛秘营昌王建祥
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预后因素疗效评价
文献传递
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初发和化疗后微量残留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的比较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 研究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化疗前后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的改变,为流式细胞术(FCM) 检测B-ALL微量残留白血病(MRD)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用FCM对比检测226 例B-ALL患者初诊时及化疗后CD45、CD19、CD10、CD20、CD34、CD38、CD13、CD33等抗原表达阳性率及强度的改变. 结果 抗原表达强度改变的发生概率由高到低依次为CD10、CD34、CD38、CD19、CD20、CD45,CD10明显高于CD38、CD19、CD20和CD45(P〈0.01),CD34明显高于CD19、CD20、CD45(P〈0.01),CD38明显高于CD20、CD45(P〈0.01),CD34、CD45在化疗第33天时表达增强的比例显著高于第15天(P〈0.05).抗原阳性率改变的发生概率由高到低依次为CD20、CD38、CD34、CD45、CD10、CD19,其中CD20和CD38抗原阳性率改变均显著高于CD34、CD45、CD10和CD19(P〈0.01).CD38在化疗第33天时表型消失的比例显著高于第15天(P〈0.01),CD34在化疗第33天时表型出现的比例显著高于第15天(P〈0.01),CD10在第15天时表型消失的比例显著低于第33天和第48天(P〈0.05).大部分患者化疗后发生1~4个抗原表达的改变.结论 化疗后B-ALL患者免疫表型表达阳性率及强度改变的概率较高,进行MRD检测时,既应参考患者初诊时免疫表型的特点,又须关注表型的改变.
王继英刘燕宋振尚磊陈雪晶周春林汝昆王慧君
关键词:免疫表型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
伊马替尼治疗伴有嗜酸粒细胞增多的髓系肿瘤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评价伊马替尼治疗伴有嗜酸粒细胞增多的髓系肿瘤的疗效。方法对8例有PDGFRα基因异常的伴嗜酸粒细胞增多的髓系肿瘤及1例慢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不另做分类(CEL,NOS)患者口服伊马替尼100mg/d或400mg/d进行疗效观察。结果中位随访16(6~26)个月,血液学缓解率100%,其中完全血液学缓解(CHR)率87.5%,部分血液学缓解率12.5%。完全分子生物学缓解(CMR)率85.7%,FIP1LI-PDGFRα融合基因转阴中位时间4(1.5~8)个月。3例获得CMR后停药,停药后中位随访时间12(9~22)个月,均未复发。伊马替尼不良反应轻微,轻度骨髓抑制发生率37.5%,中位发生时间6(4~9)d。结论伊马替尼治疗有PDGFRα基因异常的伴嗜酸粒细胞增多的髓系肿瘤有较高的CHR和CMR,起效迅速,不良反应轻微,患者易于耐受。
张悦秦铁军周春林刘亮肖志坚
关键词:髓系肿瘤嗜酸细胞增多融合基因伊马替尼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