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心肌
  • 6篇疗效
  • 4篇心肌梗死
  • 4篇临床疗效
  • 4篇梗死
  • 3篇疗效观察
  • 3篇急性心肌梗死
  • 3篇核酸
  • 3篇肝炎
  • 3篇胺碘酮
  • 2篇动脉
  • 2篇心肌病
  • 2篇心律
  • 2篇心律失常
  • 2篇心脏
  • 2篇溶栓
  • 2篇室性
  • 2篇室性心律
  • 2篇室性心律失常
  • 2篇缺血

机构

  • 19篇东莞市桥头医...
  • 4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东莞市人民医...
  • 1篇暨南大学附属...
  • 1篇潍坊市中医院
  • 1篇安丘市人民医...

作者

  • 21篇周永立
  • 10篇魏九金
  • 5篇曹珏
  • 4篇刘勇
  • 4篇田碧文
  • 4篇刘艳丽
  • 3篇杨滔
  • 3篇莫松柳
  • 2篇陈国强
  • 2篇周东耀
  • 1篇吴绍宾
  • 1篇田爱红
  • 1篇王景彦
  • 1篇杨涛
  • 1篇赵红磊
  • 1篇邱诚
  • 1篇李自成
  • 1篇高强
  • 1篇冯学涛
  • 1篇赵洪磊

传媒

  • 4篇国际医药卫生...
  • 2篇现代医药卫生
  • 2篇岭南心血管病...
  • 2篇赣南医学院学...
  • 2篇中国当代医药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吉林医学
  • 1篇第一军医大学...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海南医学
  • 1篇实用临床医学...
  • 1篇中国中医骨伤...
  • 1篇宜春学院学报
  • 1篇内科

年份

  • 1篇2016
  • 7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7
  • 1篇2005
  • 2篇2002
  • 2篇2001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对冠心病的预测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通过二维超声分析冠心病患者颈总动脉(CCA)内中膜厚度(IMT)情况,探讨IMT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据冠状动脉造影将患者分为冠心病组和对照组,应用超声测量CCA—IMT。选用ROC曲线确定IMT预测冠心病的最适临界值。结果对照组及冠心病组IMT分别为(0.79±0.11)mm及(1.11±O.37)mm,两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01),其中单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IMT分别为(0.99±0.21)mm及(1.19±0.11)mm,两亚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ROC曲线确定的CCA—IMT临界值是0.90mm,此临界值预测冠心病的灵敏度为75%,特异度为87.5%。结论CCA—IMT增厚可以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IMT≥0.90mm对预测冠心病有一定临床意义,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刘勇刘艳丽周永立曹珏李自成
关键词: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ROC曲线
东莞地区肝炎患者TT病毒感染情况及其基因分型调查结果分析被引量:4
2002年
目的:调查东莞地区输血传播病毒(transfusion transmitted virus,TTV)感染流行情况和基因分型。方法:选取G1,G2,G3,G4,G5,G6同源性极高的系列nt2160~nt2196作包被探针,异源性大于20%的序列作显色探针G1,G2,G3,G4,G5,G6,采用PCR微板核酸杂交ELISA技术对410例肝功能损害的肝炎患者血清进行TTV检测及TTV基因分型研究。结果:检出66例TTV阳性患者,检出率为16.0%。对66例TTV进行基因分型,G1型47例,G2型6例,G1,G2混合型感染11例,G3,G4各1例,尚未发现G5,G6型。结论:在东莞地区的肝炎病人中,TTV的感染率为16.0%;TTV基因型主要为G1型,其次为G2型,未发现G5,G6型。
周永立田碧文
关键词:肝炎TT病毒感染基因分型核酸杂交输血传播病毒
感染性心内膜炎在基层医院的诊治体会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E)在基层医院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诊断为IE 16例的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结果:7例患者漏诊而转上级医院后确诊为IE,1例因冠状动脉栓塞转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3例无明显并发症康复出院,2例感染控制后转送上级医院行手术治疗,先后送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3例出院后反复出现发热,病程迁延。其中6例在抗感染过程中出现心力衰竭,1例出现冠状动脉栓塞,2例死于心力衷竭。结论:在基层医院,对于发热超过2周,伴有胸闷表现,听诊时可闻及心脏杂音,血培养未见病原菌生长时,仍应考虑IE可能,并早期、足量、足疗程抗生素治疗。对于有彩超提示有赘生物或出现并发症者应及时转送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为外科手术作准备。
莫松柳周永立魏九金
关键词:感染性心内膜炎
磁共振成像和经颅多普勒评价后循环缺血的价值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和经颅多普勒(TCD)评价后循环缺血的价值。方法:对56例诊断为后循环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头颅MRI发现脑干、小脑、枕叶梗死灶共46个;椎基底动脉磁共振血管造影显示达39例(69.6%)双侧椎动脉不对称、粗细不均,10例(17.9%)一侧椎动脉起始段不同程度狭窄,1例锁骨下动脉狭窄。TCD显示血流速度异常者40例(71.4%),频谱异常36例(64.3%)。结论:MRI和TCD能给后循环缺血的诊断提供客观依据;MRI优于TCD。
魏九金周永立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经颅多普勒后循环缺血
美托洛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心肌梗死30例疗效观察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观察美托洛尔治疗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心肌梗死患者60例用半随机方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美托洛尔片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安慰剂治疗。结果随访1年,两组均无死亡病例。心前区疼痛完全缓解、无室性心律失常、CK-MB值下降至正常者,观察组26例(86.7%),对照组18例(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EV1,FVC,FEV1/FV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美托洛尔能使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心肌梗死患者心前区疼痛缓解,预防室性心律失常发生,降低CK-MB,而未加重呼吸系统症状。
莫松柳周永立魏九金
关键词:美托洛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肌梗死
肝炎患者TT病毒的感染调查及其基因分型
2001年
目的 :调查东莞地区TTV感染流行情况和基因分型。方法 :选以G1、G2、G3、G4、G5、G6 同源性极高的系列nt2160 -nt2196作包被探针 ,异源性大于20 %的序列作显色探针G1、G2、G3、G4、G5、G6,采用PCR微板核酸杂交ELISA技术对410例肝功能损害的肝炎患者血清进行TTV检测及TTV基因分型研究。结果 :检出66例TTV阳性患者 ,检出率为16 0 %。对66例TTV进行基因分型 ,G1 型47例 ,G2 型6例 ,G1、G2 混合型感染11例 ,G3、G4 各1例 ,尚未发现G5、G6 型。结论 :在东莞地区的肝炎病人中 ,TTV的感染率为16 0 % ;TTV基因型主要为G1 型 ,其次为G2 型 ,未发现G5、G6 型。
周永立周东耀田碧文
关键词:TTV感染基因分型微板核酸杂交肝炎
基层医院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128例临床观察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28例以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发病时间将患者分为3组(<3h组,3~6h组及6~12h组),比较3组经溶栓治疗后的再通率。结果 12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溶栓治疗,总再通率71.09%,无死亡患者。<3h组再通率显著高于3~6h组[93.33%(28/30)vs.68.49%(50/73),P<0.05]及6~12h组[93.33%(28/30)vs.52.00%(13/2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溶栓后2h内出现心律失常30例(23.43%),溶栓24h出现上消化道出血2例(1.56%),低血压2例(1.56%),急性左心衰6例(4.68%),经对症治疗未造成严重后果。结论尿激酶早期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能有效地挽救濒死心肌,改善患者的预后,是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刘勇刘艳丽周永立赵洪磊
关键词:心肌梗死尿激酶溶栓
小剂量胺碘酮治疗扩张性心肌病伴发心律失常
2007年
目的探讨小剂量胺碘酮治疗扩张性心肌病伴发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和预防心脏性猝死的疗效。方法扩张性心肌病患者65例,分为小剂量胺碘酮治疗组(n=33)及对照组(n=32),基础治疗用利尿药、强心苷、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及硝酸酯,随访12个月,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心功能指数,动态心电图监测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和猝死率,进行两组病例比较。结果治疗12个月后,两组心功能指数均较治疗前改善,小剂量胺碘酮治疗组患者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两组猝死率没有明显区别。结论小剂量胺碘酮对于改善心功能和治疗扩张性心肌病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有效,可减少新发室性心律失常。
周永立魏九金曹珏颜蔓仪杨滔陈国强
关键词:胺碘酮扩张性心肌病心脏性猝死室性心律失常
手法配合局部臭氧注射治疗臀中肌综合征30例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观察手法配合局部臭氧注射治疗臀中肌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2年6月至2015年5月收治臀中肌综合征患者60例,年龄35-70岁,平均54.2岁。病程2个月-3年,平均18.3个月。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手法治疗,隔天1次,5次为1个疗程。观察组采用手法与局部臭氧注射配合治疗,痛点局部臭氧注射后马上行手法治疗,隔天1次,5次为1个疗程。一个疗程结束后,采用疗效评定标准判定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治疗有效率的差别。结果:经过1个疗程治疗后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疗程结束后3个月复查,对照组6例复发,观察组仅2例复发,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手法配合局部臭氧注射治疗臀中肌综合征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冯学涛杜奇涛吴绍宾周永立王景彦
关键词:手法臭氧临床疗效
CT与超声在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中的价值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多层螺旋CT静脉成像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诊断的价值并进行对比研究。方法:36例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分别接受下肢静脉超声和螺旋CT静脉成像检查,超声检查主要运用二维超声,并辅以多普勒技术和加压技术等。多层螺旋CT扫描后采用多平面重建及曲面重建等后处理技术显示下肢静脉。结果:超声示所有患者呈现下肢动脉管壁增粗、不规则增厚,内中膜厚>1.0mm;有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粥样硬化斑,引起不同程度的狭窄。CDFI频谱示三相波形,似正常频谱,频带稍增宽,有声窗。CT检查,患者1次检查均可清晰成像,共检出闭塞血管段40条。结论:两种检查方法各有一定的误诊率,为了提高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检出率,在实际应用中应该取长补短,联合运用。
周永立杨滔魏九金
关键词: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超声CT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