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晓华
- 作品数:34 被引量:162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腘动脉瘤的外科治疗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探讨腘动脉瘤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10年收治的腘动脉瘤9例临床资料。结果全组9例(患肢11条)中,男6例,女3例;平均年龄为53.8岁。双侧腘动脉瘤2例,左侧4例,右侧3例;合并双侧髂动脉瘤1例。无症状1例,搏动性肿块2例,肿块伴局部疼痛3例,慢性下肢缺血1例,急性下肢缺血2例。外科手术7例,7个腘动脉瘤;非手术治疗2例(其中1例行双髂动脉瘤手术)。手术方法均采用腘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或大隐静脉重建术。随访0.5个月至6年,术后搏动性肿块消失,疼痛消失,足背动脉搏动良好,患肢症状均有明显改善。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是最主要的病因。有症状及直径大于2 cm的腘动脉瘤应早期手术治疗,特别是瘤腔内有附壁血栓更有手术指针。动脉瘤切除后行人工血管和自体静脉的置换近远期通畅率无明显差别。
- 舒畅杨晨紫李全明黎明姜晓华何昊
- 关键词:人工血管血管重建
- 复杂型主动脉夹层的腔内治疗被引量:15
- 2006年
- 目的探讨复杂型主动脉夹层腔内血管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2 5例复杂型主动脉夹层行腔内血管外科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2 5例患者年龄3 1-7 6岁,平均5 2.6岁。2 5例中6例术前合并肠管缺血,5例合并肾动脉缺血,3例既有肠管缺血又有肾动脉缺血,5例腹主动脉真腔完全被假腔压闭,4例合并下肢缺血,2例合并腹主动脉瘤。所有患者进行了腔内血管外科治疗,并取得了技术上的成功。2例合并腹主动脉瘤的夹层患者予以支架型人工血管封闭夹层破口后行开腹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术。术后内漏3例(2例漏血7 d后停止,1例漏血持续存在);其余2 2例患者术后即时造影示瘘口已被完整覆盖,假腔无血漏入,内脏动脉等恢复真腔供血。前述的合并症术后均逐渐恢复,无脏器及肢体缺血坏死发生,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对复杂的主动脉夹层的治疗,腔内治疗与传统的手术相比,操作简单、损伤小、安全度大、并发症少,且可大大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腔内血管外科技术上的改进,使复杂的主动脉病变得以成功的治疗。
- 舒畅李全明姜晓华宫毅黎明李懋万恒郭媛媛
- 关键词:人工血管
- 急性胸腹主动脉病变18例诊治体会被引量:2
- 2005年
- 目的 探讨急诊胸腹主动脉病变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 1 8例急诊胸腹主动脉病变外科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男 1 5例 ,女 3例。年龄为 2 1~ 6 3岁 ,平均年龄 4 2 .7岁。1 8例患者中急症手术治疗者 8例 ,施行支架型人工血管腔内微创治疗者 1 0例。围手术期死亡率为1 1. 1 %(2 . 1 8)。随访时间 2个月至 3年 ,均生存良好。结论 腔内血管外科治疗急诊胸腹主动脉病变有着创伤小 ,术后恢复快 ,并发症少等优点 ,传统手术方法在技巧等方面的改进有利于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并能为不具备腔内治疗条件的患者解除疾患。
- 舒畅黎明吕新生汪忠镐杨泽厚姜晓华李全明
- 关键词:疗效观察
- 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Stanford B型)的腔内血管外科治疗被引量:5
- 2003年
- 目的 探讨StanfordB型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治疗的方法。方法 对 12例StanfordB型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12例患者全为男性 ,年龄 40~ 68岁 ,平均 5 2 .1岁。其中 10例患者进行了腔内血管外科治疗 ,均取得了技术上的成功 ,术后内漏 1例 ,3d后漏血停止。其余病例术后即时造影示瘘口已被完整覆盖 ,假腔无血漏入 ,内脏动脉等恢复真腔供血。 2例未行腔内治疗的患者 ,1例因并发呼衰死亡 ,1例死于夹层动脉瘤破裂。结论 对StanfordB型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治疗 ,如适应证掌握合适 ,腔内治疗与传统的开胸手术相比 ,具有操作简单 ,损伤小 ,安全度大 ,并发症少等优点 ,且可大大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保守治疗难以控制病情的发展 ,易导致死亡等严重后果。
- 舒畅吕新生杨泽厚姜晓华李全明黎明汪忠镐
- 关键词:血管外科手术
- 复杂主动脉弓部病变的腔内修复治疗
-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覆膜支架修复技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联合相关的辅助技术治疗累及主动脉弓部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方法.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自...
- 舒畅李全明姜晓华黎明李鑫邱剑王暾方坤
- 孤立性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疗体会被引量:5
- 2010年
- 目的探讨孤立性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8月—2009年11月经手术治疗和腔内治疗的4例孤立性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均通过CT血管成像(CTA)或血管造影明确诊断,3例采用传统的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术,1例行分叉型带膜支架腔内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夹层均得到完全修复,未出现内脏动脉缺血、肾缺血、下肢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术后患者随访3个月至3年,效果满意。结论孤立性腹主动脉夹层发病率低,CTA是诊断腹主动脉夹层最常用的方法 ,手术治疗和腔内治疗都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相比手术治疗,腔内治疗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但仅适用于解剖学条件良好的患者。
- 舒畅何昊李全明姜晓华黎明李鑫
- 关键词:人工血管腔内治疗
- 结核性腹主动脉瘤一例被引量:6
- 2006年
- 舒畅何昊李鑫李全明姜晓华宫毅黎明
- 关键词:腹主动脉瘤结核性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粟粒性肺结核X线片检查胸部X线片
- 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37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11年
- 回顾分析经保守治疗的37例产褥期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37例患者平均年龄(33±6)岁,发病平均时间为产后(10±6)d,其中经阴道产7例(19%)、剖宫产30例(81%);8例合并肺栓塞。急性期采用积极抗凝、祛聚、溶栓、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等治疗,慢性期长期抗凝和弹力袜压迫治疗。治愈5例,好转32例,有效率100%。随访(29±10)个月(12~60个月),发生血栓后遗综合征3例,症状轻。急性期抗凝、祛聚、溶栓、改善循环及慢性期弹力袜压迫治疗疗效明显,血栓后遗综合征发生率低。
- 罗明尧舒畅李全明姜晓华黎明
- 关键词:产后期静脉血栓形成
- 主动脉夹层与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关系及其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被引量:1
- 2015年
- 随着Stanford B型夹层患者进行腔内修复治疗的患者的增多,临床上发现不少患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SAHS).此类患者在腔内修复术的围手术期经常因此出现呼吸和心脏方面的并发症,严重时导致危及生命的呼吸衰竭和心衰等情况.因此,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前诊断SAHS并充分处理对于降低该类患者呼吸和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李鑫张平方坤姜晓华舒畅
- 关键词: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围手术期管理主动脉夹层心血管系统并发症腔内修复术
- 内脏动脉瘤的外科治疗被引量:8
- 2011年
- 目的总结腔内技术和外科手段治疗内脏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内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例,女6例,年龄28—74岁,平均(56±13)岁。其中脾动脉真性动脉瘤5例,脾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肠系膜上动脉瘤2例,腹腔干结核性假性动脉瘤1例,肾动脉瘤1例。结果1例腹腔干假性动脉瘤行支架型人工血管腔内修复术,1例脾动脉瘤行支架型人工血管腔内修复术失败,改为开腹手术治疗,另外8例直接行开腹手术治疗。手术均获成功,康复出院。术后住院时间7—18d,平均(10±5)d,本组所有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至6年,平均(27±12)个月。无死亡病例,无动脉瘤复发,无胃肠道、肝脏、脾脏、肾脏缺血梗死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内脏动脉瘤开放手术治疗疗效可靠,而腔内治疗则是一种有前途的微创治疗手段。
- 舒畅罗明尧李全明姜晓华黎明周建平
- 关键词:动脉瘤血管外科手术人工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