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永华
- 作品数:53 被引量:243H指数:8
- 供职机构: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教育厅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水产类专业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探索--以产教融合式生产实习为抓手
- 2024年
- [目的]通过供给侧改革来改变高校水产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人才需求之间有所脱节的现状。[方法]水产高校人才培养紧紧围绕“三农”人才需求,以生产实习为抓手,进行贯穿供给侧与需求侧的一体化改革。[结果]集美大学水产学院动物科学专业生产实习指导小组在为期3年的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实习企业遴选、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实习学生心理调适、实习监管与考核和实习效果反馈的有效举措。[结论]采用此供给侧改革模式,高校水产类专业可培养出乡村振兴所需要的人才。
- 席峰张春晓李丹姜永华
- 大黄鱼性腺性别分化的组织学观察
- 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 Richardson 1846)是我国特有的海水鱼种,经济价值很高,但其性腺性别早期分化的组织学过程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利用组织学方法研究了大黄鱼的性腺分化和发育规律。...
- 游秀容蔡明夷姜永华王志勇
- 关键词:大黄鱼性腺分化组织学观察
- 文献传递
- 一种大黄鱼精巢组织细胞系及其应用
- 本申请公开了大黄鱼精巢组织细胞系及其应用。本申请的大黄鱼精巢组织细胞系为大黄鱼精巢组织细胞系LYCTs,保存在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CCTCC NO:C202118。本申请的大黄鱼精巢组织细胞系,细胞性状优良...
- 王艺磊钟照威姜永华张子平赵丽萍
- 文献传递
- 大黄鱼性腺性别分化的组织学观察
- 本研究利用组织学方法研究了大黄鱼的性腺分化和发育规律.大黄鱼受精卵于2009年9月22日开始孵化,20日龄稚鱼腹腔中一对原始性腺已经形成.120日龄幼鱼性腺中,初级卵母细胞出现,标志着卵巢细胞学分化的开始。215日龄幼鱼...
- 游秀容蔡明夷姜永华王志勇
- 关键词:大黄鱼性腺分化组织学
- 文献传递
- 凡纳滨对虾卵母细胞卵黄发生的超微结构被引量:16
- 2005年
- 利用电镜研究凡纳滨对虾卵母细胞卵黄发生的全过程。结果表明 :凡纳滨对虾卵黄的发生是双源性的。卵黄发生早、中期是内源性卵黄大量合成的阶段 ,卵黄发生中、后期则以外源性卵黄的合成为主。内源性卵黄主要由内质网、线粒体、核糖体、溶酶体、高尔基器等多种胞器活跃参与形成。其中数量众多的囊泡状粗面内质网是形成内源性卵黄粒的最主要的细胞器 ;部分线粒体参与卵黄粒的合成并自身最终演变为卵黄粒 ;丰富的游离核糖体合成了大量致密的蛋白质颗粒并在卵质中直接聚集融合成无膜的卵黄粒 ;溶酶体通过吞噬、消化内含物来形成卵黄粒和脂滴 ,且方式多样 ;高尔基器不直接参与形成卵黄粒。
- 姜永华颜素芬宋振荣
- 关键词:内质网溶酶体脂滴卵黄凡纳滨对虾卵质
- 大黄鱼Sox11a基因的表达分析
- [目的]进一步理解鱼类Sox基因的表达方式.[方法]本文用随机引物将提取的大黄鱼总RNA逆转录成cDNA,根据cDNA设计荧光定量PCR引物,然后以18s基因为参比基因,进行荧光定量PCR,最后对荧光定量PCR的数据进行...
- 姜永华颜素芬
- 关键词:大黄鱼荧光定量PCR
- 鲍健康苗种生产及其养殖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 宋振荣钟幼平颜素芬马平黄健林学国纪荣兴姜永华宋武林胡家财
- 该课题通过九孔鲍种苗培育,经研究从病鲍苗体内确认一种球形病毒感染;利用组织化学和电子显微镜观察手段,进行病鲍苗的细胞组织病理研究,了解到一种球形病毒引起被感染细胞内质网膨胀现象;研究结果表明九孔鲍幼体畸形率较高,描述了畸...
- 关键词:
- 关键词:九孔鲍苗种
- 鳖白底板病的显微和超微结构观察被引量:7
- 2002年
- 对鳖白底板病的显微与超微结构病理学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肠上皮萎缩、微绒毛脱落、胞器减少 .肝脏病变最为严重 ,其实质细胞肿胀 ,胞核结构异常 ,进而呈脂肪变性、溶酶体大量增多 ,局部出现坏死病灶 ,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肿胀、颗粒变性、细胞自溶 .脾脏红髓缩小 ,多数细胞及核异形 ,严重者细胞破裂、解体 .心肌细胞透明样变、横纹横糊 ,胞核固缩 .病变组织中红血细胞数量锐减 ,炎性细胞增多 .病变细胞内多数线粒体和内质网扩张。
- 颜素芬姜永华
- 关键词:白底板病显微结构超微结构组织病理学传染性疾病细胞病理学
- 温度和pH对杂色鲍消化酶活力的影响被引量:6
- 2012年
- 采用酶学分析方法研究了温度和pH对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肝胰腺和消化道中胃蛋白酶、类胰蛋白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4种主要消化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设定的温度和pH范围内,杂色鲍各消化酶的活力均随着温度或pH的升高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其中,肝胰腺和消化道中胃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均为50℃,适宜pH分别为2.6~3.0、2.6~3.4;类胰蛋白酶在肝胰腺中的最适温度为40℃、适宜pH为8.6~9.0,在消化道中的最适温度为50℃,适宜pH为8.2;肝胰腺和消化道中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分别为40、30℃,最适pH分别为6.8、7.2;纤维素酶在肝胰腺中的适宜温度为40~50℃,最适pH为5.2,在消化道中的最适温度为40℃,适宜pH为4.8。在最适温度和pH范围内,肝胰腺中纤维素酶、淀粉酶活力均显著高于消化道中,具有器官特异性,而胃蛋白酶和类胰蛋白酶活力在肝胰腺和消化道中差异不显著,无器官特异性。同种消化器官内,各消化酶的活力也存在差异。
- 姜永华颜素芬严正凛
- 关键词:PH消化酶
- 贝类多倍体倍性检测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贝类多倍体倍性检测方法,它包括三倍体率检测法和四倍体率检测法,属于多倍体诱导技术领域。由于本发明只需在早期胚胎发育时期,通过简单的显微镜观察和细胞计数就可对多倍体率进行统计,就能直观、准确并即时地对诱导效...
- 陈昌生姜永华张红云顾勇杰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