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爱军

作品数:306 被引量:620H指数:15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64篇期刊文章
  • 80篇专利
  • 51篇会议论文
  • 10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59篇医药卫生
  • 4篇生物学
  • 2篇化学工程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冶金工程
  • 1篇机械工程
  • 1篇水利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131篇心肌
  • 90篇细胞
  • 72篇动脉
  • 50篇梗死
  • 49篇血管
  • 46篇心脏
  • 42篇心肌梗死
  • 42篇基因
  • 34篇缺血
  • 33篇冠状
  • 33篇冠状动脉
  • 32篇蛋白
  • 29篇骨髓
  • 28篇乙醛
  • 27篇醛脱氢酶
  • 25篇动脉粥样硬化
  • 25篇乙醛脱氢酶
  • 25篇内皮
  • 25篇肌细胞
  • 19篇心肌细胞

机构

  • 302篇复旦大学
  • 17篇复旦大学上海...
  • 9篇山东大学
  • 7篇新乡医学院
  • 7篇上海市心血管...
  • 4篇同济大学
  • 4篇国家工程研究...
  • 2篇第二军医大学
  • 2篇哈尔滨医科大...
  • 2篇济宁医学院
  • 2篇上海师范大学
  • 2篇上海市长宁区...
  • 2篇四川省人民医...
  • 2篇上海中医药大...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同济大学附属...
  • 2篇田纳西州立大...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华东理工大学
  • 1篇南昌大学第二...

作者

  • 306篇孙爱军
  • 276篇葛均波
  • 137篇邹云增
  • 95篇王克强
  • 52篇钱菊英
  • 32篇贾剑国
  • 31篇徐丹令
  • 26篇姚康
  • 25篇张少衡
  • 24篇王时俊
  • 23篇董震
  • 22篇张红旗
  • 21篇黄榕翀
  • 19篇牛玉宏
  • 18篇徐磊
  • 17篇黄浙勇
  • 14篇王聪
  • 14篇朱洪
  • 13篇史剑慧
  • 13篇陆浩

传媒

  • 36篇上海医学
  • 31篇中国分子心脏...
  • 26篇中国临床医学
  • 14篇中华心血管病...
  • 8篇中国介入心脏...
  • 8篇中国动脉硬化...
  • 7篇中华医学会心...
  • 5篇中国病理生理...
  • 4篇复旦学报(医...
  • 3篇国际心血管病...
  • 2篇中华老年医学...
  • 2篇解剖学杂志
  • 2篇解剖学研究
  • 2篇中国实验动物...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2篇THE 22...
  • 1篇医用生物力学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解剖学报

年份

  • 30篇2023
  • 16篇2022
  • 12篇2021
  • 12篇2020
  • 3篇2019
  • 8篇2018
  • 7篇2017
  • 5篇2016
  • 7篇2015
  • 15篇2014
  • 11篇2013
  • 9篇2012
  • 18篇2011
  • 14篇2010
  • 24篇2009
  • 23篇2008
  • 39篇2007
  • 25篇2006
  • 12篇2005
  • 12篇2004
30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FTO作为靶点在治疗压力负荷性心肌损伤中的应用
本发明涉及FTO(脂肪和肥胖相关)蛋白作为靶点在治疗压力负荷性心肌损伤中的应用。本发明证实心脏经受压力超负荷的刺激后,FTO下调是心肌受损的重要原因;过表达FTO的压力负荷性心肌损伤小鼠比模型组小鼠心肌糖摄取明显增加,心...
葛均波张倍健孙爱军蒋昊董震蔡赟胡琴丰
静脉移植骨髓间质干细胞改善大鼠梗死心脏功能被引量:5
2004年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途径移植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性和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左前降支冠状动脉结扎术制备大鼠心肌梗死模型,24h后经尾静脉注入同种异体骨髓间质干细胞或磷酸缓冲液;分别于移植后3d和1个月取材,应用ELISA和免疫组化技术分析细胞移植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通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移植细胞的分化情况并计数血管;超声心动图连续检测大鼠心功能在术后各时间点的变化。结果:细胞移植术后3d,移植组VEGF蛋白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免疫组化显示移植组心脏的梗死区及其周边区域的细胞内VEGF阳性着色明显强于对照组,1个月时明显减弱。移植术后1个月,在部分移植细胞中检测到心肌细胞或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蛋白的表达,血管计数显示移植组血管数量较同期对照组增加1.4倍(P<0.01);同时移植组心功能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1)。结论:通过促进梗死周边缺血心肌的血管新生和移植细胞分化,骨髓间质干细胞经外周静脉移植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另一条有效路径。
马军葛均波张少衡汪洋虞勇孙爱军史剑慧程蕾蕾舒先红王克强
关键词:心脏功能急性心肌梗死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
脑心通对高脂饲养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究脑心通对高脂喂养Apo 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并初步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 29只8周龄Apo E-/-雄性小鼠随机分为高脂组(n=11)、高脂加匹伐他汀组(3mg/kg/d,n=7)和高脂加脑心通组(0.7g/kg/d,n=11),给予高脂饲料(20%猪油,0.5%胆固醇)喂养9周后处死,检测血浆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取主动脉进行油红O染色观察主动脉弓斑块生长情况;制作主动脉根部冰冻切片,分别进行油红O、Masson染色,检测主动脉根部斑块面积和胶原含量;ELISA方法检测血浆中炎症因子IL-1β水平。结果脑心通和匹伐他汀组小鼠血浆TC略低于高脂组,但未达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组之间TG无显著差异(P>0.05);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脑心通组及匹伐他汀组主动脉弓处斑块占主动脉弓比例显著低于高脂组(P<0.05),脑心通和匹伐他汀组主动脉根部斑块面积较高脂组下降,但未达统计学差异(P>0.05);主动脉根部斑块Masson染色结果显示,脑心通组小鼠主动脉根部斑块中胶原比例显著高于高脂组(P<0.05);ELISA结果显示,脑心通组小鼠血浆IL-1β水平较高脂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脑心通能够降低高脂饲养Apo E-/-小鼠血浆IL-1β水平,减少小鼠主动脉弓处斑块形成,增加主动脉根部斑块中胶原含量。
董震朱洪孙晓垒王鹏赵小娜赵步长贾立夫施海明孙爱军葛均波
关键词:脑心通他汀动脉粥样硬化胶原
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安全性观察被引量:17
2006年
目的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观察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安全性。方法入选184例AMI患者,分为细胞移植组92例和对照组92例,两组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分别在介入治疗同时,经微导管于梗死相关动脉内支架远端注入自体BM-MNCs悬液或等量的肝素生理盐水(对照组)。记录骨髓收集及分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迷走反射(如面色苍白、晕厥、恶心、低血压甚至休克)、心绞痛发作、心力衰竭加重等,细胞悬液输注中可能出现的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颤动)、低血压、栓塞等不良反应。监测术后1周内体温、心率、血压、心肌酶谱变化,并根据预先设定的时间点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血尿酸、心肌酶谱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定期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和经胸超声心动图。计划随访2年,记录主要心脏事件发生率、支架内再狭窄以及肿瘤等发生情况。结果在骨髓收集和分离过程中患者未出现心绞痛发作、心力衰竭加重等并发症,迷走反射相关不良反应均为一过性。两组患者平均随访(14.5±8.1)个月。与对照组相比,移植组围手术期及随访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围手术期(≤1周)4.3%比5.7%(P>0.05);术后3个月为3.5%比2.4%(P>0.05);术后6个月至30个月为11.7%比14.3%(P>0.05)。未发现与移植相关的恶性心律失常、感染、心肌缺血加重、支架内再狭窄增加等。随访期间未发生死亡、新发肿瘤、栓塞等事件。同时,与对照组相比,BM-MNCs移植可以在介入治疗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左室射血分数。结论经冠状动脉自体BM-MNCs移植治疗AMI安全可行,且能改善心功能。
姚康黄榕翀葛雷钱菊英李延林徐世坤张峰章轶琦牛玉宏史剑慧张少衡樊冰王齐冰孙爱军邹云增葛均波
关键词:干细胞心肌梗塞
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及其亚型的变化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急型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及其亚型的变化。方法:选择17例ST段抬高型AMI患者(AMI组)和14例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患者(SAP组)为研究对象,并以15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冠状动脉造影阴性者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技术三色分析法测定3组人群外周血中DCs及其亚型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百分比和绝对数,其中DCs以Lin1-HLA-DR+确定,髓样树突细胞(myeloid dendritic cell,mDC)以Lin1-HLA-DR+CD11c+确定,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pDC)以Lin1-HLA-DR+CD123+确定;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3组人群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其中ST段抬高型AMI患者在AMI发作7 d后进行随访。结果:AMI组患者急性期(<24 h)DCs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百分比、DCs的绝对数、mDC和pDC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百分比、mDC和pDC的绝对数、mDC与pDC比值均低于SAP组和对照组(P<0.01、0.05)。发作7 d后复查,AMI组DCs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百分比、DCs的绝对数、mDC和pDC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百分比、mDC和pDC的绝对数、mDC与pDC比值均高于急性期(P<0.01、0.05)。SAP组与对照组外周血中DCs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百分比、DCs的绝对数、mDC和pDC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百分比、mDC和pDC的绝对数、mDC与pDC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患者急性期血清TNF-α及IL-6水平高于对照组和SAP组(P<0.05),发作7 d后IL-6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AMI时外周血中的DCs包括mDC及pDC在急性期均明显降低,发作7 d后恢复至正常水平,提示外周血中DCs在AMI急性期可能参与了不稳定斑块的形成。
陆浩姚康黄东李晨光常书福戴宇翔孙爱军邹云增钱菊英葛均波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免疫反应
鞘磷脂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入院时血浆鞘磷脂(sphingomyelin,SM)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46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45例,女性119例;平均年龄(62.71±0.46)岁。464例中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137例,冠状动脉狭窄者为327例。根据Gensini评分计算冠状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检测所有患者入院时SM水平。结果:冠脉正常组和冠脉狭窄组的SM水平分别为(394.5±9.1)、(450.5±7.8)mg/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SM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r=0.155,P=0.001)。按照SM水平三分位分组的Gensini评分分别为6(0-38)、18(2-50)、19(0-49),3组间Gensini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了多个相关危险因素后,血SM水平与Gensini评分独立相关[β=0.143,95%可信区间(95%CI):0.148-0.654,P=0.002]。结论:SM与冠状动脉造影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其水平可能是预测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SM可能为冠心病的治疗提供了新靶点。
王尹曼陈学颖徐磊赵吉徐馨吴召娣邵文琦孙爱军葛均波
关键词:冠心病鞘磷脂冠脉狭窄程度
Impact of Genetic Variation in Aldehyde Dehydrogenase 2 and Alcohol Consumption on Coronary Artery Lesions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徐磊赵刚汪菁峰申程李骁刘国庆胡凯葛均波孙爱军
转基因内皮细胞的构建及其在复合血管上种植的初步研究
2006年
目的:为了解决小口径(直径7mm以下)人造血管术后通畅率低下的问题,利用生物-人工复合血管,结合分子生物学手段,将转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165)基因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种植于复合血管内腔面,为解决此临床难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手段。材料方法:构建VEGF165真核表达质粒pCI-neo-VEGF165,获得正确的质粒用于转染HUVEC。从中科院购买HUVEC(代号:ECV-304),用脂质体介导法将pCI-neo-VEGF165转入细胞,经G418筛选后,计数阳性克隆,以比较脂质体和质粒在不同比例情况下转染效率的高低。实验组按质粒和脂质体比例的不同分为4组:1μg/3μl;2μg/6μl;2μg/8μl;3μg/12μl。ELISA检测瞬时转染后HUVEC培养上清中VEGF的表达。再将VEGF165基因瞬时转入HUVEC,利用自己设计的旋转培养装置,将细胞均匀地粘附、种植于复合血管内腔面。复合血管是人工材料(聚酯)和生物材料(成纤维细胞长入,胶原形成)有机结合而成,是将包有聚酯网的硅胶棒埋入绵羊背部皮下组织,3个月后取出,抽去硅胶棒而得到的。结果:脂质体转染效率以2μg/8μl组阳性克隆数最多;ELISA测定瞬时转染后HUVEC培养上清中VEGF的表达量为532·5±43·1pg/ml。使用旋转培养装置的细胞均匀地粘附于复合血管,未使用者细胞积聚于血管腔面下部;转入和未转入VEGF165基因的HUVEC在复合血管内腔面覆盖面积百分比分别为69·9%±3·5%、43·7%±2·5%,有明显改善。结论:转入VEGF后可促进HUVEC在复合血管上生长,旋转培养装置有利于细胞的均匀粘附。
顾兴华贾剑国汪洋毛红霞宿燕岗左伋孙爱军张红旗徐丹令邹云增王克强葛均波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转染复合血管
姜黄素对大鼠肺微血管平滑肌细胞周期和增殖能力的影响
为了探讨姜黄素对肺微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我们采用原代SD雄性大鼠肺微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培养、鉴定、传代,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RT-PCR检测mRNA的表达,Western blo...
廖华孙爱军张红旗
猪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位点和左室功能的线性回归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探讨猪冠状动脉前降支(LAD)结扎百分位点和心梗体积、左室射血分数的关系,以期指导研究者能够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的心功能要求选择合适的LAD结扎百分位点。方法:将47只小型猪开胸结扎心脏LAD中远段约30%~75%的不同百分位点,分别于术前、术后1h心脏超声检查左室射血分数(LVEF),术后3d进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4周处死测量前降支结扎位点和梗死体积,最后用简单直线回归模型分析LAD结扎百分位点和心梗体积、左室射血分数回归方程和相关系数。结果:47例动物手术过程中死亡8只,剩余39只存活动物冠状动脉造影均显示LAD中远段结扎部位处完全闭塞,表明手术成功。LAD结扎百分位点和术后1h LVEF、术后1h LVEF下降值、梗死心肌体积均明显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87、0.78和0.90,P均〈0.001),其回归方程分别为:术后LVEF(%)=65.88-0.55x结扎百分位点;术后LVEF下降值(%)=0.12+0.59x结扎百分位点;心肌梗死体积(%)=0.53x结扎百分位点-5.43。结论:猪LAD结扎百分位点和术后左室功能、梗死心肌体积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可根据实验目的和对心功能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结扎百分位点。
黄浙勇葛均波张少衡孙爱军黄榕翀崔洁姚瑞明王灏沈安钱菊英邹云增
关键词:冠状血管心肌梗死
共3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