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秋虹

作品数:10 被引量:63H指数:4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预后
  • 2篇中毒
  • 2篇细胞
  • 2篇老年
  • 2篇房颤
  • 2篇胺碘酮
  • 1篇胆碱酯酶
  • 1篇胆碱酯酶复能...
  • 1篇蛋白检测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疾病
  • 1篇心病
  • 1篇心房
  • 1篇心房颤动
  • 1篇心肌
  • 1篇心肌梗死
  • 1篇血糖
  • 1篇血糖变异性
  • 1篇血性
  • 1篇血液

机构

  • 9篇郑州大学第五...
  • 1篇郑州铁路局

作者

  • 10篇孙秋虹
  • 6篇索冬卫
  • 5篇陈炅
  • 2篇郭华
  • 2篇胡倩
  • 2篇张玉华
  • 2篇李楠
  • 1篇彭芳
  • 1篇杨华
  • 1篇伍静

传媒

  • 2篇中国现代医学...
  • 2篇中国实用医刊
  • 1篇中国地方病防...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原医刊
  • 1篇郑州大学学报...
  • 1篇医药论坛杂志

年份

  • 3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C反应蛋白检测在缺血性卒中早期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含量水平与初次缺血卒中的相关性及其在缺血性卒中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对经过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的80例首次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出现症状24h内经CT扫描确诊。经CT确诊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出现症状72h内检测CRP含量。本研究选取2013年1月-2013年6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40例体检合格的受试者,检测CRP含量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缺血性卒中患者CRP含量与梗塞位置和患者性别无相关性,在41-60岁年龄组中其含量更高。8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中64例患者CRP含量〉6mg/L,只有16例〈6mg/L,两者比较χ^2值为27.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中只有4例受试者〉6mg/L,与卒中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缺血性卒中患者CRP含量显著升高,检测CRP含量能够辅助诊断缺血性卒中,但是在早期诊断中不能识别脑梗死类型。
索冬卫陈炅孙秋虹郭华胡倩
关键词:C反应蛋白缺血性卒中
老年上消化道出血97例病因与治疗效果分析被引量:16
2012年
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急症,虽然近年来诊断及治疗水平已有很大提高,但在高龄、有严重伴随疾病患者中病死率仍很高〔1〕。老年患者由于其自身的病理生理特点,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显著增加,并且缺乏典型的临床特点.
胡倩陈炅孙秋虹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分析消化道溃疡胃癌
消退素D1对百草枯致急性肺损伤大鼠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与巨噬细胞的影响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消退素D1对于百草枯诱导的急性肺损伤大鼠体内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水平和肺泡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0只健康雄性SD大鼠完全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组:生理盐水2.5 ml/kg、生理盐水2.5 ml/kg)、百草枯组(P组:百草枯60 mg/kg、生理盐水2.5 ml/kg)、消退素D1组(Rv组:百草枯60 mg/kg、消退素5μg/kg)。按照分组情况,每组分别给予规定量的生理盐水或百草枯灌胃造模,3 h后再给予规定量的生理盐水或消退素D1尾静脉注射。百草枯给药24 h后取大鼠肺脏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其中肺泡表面活性蛋白A、B及C-m RNA的表达水平,采用BCA法测定肺泡灌洗液中总蛋白含量。采用体外培养的大鼠肺泡巨噬细胞研究消退素D1对其功能的影响。结果 3组大鼠肺泡表面3种活性蛋白m RNA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对照组大鼠肺泡表面活性蛋白的表达量最高,消退素D1组其次,百草枯组最低(P<0.05)。3组大鼠肺泡灌洗液中总蛋白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消退素D1组大鼠灌洗液中总蛋白的含量最高,百草枯组其次,对照组最低(P<0.05)。加入百草枯的体外培养肺泡巨噬细胞的培养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乳酸脱氢酶(LDH)含量增加(P<0.05),同时,消退素D1可以降低由于百草枯导致的IL-6、TNF-α和LDH含量的增加(P<0.05)。结论消退素D1可通过促进肺泡表面活性蛋白表达、抑制巨噬细胞分泌IL-6、TNF-α和LDH等炎症因子来达到治疗由百草枯导致的急性肺损伤的目的。
索冬卫陈炅孙秋虹张玉华
关键词:百草枯急性肺损伤巨噬细胞
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抢救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被引量:3
2011年
临床上抢救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时,为限制毒物吸收,维持呼吸循环功能,应用阿托品及胆碱酯酶复能剂是有机磷农药中毒的常规治疗方法,其缺陷是无法清除已进入血液中的有机磷毒素,我们应用血液灌流+血液透析(HP+HD)联合常规疗法抢救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显著提高了抢救成功率,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索冬卫孙秋虹李楠
关键词: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抢救成功率胆碱酯酶复能剂呼吸循环功能常规疗法
纳洛酮治疗急性镇静催眠药中毒50例疗效观察
2001年
孙秋虹
关键词:纳洛酮镇静催眠药中毒高效液相色谱
老年再发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2011年
老年再发急性心肌梗死(AMI)是老年AMI的重要问题之一,并影响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远期预后。本文将86例再发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探讨老年再发AMI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
索冬卫孙秋虹李楠
关键词:老年冠心病患者再发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远期预后
不同血糖控制方案对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血糖变异性的影响被引量:30
2015年
目的 探讨不同血糖控制方案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血糖变异性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选取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急诊外科收治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并加控制组进行对比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均采用重症急性胰腺炎常规干预措施,观察组在常规干预措施的基础上,采用强化降糖方案,将患者血糖稳定在6.1-8.3 mmol/L.对比两组患者的重症医学科(ICU)住院天数、总住院天数、ICU死亡率、中转手术率、并发感染率、入院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平均胰岛素用量、平均血糖值、血糖值标准差(GLUSD)、血糖不稳定指数(GLUGLI)和平均血糖波动幅度(GLUMAGE),同时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探讨血糖变异性参数和患者ICU死亡率的关系及其预测价值.结果 观察组的ICU住院天数[(11.7±9.9)d比(15.9±8.0)d]及总住院天数[(21.8±10.8)d比(28.2±12.7)d]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并发肺部感染的概率为27.8%,并发血源性感染的概率为5.6%,均显著低于对照组(72.2%、38.9%,均P<0.05);观察组的平均血糖值[(7.4±1.1) mmol/L比(9.6 ±1.2) mmol/L]与GLUsD[(1.8±1.0)mmol/L比(2.5±1.3)mmol/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胰岛素用量[(70.2±47.6) U/d比(34.4±38.6)U/d]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双变量相关分析显示,患者ICU病死率和GLUGLI呈正相关(r=0.368,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GLUGLI的AUC为0.748,95% CI为0.551-0.965(P <0.05).结论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强化血糖控制有助于减少血糖的波动,减少并发感染的风险,促进患者的康复.GLUGLI与患者ICU死亡率呈正相关,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伍静孙秋虹杨华
关键词:胰腺炎血糖预后
急诊静脉应用胺碘酮与普罗帕酮转复阵发性房颤疗效分析
2007年
目的对比急诊静脉应用胺碘酮与普罗帕酮转复阵发性房颤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8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选用胺碘酮,首剂150 mg加入生理盐水20 ml中静脉注射,10 min内注完,无效24 h内重复2次,总量不超过450 mg。B组选用普罗帕酮,首剂70 mg加入生理盐水20 ml中静脉注射,10 min内注完,无效20 min后重复,总量不超过210 mg。观察指标:阵发性房颤在24 h内是否转为窦性心律及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疗效判定:阵发性房颤在24 h内转为窦性心律为有效。结果A组总有效率82.5%,B组总有效率75%,两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A组10.0%,B组27.5%,两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与普罗帕酮均可用于急诊转复阵发性房颤,疗效基本相同,但胺碘酮较普罗帕酮相对安全。
郭华孙秋虹彭芳
关键词:胺碘酮普罗帕酮阵发性房颤
硒对过量氟化物致小鼠成釉细胞DNA损伤的拮抗作用被引量:3
2016年
硒是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参与机体多种酶的合成,可提高机体免疫力,调节机体代谢,具有清除自由基和高抗氧化活性的功效,被称为“天然解毒剂”。研究表明,硒对过量氟化物导致小鼠成釉细胞DNA损伤的具有拮抗作用。本文通过建立体外培养的小鼠成釉细胞染氟及染硒模型对此进行研究,为氟中毒防治提供依据。
索冬卫陈炅张玉华孙秋虹
关键词:细胞DNA损伤拮抗作用氟化物小鼠
胺碘酮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伴快速房颤
2008年
目的观察静脉滴注胺碘酮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伴快速房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3例ACS患者伴新近发生快速房颤,静脉应用胺碘酮,先静脉注射负荷量后,继以静脉滴注维持观察房颤转复及心室率控制及不良反应。结果23例患者用药后15min、1h、2h、24h心室率分别为(141.3±18.7)次/min、(128.1±17.2)次/min、(105.3±15.9)次/min、(82.5±20.1)次/min,较用药前(149.2±19.3)次/min明显下降(P<0.01)。其中17例患者(73.9%)在24h内转为窦性心律,2例用药后出现长R-R间期,3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经停药或减药后恢复。结论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ACS伴快速房颤是有效及安全的。
陈炅索冬卫孙秋虹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心房颤动胺碘酮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