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孟东红

作品数:9 被引量:26H指数:3
供职机构: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科学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语言文字
  • 3篇文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3篇翻译
  • 2篇秩序
  • 2篇文学翻译
  • 2篇混沌
  • 2篇混沌学
  • 2篇教学
  • 1篇艺术感染
  • 1篇艺术感染力
  • 1篇隐秀
  • 1篇英美文学
  • 1篇英美文学教学
  • 1篇英美文学课
  • 1篇英美文学课程
  • 1篇英文翻译
  • 1篇有情
  • 1篇语言
  • 1篇省略
  • 1篇省略现象
  • 1篇素质教育
  • 1篇唐诗

机构

  • 9篇国防科学技术...
  • 1篇中南大学
  • 1篇保险职业学院

作者

  • 9篇孟东红
  • 1篇王锦霞
  • 1篇张丽娟
  • 1篇黄懿
  • 1篇李慧辉

传媒

  • 2篇山东教育学院...
  • 1篇解放军外国语...
  • 1篇外语研究
  • 1篇高等教育研究...
  • 1篇山东电力高等...
  • 1篇云南财贸学院...

年份

  • 2篇2021
  • 1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技术与秩序——丹·西蒙斯“海伯利安系列”的混沌学解读
在科幻文学中,技术无疑是很重要的元素。伴随着技术的更新,人的存在方式和观念也不断变化,技术所带来的各个层面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加,新的秩序不断涌现,颠覆原有秩序,而更多时候可能呈现出混沌无序状态。美国作家丹·西蒙斯的科幻巨著...
孟东红
关键词:混沌学秩序人工智能
文学翻译的隐秀观被引量:9
2007年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和描述了“隐秀”这样一个文学文本的诗性特征,以此完成了“言意之辨”的诗学转换。“隐秀”这一重要特征在文学翻译中同样不可忽视:文学译作应当像原作一样有秀有隐、秀隐得宜,这样才能体现“文学性”,确保文学的恒久延续,据此,译者还能找到有助于解决言意矛盾的文学翻译策略。文学翻译隐秀观是为建立符合中国文化特点的翻译理论而对中国传统诗学理论进行现代诠释和现代转换的一种尝试。
孟东红
关键词:文学翻译隐秀
试析《弗兰肯斯坦》中科学怪人的精神演化过程被引量:4
2006年
《弗兰肯斯坦》中的科学怪人为了成为人和融入社会,曾经努力发展自己的认知、理性及爱的能力。可是由于自身及社会的原因,他最终沦为精神进化途中的失败者。本文用进化论观点和精神分析法解析了书中科学怪人的精神演化过程。科学怪人的精神演化过程表明,自由自觉的实践所具有的超越本性是人的存在的不可或缺的本质维度。
孟东红
关键词:《弗兰肯斯坦》进化论
唐诗省略现象与英文翻译被引量:2
2005年
唐诗在句法方面省略现象非常多见。唐诗中的省略大致有如下几种形式省略平行语,使用名词仂语,使用关系语,使用紧缩句等。由于汉语语词组合灵活自由,行文重意合,偏流散,而英文甸子结构严谨,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对于汉语中省略的词句,在英译文中必须采取一定弥补措施,才不至于造成漏译误译。
孟东红黄懿
关键词:唐诗省略现象英文翻译
外语教学中的激励机制被引量:8
2004年
激励是调整动学习者个体和群体学习积极性的有力手段。本文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 ,提出学生学习外语的三维动力模型 ,并围绕三种动力探索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积极性的激励模式与方法。本文表明 ,外语学习除注意其本身的特点外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激励机制 。
孟东红王锦霞
关键词:外语教学
技术与秩序——丹•西蒙斯“海伯利安系列”的混沌学解读
孟东红
论英美文学教学的多重效应被引量:2
2006年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启发我们注意到英美文学教学的多重效应。英美文学课程不仅能提高学生语言技能和文学素养,还能塑造学生的人格和道德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多重效应说呼吁英美文学教师要采取综合教学模式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孟东红
关键词: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方法素质教育
难得有情天——从《苔丝》汉译本看文学译著中感染力的传达
2006年
一部作品的实质是其思想感情和艺术感染力。以小说《苔丝》的汉译本为例,从人物刻画翻译、景物描写翻译、作者议论翻译和人物对话翻译四个方面谈文学译著中感染力的传译问题。
孟东红
关键词:文学翻译艺术感染力情感
《爱娃》中的群体语言与“隐痛无言”被引量:1
2008年
托妮·莫里森在《爱娃》中创造的结构和语言,激发了美国黑人对奴隶故事中那些"隐痛无言"的群体意识。通过对塞丝和爱娃的独白及对话进行语言学分析和语篇分析,可以发现莫里森如何利用个体声音重构真相、表现奴隶制下黑人的经历,又如何汇合单个的声音建构群体语言、重构奴隶史的群体意识。
李慧辉孟东红张丽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