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馥香
- 作品数:37 被引量:49H指数:5
- 供职机构:闽江学院历史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论欧阳修《新五代史》的编纂特点被引量:9
- 2004年
- 本文主旨是通过对《新五代史》编纂特点的考察,揭示历史编纂与史家、时代的关系。体现于通排纪、传和善恶必书中"不没其实"的义例原则,反映了欧阳修以功业、道德标准评价历史和人物,并把功业标准作为道德标准承载体的理论;人物传全部采用类传的形式,揭示出北宋中期史学在经学影响下以儒家思想为品评人臣标准的倾向;而欧阳修对旧史志的高度简化,则反映了他以拾遗纠谬的态度和朴素的唯物方式对待历史上天人关系的思想,开启了二十四史中以"著其灾异而削其事应"原则书写纪、志的先河。
- 宋馥香王海燕
- 关键词:《新五代史》编纂特点
- 范文澜在民族史理论上的贡献被引量:4
- 2002年
- 范文澜以通史研究为基础 ,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 ,提出了 :历史上民族融合是自然趋势 ,但同时必然伴随着民族间的残酷斗争。汉民族是历史上很多民族的化合体 ,以及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的历史等一系列符合客观历史实际的民族史理论 ,不仅填补了我国民族史研究缺少科学理论指导的空白 ,也拓展了民族史研究的视野 。
- 宋馥香
- 关键词:历史贡献通史研究民族融合
- 论“史学经典”通识课内容的选择及价值被引量:1
- 2023年
-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用汉字连续记载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国家,由此形成了浩如烟海的史籍,史学经典是其中的精华,是培养国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一座宝库。为高校非历史学专业学生开设“史学经典”核心通识课,就是要深挖这座宝库中的精华,向学生传递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述能力。但作为一门课程,首先应确立选择经典的标准,并思考其价值。
- 宋馥香
- 《新五代史》对“不没其实”原则的具体应用被引量:3
- 2005年
- 欧阳修把《春秋》“不没其实”的著史原则应用于编修《新五代史》的过程当中,不仅使得是非分明,也丰富了史书的编纂形式,扩大了史学的研究领域。
- 宋馥香王海燕
- 关键词:史书史学
- 浅论朱谦之的史学贡献
- 2013年
- 朱谦之的学术研究领域十分宽广,在历史学方面,他提出了"现代的历史"观,主张把握历史的现代性,运用综合方法研究社会史、经济史和科学史;在史学史领域,他借鉴西方史学理论,划分中国史学史为三个阶段,不仅丰富了其历史哲学,也为中国史学史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 宋馥香
- 关键词:历史观史学观
- 《舆地纪胜》编纂特点探析被引量:3
- 2008年
- 《舆地纪胜》是与传统地志有很大不同的地理志,由于它放弃了传统地志的州境、四至八道、户口、物产、贡赋等传统类目,而增加了大量的人文内容,特别是诗文俪语而被认定为类书。其实,重视人文内容正是该书的创新之处,由此亦开辟了以诗歌、四六以及人物小传反映地理内容的新的编纂形式。同时,在史料采撰方面注重考辩的特点,亦反映了其求真和经世务实的撰述旨趣。
- 宋馥香
- 关键词:求实
- 贾谊史论对司马迁史学的影响被引量:2
- 2003年
- 司马迁和他的《史记》 ,是我国历史上最成功的史学家和史著之一。他之所以成功 ,除了其个人和时代等因素以外 ,也得益于汉初以来的思想家、政治家的史论给予他的启示 ,其中贾谊的《过秦论》、通变观以及加强中央集权等思想 ,都为司马迁撰述历史著作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思想养料 ,启发他从史学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从中总结出一系列观察历史盛衰和解决时代课题的智慧 ,并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宋馥香
- 关键词:史论司马迁史学研究西汉中央集权历史观
- 顺昌洋口顺济庙碑铭考
- 2021年
- 洋口镇位于顺昌县东南部,是一座拥有百年建镇史的古镇,历史上也称"上洋"。在镇区吴公太尉庙残垣上有一通石碑,碑铭所指不清。研究者借助清代上洋《谢氏宗谱》和民国方志,利用田野调查所得,考订出该碑为洋口谢氏子孙修护顺济庙的记事碑,证明今吴公太尉庙原为顺济庙,并说明从顺济庙到太尉庙变迁的原因,为这座遗址增添了新的文化意蕴。
- 宋馥香宋文秋
- 关键词:碑铭
- 两宋历史笔记的编纂特点被引量:2
- 2007年
- 两宋是中国史料笔记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笔记作者的撰述旨趣十分明确,他们既不同于先秦诸子的论理譬喻以存哲思,更异于南北朝、唐人因“作意好奇”而为志怪、传奇,而是为着补充、保存信史和施行教化的目的而作,体现出与传统史学大致相通的书写意愿。在采撰范围上,上自军国大事,下至街谈琐议,无所不包,体现出广泛而博恰的特点,而在体例上则善于吸收和创造,表现出灵活、不拘的特点。
- 宋馥香
- 关键词:两宋编纂特点
- 高似孙《史略》之史学批评管窥
- 2009年
- 从史学批评的意义上说,《史略》是继唐人刘知V《史通》之后的又一部介绍和品评史学的著作,它补充了《史通》没有论及的唐中叶至宋代的部分史籍和史学现象。《史略》虽为目录之书,但其中包含的史学批评思想亦颇引人注目,这突出地体现在高似孙以前辈的史学理论为武器,把"叙事"和"裁论"作为评价史学著作优劣的两个重要标准,并将其置于对客观历史事实的把握和认定这个前提之下。在史法方面,把史家对史料采撰是否得当、对客观事实和非客观事实的认识与选择是否正确作为考察其历史撰述是否为信史的第一标尺,同时也把它当做衡量史著价值的最重要依据,确立起尚信求真的史学批评意识。高似孙以"义例"作为衡量史书优劣的标准,重视裁论的思想和史学功用。他对史书体裁变化规律的认识、对体裁体例创新动因的分析却是另辟蹊径,首次提出了史赞、史草、史目等史书体裁的分类方法,且对其特点所做出的概括亦有可圈点之处。
- 宋馥香
- 关键词:高似孙体裁体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