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朝杰
- 作品数:13 被引量:13H指数:2
- 供职机构:郑州科技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政治法律更多>>
- 这场培训“味”很重
- 2021年
- 这次培训,让参训的高校宣传部部长们直呼:这样的培训太“狠”,但也太值!为何大家既“抱怨”又大呼过瘾呢?一句话:这场培训“味”真的很重!高雅的品味。不管是地点的遴选、主题的设定,还是内容的设置、教学环节的安排等,主办方和承办方都从讲政治的高度精心策划,切实增强了学员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达到了很好的培训效果。各位学员以高度的政治站位和思想自觉,严格遵守培训纪律;以“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人生信条和“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的学习态度,认真学习,全面提升了自己的政治素质、理论素养、专业能力。
- 岳朝杰
- 关键词:人生信条政治素质教学环节责任感
- 从《受活》探寻阎连科耙耧小说的乡土抒写
- 2018年
- 阎连科作为中国目前最具爆发力的作家,其耙耧小说的代表作《受活》引起了文坛的极大震动,备受学界赞赏,被誉为“中国版的百年孤独”。小说根植于河南的豫西农村,是一部反映受活人生存状态和生活际遇的楚辞,不仅洋溢着厚重的地域色彩,滋养着浓郁的思乡情结,而且衔接着作家的心灵世界,支配着作家的创作倾向。本文以《受活》援例,从切切故乡情、亲亲故乡人、浓浓故乡话三个角度,简要论述阎连科耙耧小说的乡土抒写。
- 岳朝杰曹玉霞
- 关键词:《受活》
- 郑州科技学院: 创新多元化形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被引量:1
- 2021年
- 郑州科技学院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依托先进的科技手段、绚丽多彩的舞台效果,创新多元化学习形式,让党史“穿越”时空,拉近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距离,让党史课堂“炫”起来,让党史故事“动”起来,让党史教育“活”起来,真正让党史学习教育在大学生中走深走实、入脑入心。
- 岳朝杰李军
- 关键词:党史教育党史学习舞台效果入脑入心
- 小议推进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的对策
- 2010年
- 在国内外的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条件下,优秀经理人才的匮乏严重制约着国有企业发展和国有企业竞争力的提高,而职业经理人作为企业经营者,直接决定着企业在市场中的命运,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因此,探讨国有企业经理人队伍建设问题具有十分必要及紧迫的现实意义,本文提了一些针对性的对策。
- 王草岳朝杰
- 关键词:职业经理人
- 论《德伯家的苔丝》的语言特色被引量:2
- 2015年
- 小说《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的代表作,该小说描写了女主人公苔丝悲惨的人生命运,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农民的悲惨命运。同时,在《德伯家的苔丝》中,作家通过现实主义手法实现了主题与语言形式的完美结合,突出了人物形象和思想主题。本文从典故运用、语言描写、词汇应用、句式结构等方面出发,分析了《德伯家的苔丝》的语言特色。
- 岳朝杰
- 关键词:《德伯家的苔丝》语言特色苔丝典故语言结构
- 大学生诚信教育对策研究
- 2008年
- 从大学生目前对诚信认识的现状及其成因分析来看,通过一定途径提高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水平,改善当前不容乐观的现状,通过多种途径谋求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已刻不容缓.本文主要从社会,家庭和高校三个方面探讨构建一种大教育体系,建立起多元化,多渠道的诚信教育动力机制,促进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 岳朝杰李裔辉
-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教育
- 精神家园的追寻者——论沈从文与福克纳创作被引量:2
- 2009年
- 人和故土的联系,是一种与生俱来的难于言明的情感;是一种藤葛纠缠、撕扯不断的精神依恋。怀乡,作为一种人类共有的情感现象,曾敷演了多少慷慨悲壮、甜蜜忧伤的故事;孕育了多少荡气回肠、催人泪下的篇章。在地图上像“邮票般大小”的故乡是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赖以生存“精神家园”。不管因何种原因而远离故土,但关于故乡的记忆却永远都是精神的一片栖息之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乡土的怀恋与歌吟更多是一种“精神还乡”。也正是因为基于这一点,我们发现比较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乡土作家沈从文与福克纳是很有趣也很有价值的。
- 岳朝杰
- 关键词:福克纳乡土作家文化背景中西方
- 高等教育管理下大学语文教育的问题与出路被引量:6
- 2015年
- 高等教育管理下大学语文教育在教材内容设置上、与社会实践联系上、教学模式安排上等皆存有不足。为此,为走出大学语文教育困境应采取如下措施:首先,通过强化语文基础知识、采用模拟教学法、强化语言表达训练以提高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其次,通过发挥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注重课堂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以实现大学语文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挂钩;再次,通过发挥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更新教育观念及转变教学方法的方式以创新大学语文教学方法。
- 岳朝杰
-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学语文
- 少年革命者形象之解构——以春生、白灵、茅枝三个人物为例
- 2008年
- 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少年革命者的形象从“十七年”时期的正直、伟岸到八九十年代渐渐变得平常、世俗,是随着意识形态话语淡出文学创作领域出现的。与此同时,少年革命者革命历程中的起点、归宿及创作者对于他们的一味颂扬态度。在八九十年代文学中也受到质疑与解构。
- 彭永强岳朝杰
- 关键词:意识形态解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