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淑兰
- 作品数:10 被引量:64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3个优质面包小麦种质资源
- 2000年
- 孟凡华崔淑兰
- 关键词:面包小麦种质资源中优9507
- 小麦×玉米产生小麦单倍体的染色体加倍研究被引量:30
- 2002年
- 小麦与玉米杂交产生的单倍体植株无染色体自然加倍发生 ,为获得加倍单倍体 ,进行了两种秋水仙素加倍处理。结果表明 ,在培养基中直接加入秋水仙素处理已培养 7d的幼胚 ,无秋水仙素对照的幼胚萌发率为 6 7.4 % ,存活的植株均未结实 ;而经过浓度为 5 0mg/L、10 0mg/L和 2 0 0mg/L秋水仙素处理的幼胚萌发率分别是 32 .1%、2 6 .4 %和 16 .3% ,加倍率分别是 85 .7%、10 0 %和 5 0 %。秋水仙素处理时间在 2 4~ 72h范围内 ,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 ,幼胚萌发率随之降低 ,死亡率随之增加 ,以 2 4h效果较好。用浓度为 5 0 0mg/L、75 0mg/L、10 0 0mg/L的秋水仙素溶液浸根加倍处理 ,平均加倍率分别是 89.6 %、76 .0 %和 73.3% ,而用浓度为 5 0 0mg/L秋水仙素处理壮苗获得了98.2 %的加倍率和 93.2
- 陈新民张文祥崔淑兰陈孝
- 关键词:小麦×玉米小麦单倍体染色体加倍加倍单倍体单倍体育种
- 丰产稳产冬小麦——北京841
- 1997年
- 北京841是本所利用北京18号/丰抗4号//农大139杂交选育而成。1992年北京市及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近几年来先后在北京、天津、山西中部、河北保定以北等省市58个点次试验、示范,增产幅度为3.5%—23.0%,平均亩产342.45公斤,比对照增产7.2%。
- 徐育成崔淑兰
- 关键词:小麦冬小麦
- 4个冬小麦新品系抗白粉病基因的鉴定被引量:4
- 2002年
- 分别用含有已知抗白粉病基因 Pm2、Pm4 b、Pm6的品种和感病品种与作者培育的 4个抗白粉病新品系杂交 ,在温室鉴定了亲本和 F2 代幼苗对北京地区优势白粉病菌株 E0 9号的反应 ,以确定它们含有的抗病基因。结果 :CA95 5 0含有 2对有效抗病基因 Pm2和 Pm4 b;CA96 40、CA96 41和CA96 48均含有 1对有效抗病基因 Pm2。
- 陈新民崔淑兰张文祥陈孝段霞瑜周益林
- 关键词:冬小麦品系抗白粉病基因抗病基因
- 小麦矮秆品种资源农艺性状评价被引量:4
- 2000年
- 本文对 36个半矮秆小麦品种 (系 )的 16个性状进行了主成份分析。从品种的多花多粒性、繁茂性、丰产性、抗倒性、抗病性和优质性几个方面对参试品种 (系 )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表明咸阳 894 91和 94中 2 6具有突出的多花多粒性、优良的抗倒性 ,后者兼有较好的丰产性 ,BPM3 0、山东 830 0 76集矮秆、抗病 (白粉病 )性、繁茂性于一身 ;烟农 15具有较好的繁茂性、抗倒性。
- 孟凡华崔淑兰刘秉华
- 关键词:小麦
- 关于小麦品质育种的认识被引量:5
- 2000年
- 陈新民崔淑兰孟繁华
- 关键词:小麦品质育种
- 北部冬麦区小麦矮秆亲本性状的评价
- 2000年
- 自70年代初开始矮秆育种以来,大部分品种的株高已从110cm左右降到了80cm以下,对小麦增产起了显著作用。从育种方面来说,随着对小麦矮秆基因的分析研究日渐深入,单纯地降秆已很容易做到。现在已知矮秆品种的增产,除了株高的降低增加了抗倒性外,另外每穗粒数的增加也是?..
- 崔淑兰孟繁华
- 关键词:冬小麦矮秆亲本性状育种
- 冬小麦抗锈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及新基因的发现
- 庞家智孙荣锦辛志勇杨之刚周桂英孙芳华刘俊秀崔淑兰周俊芳陈新民李学渊吴立人
- 小麦条锈病和叶锈病是中国也是世界小麦主要病害,发掘新抗源、并将其应用于抗锈育种,是中国小麦育种和小麦生产的主要目标。通过遗传分析,对抗锈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并区分抗源异同,可以为抗锈育种、基因布局和病原小种监测提供依据。...
- 关键词:
- 关键词:冬小麦抗锈基因基因定位染色体
- 冬小麦抗病亲本的抗性鉴定及其评价
- 1999年
- 小麦白粉病和条锈病是我国小麦产区的主要病害,而白粉病的发生及危害日趋严重,推广抗病新品种是防治小麦病害最经济有效的途径。因此,育种工作者必须经常搜集、鉴定和极早利用农艺性状优良、抗病性强的亲本材料,以利加快抗病育种工作的进展。1材料与方法试验利用本所...
- 崔淑兰陈新民李学渊孟繁华
- 关键词:冬小麦抗病性
- 不同杂交技术对小麦×玉米产生单倍体的影响被引量:29
- 1998年
- 首次在小麦与玉米杂交产生小麦单倍体方法中应用改良垂直穗轴剪颖剪药授粉技术和不去雄授粉技术,并与常规去雄授粉技术进行比较。其结果:平均胚产生频率常规去雄授粉技术为29.9%,改良垂直穗轴剪颖剪药授粉技术为21.4%,不去雄授粉技术为17.2%。3种杂交技术之间植株产生频率十分接近,分别是81.0%、81.8%和78.9%。尽管统计分析表明3种杂交技术间胚产生频率存在着显著差异,但是改良垂直剪颖剪药技术工序少,操作简便,速度快,工效高,应是首先推荐使用的技术。4个小麦品种的胚产生频率在18.5%~29.1%间(平均22.6%),存在着显著差异。植株产生频率在74.4%~87.2%之间,平均为80.6%。
- 陈新民李学渊陈孝孟繁华崔淑兰
- 关键词:小麦玉米杂交技术单倍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