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廖圣清

作品数:71 被引量:532H指数:14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哲学宗教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2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2篇文化科学
  • 5篇经济管理
  • 3篇社会学
  • 2篇哲学宗教
  • 1篇政治法律
  • 1篇艺术

主题

  • 21篇新闻
  • 19篇媒介
  • 13篇受众
  • 13篇传播学
  • 10篇大学生
  • 8篇新闻传播
  • 6篇新闻传播学
  • 6篇传媒
  • 5篇大众
  • 5篇舆论
  • 5篇上海大学生
  • 5篇上海市民
  • 5篇实证
  • 5篇实证研究
  • 5篇市民
  • 4篇中国传播学
  • 4篇网络
  • 4篇媒介使用
  • 4篇媒体
  • 3篇新媒介

机构

  • 67篇复旦大学
  • 17篇云南大学
  • 3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上海商学院
  • 2篇澳门科技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上海大学
  • 1篇香港城市大学
  • 1篇澳门大学
  • 1篇《教育时报》...
  • 1篇上海市社会科...
  • 1篇中国教育报
  • 1篇伦敦政治经济...
  • 1篇南通科技职业...
  • 1篇荣耀终端有限...

作者

  • 67篇廖圣清
  • 14篇申琦
  • 8篇张国良
  • 3篇李晓静
  • 3篇秦悦
  • 3篇秦绍德
  • 3篇柳成荫
  • 2篇黄文森
  • 1篇刘敏
  • 1篇柳成荫
  • 1篇肖淼
  • 1篇韩纲
  • 1篇王迪
  • 1篇黄瑚
  • 1篇萧思健
  • 1篇张海鹰
  • 1篇丁国生
  • 1篇肖淼
  • 1篇张烨
  • 1篇唐旻

传媒

  • 22篇新闻大学
  • 12篇新闻记者
  • 4篇现代传播(中...
  • 3篇新闻界
  • 2篇国际新闻界
  • 2篇社会主义论坛
  • 2篇新闻战线
  • 1篇人民论坛
  • 1篇传媒
  • 1篇当代传播
  • 1篇新闻与写作
  • 1篇复旦学报(社...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暨南学报(哲...
  • 1篇西北师大学报...
  • 1篇上海教育科研
  • 1篇中国广播电视...
  • 1篇传媒观察
  • 1篇中国编辑

年份

  • 12篇2023
  • 3篇2022
  • 4篇2021
  • 2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5篇2012
  • 2篇2011
  • 6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5
  • 2篇2004
  • 3篇2003
  • 2篇2002
  • 1篇2001
7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媒介使用与主观幸福感: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正>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以情感和认知为基础对其幸福体验的评价,是由需要、认识、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分析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使用对主观幸福感...
廖圣清申琦林立秦悦张婷婷
文献传递
西方媒介效果研究的新进展——以对1990年代五本大众传播国际核心期刊的内容分析为主要依据被引量:14
2008年
本文以1990年代五本大众传播国际核心期刊的内容分析为主要依据,考察和分析西方媒介效果研究的新进展。研究发现,西方媒介效果研究受到大众传播学者和相关学科研究者的充分重视;研究呈现微观层面的深化、精细化的研究发展态势,更加重视人际传播在其中的作用研究的理论建构严重不足;研究受到社会资助有限,势必影响其研究的深度和外在效度;欧、美研究者在媒介效果研究上存在显著差异。研究比较了当下媒介效果研究与其历史上的"有限效果论"、"回归强大效果论"的关系,并指出,当下效果研究面临如何进一步理清媒介效果的发生过程、提升理论建构水平的重任。
廖圣清
关键词:媒介效果
中国舆论研究的知识谱系:1986-2020年
2021年
本研究试图探讨1986年至2020年中国舆论研究的研究状况、理论构建;通过文本挖掘和内容分析法,考察1986年至2020年9种新闻传播学期刊的舆论研究论文(n=1676),结果显示,中国舆论研究的规模不断扩大,论文发表数量呈现幂律分布,研究机构发表论文数量的差距逐渐扩大,发表论文研究机构的数量下降;舆论研究已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舆论形成与传播"成为核心研究议题,理论研究与研究方法研究亟待加强;舆论研究地区之间发展不均衡,但各地平均发表的论文数量及其质量差距较小,理论来源不同,研究偏向各异;舆论研究的科学研究、理论对话尚待增强,中国特色舆论研究理论体系、学术体系建构有待深化。
廖圣清程俊超
关键词:舆论研究文本挖掘研究方法
社交媒体中关系强度、自我呈现动机与用户转发意愿研究——以微信的新闻转发为例被引量:16
2021年
从自我呈现的理论视角出发,将转发行为视作一种人际关系沟通的方式,研究关系强度对用户转发意愿的影响,并考察自我呈现动机的调节作用。通过问卷调查,对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关系强度正向影响用户的转发意愿,即关系强度越强,用户的转发意愿程度越高;不同关系类型的关系强度,均对转发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自我呈现动机正向调节部分类型的关系强度与转发意愿之间的关系:自我呈现动机在同学关系强度、同事关系强度、师生关系强度与转发意愿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对于朋友关系强度、亲属关系强度与转发意愿的关系没有显著调节作用;对于不同类型的新闻,用户的转发意愿也不同:受访者对于社会新闻、时政新闻具有较高的转发意愿,对于娱乐新闻的转发意愿较低。
廖圣清李梦琦
关键词:社交媒体
上海市大学生网络使用状况调查报告被引量:25
2012年
本文以问卷方式调查了上海18所不同类型的高校的大学生网络使用状况、微博使用状况、网络沉迷状况和网络道德状况,并对上海大学生的网络素养状况进行了判断和分析。此外,针对调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还从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角度,提出了6个方面的建设性意见。
曹荣瑞江林新廖圣清董少校
关键词:上海市大学生网络素养
新闻回帖的传播网络结构对群体极化的影响被引量:3
2022年
本文基于澎湃新闻新浪微博账号关于“长春长生疫苗”的30篇报道及其7915条网友评论,探究了在社会偏好理论视角下,网络新闻回帖的传播网络结构对群体极化的影响,为意见表达、群体极化研究提供了传播网络结构的理论视角和数据论据。研究发现:(1)网络同质性越强,群体极化程度越高;(2)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对群体极化的影响不显著。研究表明,网络新闻回帖的传播网络结构对群体极化具有重要影响。
廖圣清程俊超于建娉郑晨予
关键词:群体极化
电视相亲节目的创新与发展——受众分析的视角被引量:9
2010年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自今年1月,湖南卫视推出婚恋交友真实秀节目《我们约会吧》,江苏卫视《非诚勿扰》开播收视率节节攀升,近10家卫视随即播出相亲或交友类节目,"相亲热"一时再度席卷中国电视荧屏。①面对火爆的电视相亲节目,社会各界褒贬不一。一方面,有人认为当下电视相亲节目实现了"相亲与娱乐"的融合,满足了观众的收视需求;另一方面,有人严厉批判节目所传播的畸形"婚恋观",担心年轻人的审美观、价值观由此受到负面影响,并忧虑社会主流价值观遭受挑战。
廖圣清申琦
关键词:中国电视相亲受众分析社会主流价值观《非诚勿扰》
受众需求、使用情境与媒介多任务使用——以上海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被引量:1
2023年
随着移动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媒介使用形态,媒介多任务使用受到研究者关注。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以上海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大学生的媒介多任务使用,从媒介功能视角,整合已有研究中需求动机的类型,探究需求动机和使用情境对媒介多任务使用的影响及其差异,丰富了使用与满足理论视域的媒介多任务使用研究。研究发现:(1)大学生最主要的媒介多任务使用都与手机有关,并呈现普遍性、碎片化使用的趋势;(2)学习、信息、娱乐、社交和习惯需求会带来不同类型的媒介多任务使用;(3)学习与工作、休闲与日常、碎片化情境会带来不同类型的媒介多任务使用;(4)相比于情境,需求能够带来更多的媒介多任务使用。
廖圣清李清睿
关键词:使用与满足理论情境
2001—2020年国际舆论研究的进展和趋向——基于《舆论季刊》和《国际舆论研究》的内容分析
2023年
《舆论季刊》和《国际舆论研究》是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舆论研究期刊,其刊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舆论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2001—2020年间,这两本刊物刊发了807篇研究论文。对这些论文的内容分析结果显示:北美洲地区以及高校机构的研究者较为活跃,形成了以政府和政治学、社会学、传播学为主力的研究队伍;政治与选举、舆论调查方法为主要研究议题,性别、移民等社会问题研究为补充;更多开展实质性研究,注重态度层面的舆论效果研究;以实证研究为主,依赖传统调查法;跨学科合作水平不断提高,但新学科组合鲜见;拥有较高的理论构建水平,缺乏理论创新。未来需要提升研究方法和研究样本的多样性,加强理论批评、改进,吸纳不同学科协同参与,共同推进舆论研究向前发展。
廖圣清付饶
关键词:舆论研究
数字社会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被引量:4
2023年
数字技术深度嵌入社会运行的基础逻辑,社会、传播、媒介、受众的关系被重新书写,新闻传播学科面临机遇与挑战。如何培养卓越数字新闻传播人才是新闻传播学科发展回应数字时代转型和学科创新的关键。文章认为,需以符合新闻传播学科发展规律的数字化传播理论为先导,以大数据、云计算、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为依托,以实验室建设为核心,建立理论、技术、场景协同运作的培养体系,助力高校输出具有数字伦理、数字素养和数字传播实践能力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
廖圣清舒瑾涵
关键词:数字社会新闻传播教育数字化技术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