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丽

作品数:5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白蛉
  • 4篇中华白蛉
  • 3篇线粒体
  • 3篇线粒体DNA
  • 2篇群体遗传结构
  • 2篇微卫星
  • 2篇微卫星DNA
  • 2篇核糖体DNA
  • 2篇分子
  • 2篇分子特征
  • 1篇多态
  • 1篇多态位点
  • 1篇双翅目
  • 1篇蠓科
  • 1篇位点
  • 1篇系统发育
  • 1篇细胞色素B
  • 1篇毛蠓
  • 1篇毛蠓科
  • 1篇分化

机构

  • 5篇第二军医大学

作者

  • 5篇张丽
  • 4篇马雅军
  • 1篇樊勇
  • 1篇杨曼尼

传媒

  • 1篇中国寄生虫学...
  • 1篇Entomo...
  • 1篇中国热带医学
  • 1篇国际医学寄生...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2
  • 1篇2010
  • 2篇2009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基于分子特征的白蛉系统发育研究现状被引量:1
2009年
该文综述了基于分子特征的白蛉群体遗传结构、近缘种鉴别和系统发育关系重建的研究现状,列举了所应用的分子标志,依据研究内容选择适合的分子标志仍需进一步确定。
张丽杨曼尼马雅军
关键词:白蛉系统发育分子特征
我国中华白蛉的鉴别和分子群体遗传结构研究
中华白蛉/(Phlebotomus chinensis Newstead,1843/)隶属毛蠓科/(Psychodidae/)、白蛉亚科/(Phlebotominae/)、白蛉属/(Phlebotomus/)。中华白蛉在...
张丽
关键词:中华白蛉群体遗传结构核糖体DNA线粒体DNA微卫星DNA
文献传递
中华白蛉微卫星DNA序列的分离和多态位点筛选的初步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分离中华白蛉的微卫星DNA序列,并筛选其中具有多态性的位点。方法应用中华白蛉基因组DNA的酶切片段与生物素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AAT)17、(GA)25、(CCT)17和(TG)18杂交,亲合素富集和超滤离心浓缩目的片段,扩增放大后克隆并测序,构建中华白蛉微卫星DNA库。挑选合适的微卫星位点,建立PCR扩增体系。应用中华白蛉现场标本对不同的微卫星DNA进行扩增,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筛选具有多态性的位点。结果本研究分离中华白蛉微卫星DNA的方法效率高,重组克隆阳性率为78.6%。构建的微卫星DNA库含有118条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FJ919812~FJ919932(登录号为FJ919833、FJ919836和FJ919869除外),其中典型微卫星DNA序列72条(占61.0%),非典型序列46条。在构建的中华白蛉微卫星DNA库中选择22个位点进行多态性筛选,电泳结果显示14个为多态位点,双核苷酸重复的位点比三核苷酸和多核苷酸重复位点的多态性高。结论首次构建了含有118条序列的中华白蛉微卫星DNA库,共获得14个新的多态微卫星位点。
张丽樊勇马雅军
关键词:中华白蛉微卫星DNA多态位点
基于形态和分子特征的中华白蛉分类研究(双翅目:毛蠓科)(英文)被引量:6
2012年
为准确鉴别中华白蛉,探讨其分类地位,对采自陕西、河南、四川和甘肃的中华白蛉,以及新疆的吴氏白蛉、长管白蛉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特征分析。检视了成虫的形态鉴别特征,测定和分析了其核糖体DNA第2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2)和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mtDNA-cyt b)基因部分序列。结果显示各地中华白蛉形态变异小,高海拔地区的个体仅翅较长。ITS2和Cyt b序列在中华白蛉种内均具异质性,但其间的差异程度能较好地解析白蛉属部分种间的关系。本研究结果提示中华白蛉种群在形态和分子水平已出现明显遗传分化。
张丽马雅军
关键词:中华白蛉核糖体DNA线粒体DNA
基于线粒体DNA的我国中华白蛉群体遗传分化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阐明我国中华白蛉群体的遗传差异,探讨四川白蛉的分类地位。方法在我国陕西、河南、甘肃和四川等地采集白蛉,依据形态和分子特征鉴别种类,扩增其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mitochondrial DNA cytochrome b,mt DNA-Cytb)基因片段,测定和分析序列。结果共获得42个单倍型,形成2个独立的家系,存在明显的地理聚集性,分别是来自陕西和河南的各单倍型家系,以及四川和甘肃的单倍型家系,均呈平行演化,四川白蛉与中华白蛉的单倍型未完全区分。分子变异等级分析(analysis of molecular variance,AMOVA)计算结果显示变异主要存在于种内群体间(89.25%),其次是群体内个体间(20.41%),种间的变异部分为负值,FST值为0.808,各群体间具有相当水平的遗传分化。各群体间的地理距离与基因流的相关性Mantel检验,显示两者呈负相关性(R2=0.888),群体遗传结构符合距离隔离模型。结论我国中华白蛉群体间遗传差异大小与地理距离存在密切相关性,综合分析显示中华白蛉与四川白蛉在形态和分子水平已出现遗传分化,支持其为独立种。
张丽马雅军
关键词:中华白蛉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群体遗传结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