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建强

作品数:32 被引量:436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21篇天文地球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经济管理
  • 2篇农业科学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4篇地震
  • 14篇石流
  • 14篇泥石
  • 14篇泥石流
  • 10篇灾害
  • 8篇汶川地震
  • 7篇崩塌
  • 6篇泥石流灾害
  • 6篇滑坡
  • 5篇遥感
  • 5篇敏感性
  • 3篇地震诱发
  • 3篇植被
  • 3篇塌滑
  • 3篇孔径雷达
  • 3篇雷达
  • 3篇减灾
  • 3篇建筑
  • 3篇合成孔径
  • 3篇合成孔径雷达

机构

  • 31篇中国科学院
  • 11篇中国科学院研...
  • 7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西南科技大学
  • 2篇四川省公路规...
  • 1篇清华大学
  • 1篇西南交通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西南大学
  • 1篇国家测绘地理...
  • 1篇四川省基础地...
  • 1篇四川省电力设...

作者

  • 31篇张建强
  • 12篇崔鹏
  • 11篇范建容
  • 9篇苏凤环
  • 5篇葛永刚
  • 5篇向灵芝
  • 4篇庄建琦
  • 3篇邹强
  • 3篇田兵伟
  • 3篇严冬
  • 2篇周小军
  • 2篇严炎
  • 2篇刘斌涛
  • 2篇陈容
  • 2篇曾超
  • 2篇陶和平
  • 2篇李炫
  • 1篇第宝锋
  • 1篇佘涛
  • 1篇刘应辉

传媒

  • 7篇山地学报
  • 4篇四川大学学报...
  • 3篇水土保持通报
  • 3篇灾害学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中国科学院院...
  • 1篇测绘科学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地球科学与环...
  • 1篇重庆文理学院...
  • 1篇地球信息科学...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3
  • 3篇2012
  • 8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8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四川汶川七盘沟“7·11”泥石流破坏建筑物的特征与力学模型被引量:23
2014年
2013年7月11日,四川省汶川县威州镇七盘沟暴发大规模泥石流。通过实地调查和测量,获取了98份建筑物破坏样本。泥石流中大石块、漂木和生活废弃物是参与破坏的主要介质;建筑物长轴方向与流向垂直时,更易遭受破坏;而长轴方向与流向平行且规则分布时,首个遭遇泥石流的建筑物会严重破坏,但也起到阻挡泥石流和耗能的作用,较好地保护了其后的建筑物;当建筑物分布不规则时,首个和凸出的建筑物均遭受冲击破坏;距泥石流出口和主流线越近,建筑物破坏越严重。分析建筑物破坏特征发现:受损建筑物表现的破坏模式因结构类型不同而异;若以梁和柱为承重构件,其破坏主要因柱体受冲后产生塑性铰或被剪断,致建筑物倾斜或倒塌,而以砌体为承重构件者,其破坏表现为承重墙体产生裂缝或垮塌致建筑物整体倒塌。参照建筑物破坏模式,以静力学极限平衡理论为基础,提出建筑物柱体和墙体破坏的临界条件计算公式。最后,依据泥石流的破坏方式和建筑物受损模式,将七盘沟建筑物的破坏划分为5个等级,并讨论了甘肃舟曲泥石流和本次灾害期间建筑物破坏特征的异同。本研究从案例分析的角度,为泥石流危险区城镇及居民点建筑物规划布局和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曾超崔鹏葛永刚张建强雷雨严炎
关键词:泥石流建筑物破坏特征力学模型
基于合成孔径雷达的城市建筑地震受损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汶川地震灾区位于青藏高原东缘,该地区云雨天气较多,光学遥感受制约较大,而微波能够穿透云、雾、小雨等,且不受太阳光线的影响,雷达遥感具有全天时、全天候的特点,因而可以弥补光学遥感的不足。根据房屋受地震破坏后影响雷达回波强度,在雷达影像上表现为亮度及纹理不同的原理,本论文利用不同分辨率的COSMO-SkyMed和Radarsat等SAR数据,将其与震前的SPOT影像进行配准后,通过纹理分析等处理,对都江堰市区、北川县城曲山镇等受灾较为严重的城镇进行分析解译,利用雷达影像判读出倒塌房屋的信息,以及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对城镇的破坏。
张建强崔鹏葛永刚向灵芝
关键词:汶川地震合成孔径雷达
长江上游地区泥石流灾害敏感性量化评价研究被引量:7
2012年
泥石流敏感性分析对灾害分析评价预测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以长江上游为研究区,选择坡度、相对高差、地层岩性、年降雨量、地震烈度等5方面因素为评价因子,探讨运用GIS技术管理分析泥石流灾害信息和区域泥石流敏感性分析的方法。量化评价因子的作用分值大小,有效表达泥石流敏感性指数(DFSI),进而,结合空间分析与条件概率模型,实现了区域泥石流敏感性分析并制作了泥石流敏感性专题图。长江上游地区泥石流敏感性区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高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比较集中的区域有雅砻江中下游、安宁河、小江、普渡河、大渡河中下游、理塘河、白龙江、岷江上游、涪江上游等干支流的5~10 km范围内;中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高度敏感区的外围约10~30 km范围内。利用历史泥石流资料验证,表明已经发生的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泥石流敏感性指数较高地区,说明敏感性分析的结果基本反映出研究区泥石流敏感性特性。
邹强崔鹏张建强向灵芝
关键词:长江上游泥石流敏感性
汶川地震前后崩塌和滑坡分布特征与敏感性对比分析被引量:4
2012年
以汶川地震活动断裂龙门山断裂带穿过的12个县(市)为研究区,分析了研究区汶川地震前后崩塌和滑坡空间分布特征,并使用统计学方法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对震前震后的崩塌和滑坡敏感性进行评价,结合崩塌和滑坡敏感性变化矩阵,分析了汶川地震后崩塌和滑坡敏感性的空间变化特征。震前崩塌和滑坡高敏感区主要沿河谷分布,而震后崩塌和滑坡高敏感区主要沿龙门山断裂带分布。震前的极高敏感区震后仍表现为极高敏感区,而靠近断裂带的区域,震前的低敏感区转换为高敏感和极高敏感区。
张建强范建容胡凯衡
关键词:汶川地震
芦山地震重灾区崩塌滑坡易发性评价被引量:19
2013年
2013-04-20 T08:02,四川省芦山县发生7.0级大地震,地震诱发了大量的次生山地灾害。在芦山、宝兴、天全三个地震重灾县6 651.35 km2的区域内,采用震后遥感影像解译并结合野外调查的方法,共解译出1 379处崩塌(含落石)滑坡。应用GIS技术,建立了芦山地震诱发崩塌滑坡灾害及相关地形、地质空间数据库,分析了岩性、断层、地震动加速度、高程、坡度等5个因素与崩塌滑坡分布的关系,应用崩塌滑坡数量百分比这一标准来分别衡量每个因素中各个级别对崩塌滑坡的影响程度;然后使用层次分析法对这5个参数进行权重分析;在GIS平台下对这些参数进行综合分析,以此将研究区内的崩塌滑坡按易发程度分为极高易发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4类,极高易发区与高易发区面积约2 149.89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2.32%。
苏凤环崔鹏张建强甘国兵
关键词:RSGIS崩塌滑坡
动态窗口邻域统计的高差计算方法被引量:1
2017年
针对高差对于地貌类型定义、不同地貌类型范围划定以及山地灾害危险性评价的重要意义,该文将坡脚的高程定义为基准高程,提出了动态窗口邻域统计的高差计算方法。计算每个栅格到坡脚的距离,作为该栅格的对应的窗口半径;利用邻域统计的方法,搜索该窗口范围内的最低高程值,即为坡脚的高程,作为该栅格高差计算的基准高程;最终通过高程值与基准高程相减运算,获取每个栅格点对应的高差。选取四川省都江堰市虹口地区为研究区,对比两种不同的高差计算方法。结果显示:在山脊和山肩部位,动态窗口计算的高差值大于静态窗口的高差值,而位于山脚动态窗口计算的高差值小于静态窗口计算的高差值;利用动态窗口获得的高差的精度明显高于静态窗口的计算结果,其平均偏差由75.53降低为13.24。
张建强邹强苏凤环葛永刚
关键词:高差地理信息系统
基于遥感影像的泥石流灾害识别及频率计算方法
本发明涉及基于摄影测量的地质灾害调查领域,提供了一种基于遥感影像的泥石流灾害识别及频率计算方法,解决传统方式获取泥石流灾害频率信息存在的效率低、覆盖面不足、频次信息难以更新的问题。本发明的识别方法,首选筛选待识别年度及其...
张建强贾洋张莉莉葛永刚黄宇明仔洋
基于流域单元的岷江上游泥石流危险性评价被引量:5
2015年
泥石流的形成需要具备高陡的地形、充足的水源以及丰富而松散的固体物源三个基本条件,当山区小流域具备上述条件时,都有发生泥石流的可能。选取岷江上游区域作为研究区,以数字高程模型(DEM)作为基础数据,运用均值变点法和河网密度法结合遥感影像,实现研究区内小流域划分;针对影响泥石流形成的三个基本条件,以小流域作为评价单元,选取地层岩性、断裂密度、平均坡度、形状系数、沟道比降、24h最大降雨量等六个评价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各因子的权重,实现岷江上游地区的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分析结果表明,评价的结果能较好的反映出岷江上游的泥石流灾害分布情况,为该区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李炫杨本勇范建容张建强李磊磊
关键词:泥石流岷江上游
汶川县地震诱发崩滑灾害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分析被引量:35
2010年
震后遥感影像与调查结果表明,汶川Ms8.0级地震在汶川县城约4083km2的区域内诱发了5528余处崩塌、滑坡灾害。利用GIS技术对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与地层岩性、距断裂距离、坡度、高程等因素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合崩滑的确定性系数方法(CF),对诸影响因子进行敏感性分析,确定该区域内各因子最利于地震滑坡发育的数值区间,结果表明:地震崩塌滑坡主要分布在元古界、震旦系、二叠系硬质岩石分布的地层里,坡度为大于40°的坡体上;活动断裂10km缓冲区内,未动断裂6km缓冲区内崩滑密集分布;崩滑发育较有利的高程范围位于1000~2500m;相对高差范围位于600~1000m之间,岷江干流对崩滑分布起绝对控制作用。分析得出影响本次崩塌滑坡分布的因子具有地震波传播介质效应和距离效应;由地震产生的崩滑与降雨诱发的崩滑在岩性、坡度的发生区间上有较为明显的区别;并为进行其他地区区域地震崩滑灾害稳定性评价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科学依据。
向灵芝崔鹏张建强黄多成方华周小军
关键词:汶川地震崩塌滑坡敏感性
台湾“莫拉克”台风诱发山地灾害成因与启示被引量:14
2010年
2009-07"莫拉克"台风在台湾岛内滞留大于40h,受中央山脉地形以及西南季风的影响,形成"北部风强,南部雨大"的局面。本次降雨为台湾历年之冠,24h降雨量1825mm,48h雨量2467mm,逼近世界降雨极值。全台湾计有31个雨量站过程降雨量超过1000mm,23个雨量站超过1500mm,15个雨量站超过2000mm,南部部分区域甚至出现6~10日累积降雨量超过其年降雨量情形。最大总雨量位于阿里山,2009-08-06~10累计雨量达2884mm。长时间持续强降雨,造成了大量的泥石流、堰塞湖、崩塌、滑坡、山洪等山地灾害。大量的崩塌、滑坡阻塞河道,形成了16处堰塞湖。这些灾害淤埋村镇,毁坏道路、桥梁、堤防、建筑、输电和通讯设施。由于道路交通受损,电力、通讯信号中断,使得许多村庄与外部隔绝,成为孤岛,救援设施与救援物资无法到达灾区,延缓救援进度。受灾较重的乡镇有高雄县甲仙乡、桃源乡、六龟乡、那玛夏乡、杉林乡,南投县鹿谷乡、信义乡、国姓乡,嘉义县阿里山乡、梅山乡、中埔乡,屏东县高树乡、三地门乡、春日乡,台南县南化乡,台东县金峰乡等。截至2009-08,造成全台共619人死亡、肢体74件、76人失踪,其中小林村和新开部落被完全毁灭。台风暴雨、陡峻地形和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等自然因素决定了山地灾害形成的基本因素,高强度长历时的暴雨是直接激发因素,坡地过度开发、道路建设、河道不合理利用等人为因素则加剧了灾情。莫拉克台风暴雨灾害对人们的启示是合理确定开发度,科学利用土地资源;确保山区溪流行洪空间,把防洪需求作为河谷地开发的限制条件;注意环境保育,尽量减少工程建设对斜坡的扰动;提高山地灾害预警标准,建立巨灾监测预警机制;进行灾害风险分析与管理,开展有机结合资源利用与减灾防灾的流域理性开发。
崔鹏陈树群苏凤环张建强
关键词:泥石流洪水灾害减灾防灾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