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谱-效相关及网络药理学的西洋参不同部位增强免疫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和作用靶点分析被引量:3
- 2023年
- 目的:探究不同部位(主根、须根、茎、叶、花、芦头)西洋参皂苷类成分的差异及增强免疫作用,明确西洋参增强免疫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靶点。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检测西洋参不同部位的皂苷类成分;通过检测斑马鱼尾部中性粒细胞数目考察西洋参增强免疫作用;采用偏最小二乘相关回归分析法,确定药效物质;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西洋参皂苷类成分增强免疫作用的核心靶点及作用通路。结果:西洋参不同部位人参皂苷含量差异大,总皂苷含量排序为:花>叶>主根>须根>芦头>茎;免疫增强实验显示,西洋参不同部位提取物均可增加中性粒细胞数目,其中除茎、芦头外均有显著免疫增强作用(P<0.01);偏最小二乘相关分析显示,西洋参中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c、人参皂苷Rb2相关性较强,VIP值大于1;网络药理学分析得出西洋参增强免疫作用核心靶点为VEGFA、JUN、FGF2等,共有靶点涉及对刺激的反应、生物调节、细胞过程的调控等生物过程,并通过PI3K-Akt、Rap1、MAPK等信号通路发挥作用。结论:西洋参具有增强免疫作用,并且不同部位皂苷类成分含量显著不同,其增强免疫作用与皂苷类成分含量呈正相关。同时该研究借助中药谱效学及网络药理学初步阐释了西洋参皂苷类成分增强免疫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靶点。
- 马露兰高燕韩利文艾雯陈曦贾明倩张悦王杨海吕婧辛义周
- 关键词:西洋参皂苷类成分免疫作用药效物质基础网络药理学
- 外治疗法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
- 1999年
- 马民侯玉芬张悦
-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西医结合治疗外治法
- 益气活血、祛风止痛法治疗气虚血瘀型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
-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益气活血、祛风止痛法治疗气虚血瘀型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以期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传统中医药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临床思路,提高临床有效率。 方法: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患者60例,...
- 张悦
- 关键词:益气活血法祛风止痛法中药煎剂
- 文献传递
- 基于代谢组学的黄芩抗RSV肺炎作用机制研究被引量:3
- 2023年
- 本研究基于UPLC-Q-Exactive HF X-MS的代谢组学技术探讨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SG)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感染模型小鼠的改善作用,寻找可协助RSV肺炎诊断的生物标记物,分析黄芩发挥抗RSV活性的代谢途径。采用滴鼻感染RSV方法建立RSV肺炎小鼠模型,评价小鼠体重变化、肛温变化以及肺组织病理损伤。采集各组小鼠的肺组织样品,进行UPLC-Q-Exactive HF X-MS分析,通过代谢组学技术挖掘黄芩药物干预的差异性代谢物,并对黄芩调控的代谢通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芩能显著改善模型小鼠肺组织病理状态,使模型小鼠体重、肛温趋于正常;肺组织样本中,筛选出RSV模型小鼠疾病发展的生物标志物鸟嘌呤、L-天冬酰胺、花生四烯酸等46个,黄芩通过回调其中的尿酸、花生四烯酸、丙氨酸等22个潜在生物标志物发挥改善RSV感染作用,22个潜在标志物主要涉及11条异常代谢通路,其中与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花生四烯酸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等5条代谢通路密切相关。黄芩主要通过调节氨基酸类、脂类、辅因子和维生素以及核苷酸类代谢物发挥改善RSV感染小鼠的作用。所有动物实验均在山东中医药大学动物伦理审查委员会的指导和批准下进行(批准号:SDUTCM20210311001)。
- 贾明倩高燕刘璐马露兰陈曦张悦王杨海赵渤年
- 关键词:黄芩呼吸道合胞病毒代谢组学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天干方组方思路及应用
- 2024年
- 天干方是陈无择所创,首载于《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是以运气理论为指导,以五行亢害承制规律为依照,运用药物四气、五味来治疗和预防岁运太过或不及而导致的人体已出现或可能出现的病证的10首方剂。其制方参照气味相和、阴阳动态平衡、五脏苦欲补泻、五行制化原则,针对岁运太过或不及,各有制方法度。治疗目的在于以偏纠偏,恢复人体气化的动态平衡。在应用时要注意识运气、观体质、辨病证,应用范畴涵盖岁运太过或不及致病和治未病。
- 张悦吴波
- 关键词:四气五味
- 温针灸足三里对高脂血症血脂影响的临床研究
-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观察温针灸足三里对于高脂血症痰浊阻遏型患者血脂的影响,采用温针灸足三里,减少治疗穴位(单独选用足三里)、减少治疗次数(一周仅需治疗两次),使患者易于接受.从而简化了针灸治疗,便于临床应用.研究方法:临...
- 张悦
- 关键词:高脂血症足三里临床证候
- 文献传递
- 基于UPLC-Q-Exactive Orbitrap-MS联合网络药理学探究双黄连解热抗炎的作用机制被引量:5
- 2022年
- 目的:基于UPLC-Q-Exactive Orbitrap-MS方法,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初步探究双黄连解热抗炎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方法:利用UPLC-Q-Exactive Orbitrap-MS技术鉴定双黄连口服液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基于网络药理学,将已定性化合物录入Swiss Target数据库筛选成分靶点;运用GeneCards、TTD等数据库筛选疾病靶点,通过Cytoscape软件构建“中药-成分-靶点-疾病”网络;筛选关键成分,构建PPI网络筛选核心靶点,并对药物疾病共有靶点进行GO和KEGG通路富集。利用Schrodinger软件对关键成分和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此外,采用腹腔注射脂多糖溶液建立大鼠发热炎症模型,测量体温变化值,ELISA法检测TNF-α、IL-1β、IL-6、cAMP、PGE_(2)含量。结果:双黄连口服液共鉴定出83种化学成分。网络药理学分析得双黄连口服液关键成分包括黄芩素、汉黄芩素、槲皮素、千层纸素A等,10个核心靶点包括GAPDH、TNF、MAPK3等。共有靶点涉及信号转导、转录的正调控、炎症反应等生物过程,通过TNF、PI3K/Akt、Ras、MAPK、TLR、cAMP、花生四烯酸代谢等信号通路发挥治疗作用。对接结果显示较好的结合活性。体内动物实验验证双黄连口服液能够降低发热大鼠体温,减少TNF-α、IL-1β、IL-6、cAMP、PGE2含量。结论:双黄连口服液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发挥解热抗炎作用,为下一步深入探究其药效物质基础及机制提供参考。
- 梁玉婷吕婧刘璐贾明倩陈曦马露兰王杨海张悦马山高燕
- 关键词:双黄连解热抗炎
- 基于微生态学理论浅析“调理脾胃”在治疗抑郁症中的作用被引量:2
- 2023年
- 抑郁症是一种以长期心情低落、情绪不宁、焦虑、失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疾病。研究表明,全球大约有3亿人患有抑郁症,该病具有高患病率、高复发率和高病死率的特点,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负担,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抑郁症的发生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中医学自古就有“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记载,而现代医学“脑-肠轴”理论的存在进一步阐述了胃肠功能与神经系统的相关性。本文基于微生态学理论,浅析“调理脾胃”在治疗抑郁症中的作用。
- 张悦赵德语
- 关键词:肠道菌群脑-肠轴调理脾胃抑郁症
- 荆防颗粒活血化瘀作用的药理学研究
- 2024年
- 目的:探讨荆防颗粒的活血化瘀作用。方法:建立3种斑马鱼心血管疾病模型,以三氯化铁、特非那定、花生四烯酸分别建立斑马鱼尾动脉血管狭窄模型、心脏损伤模型及血栓模型,给予荆防颗粒样品溶液进行干预,观察其对尾动脉血管直径、心脏静脉窦-动脉球间距(SV-BA)、心脏红细胞染色面积的影响;以肾上腺素复合冰水应激的方法建立大鼠急性血瘀模型,检测大鼠凝血四项[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及血清中血管活性物质[大鼠前列环素(PGI2)、大鼠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大鼠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PAI)、血栓素A2(TXA2)]和黏附分子[大鼠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大鼠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等相关指标的表达。结果:斑马鱼实验结果显示荆防颗粒使斑马鱼尾部血管舒张(P<0.01),显著改善血管狭窄;增加心脏红细胞染色面积(P<0.05,P<0.01),抑制血栓形成;对SV-BA虽有一定的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斑马鱼心脏损伤未见显著性逆转作用。另外大鼠体内药效实验结果表明荆防颗粒能改善凝血四项指标以及与血瘀相关的血管活性物质及黏附分子表达。在凝血四项方面,荆防颗粒可显著降低FIB含量(P<0.01),提高APTT、PT、TT(P<0.05);在因子检测方面,荆防颗粒可升高PGI2、t-PA含量(P<0.05),降低TXA2、PAI、VCAM-1含量(P<0.05)。结论:荆防颗粒具有活血化瘀作用,可能通过扩张血管、抗血栓、改善凝血功能及调控血管活性物质和黏附分子等相关指标的表达从而发挥活血化瘀功效。
- 张悦韩利文张贵民姚景春杨龙飞王逸飞刘璐陈曦贾明倩马露兰王杨海赵渤年高燕
- 关键词:血管狭窄心脏损伤血栓急性血瘀活血化瘀
- 吴波运用龙砂膏滋方治疗冠心病经验
- 2024年
- 总结吴波教授以龙砂膏滋方治疗冠心病的处方思路。立足于中老年冠心病“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基于《黄帝内经》冬藏精滋化源理论、五运六气理论以及命门学说、太极河洛理论,提出以龙砂膏滋方治疗冠心病。通过填精益髓、藏精蕴机,调理脾胃、枢转阴阳,三因制宜、辨证施治,资助心之气血阴阳,激发调动人体自调能力,干预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为冠心病的治疗提供思路。附验案两则。
- 刘天娇张悦李静吴波
- 关键词:五运六气填精益髓调理脾胃《黄帝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