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泓

作品数:382 被引量:7,027H指数:37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理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29篇期刊文章
  • 42篇会议论文
  • 6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55篇医药卫生
  • 3篇文化科学
  • 3篇理学
  • 2篇化学工程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电气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121篇耐药
  • 116篇儿童
  • 84篇耐药性
  • 59篇肺炎
  • 57篇球菌
  • 56篇细菌
  • 37篇细菌耐药
  • 37篇耐药性监测
  • 37篇杆菌
  • 29篇肺炎链球菌
  • 28篇细胞
  • 27篇预后
  • 26篇细菌耐药性
  • 25篇基因
  • 23篇重症
  • 23篇细菌耐药性监...
  • 22篇抗菌
  • 19篇流感
  • 18篇嗜血杆菌
  • 18篇流感嗜血杆菌

机构

  • 179篇上海市儿童医...
  • 113篇安徽医科大学...
  • 78篇上海交通大学
  • 75篇复旦大学
  • 48篇上海交通大学...
  • 38篇安徽医科大学
  • 35篇重庆医科大学
  • 33篇华中科技大学
  • 31篇北京协和医院
  • 30篇甘肃省人民医...
  • 28篇北京医院
  • 28篇新疆医科大学...
  • 2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0篇浙江大学医学...
  • 18篇广州医科大学
  • 17篇浙江大学医学...
  • 17篇昆明医科大学
  • 16篇深圳市儿童医...
  • 15篇浙江大学医学...

作者

  • 380篇张泓
  • 43篇王传清
  • 41篇倪语星
  • 40篇王春
  • 39篇孔菁
  • 39篇朱德妹
  • 32篇孙景勇
  • 31篇李万华
  • 30篇陆权
  • 30篇魏莲花
  • 29篇胡付品
  • 29篇俞云松
  • 28篇孙自镛
  • 28篇艾效曼
  • 28篇季萍
  • 28篇徐英春
  • 28篇王爱敏
  • 26篇张朝霞
  • 26篇张小江
  • 24篇胡云建

传媒

  • 62篇中国感染与化...
  • 28篇检验医学
  • 22篇中国急救医学
  • 17篇中华检验医学...
  • 15篇安徽医药
  • 13篇安徽医科大学...
  • 12篇中华儿科杂志
  • 9篇中华急诊医学...
  • 9篇中华微生物学...
  • 9篇中国实用儿科...
  • 8篇临床儿科杂志
  • 8篇中国循证儿科...
  • 8篇国际检验医学...
  • 6篇中华医学杂志
  • 6篇临床急诊杂志
  • 4篇中国老年学杂...
  • 4篇中华医学会急...
  • 3篇上海医学
  • 3篇上海医学检验...
  • 3篇检验医学与临...

年份

  • 14篇2023
  • 17篇2022
  • 25篇2021
  • 21篇2020
  • 25篇2019
  • 28篇2018
  • 19篇2017
  • 26篇2016
  • 19篇2015
  • 25篇2014
  • 30篇2013
  • 24篇2012
  • 16篇2011
  • 14篇2010
  • 16篇2009
  • 14篇2008
  • 12篇2007
  • 11篇2006
  • 3篇2005
  • 4篇2004
38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Del-1对特异性过敏患儿嗜酸性粒细胞表面ICAM-1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研究发育内皮基因1(Del-1)对特异性过敏患儿嗜酸性粒细胞上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意义。方法收集35例特异性过敏患儿外周血标本,利用磁珠分选(MACS)方法分选嗜酸性粒细胞,用Del-1、抗Del-1抗体或白细胞介素17(IL-17)处理,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ICAM-1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Del-1处理组ICAM-1表达水平下降(P<0.05),抗Del-1抗体处理组ICAM-1表达水平上升(P<0.05);Del-1与IL-17共同处理组ICAM-1表达水平较单独IL-17处理组下降(P<0.05);但在非嗜酸性粒细胞中,Del-1或抗Del-1抗体处理组ICAM-1表达水平较对照组[用磷酸盐缓冲液(PBS)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el-1可调节嗜酸性粒细胞表面的ICAM-1表达,提示Del-1可能通过抑制嗜酸性粒细胞的黏附作用抑制特异性过敏炎症。
阎淑张泓
关键词:细胞间黏附分子1白细胞介素17
肺炎链球菌临床菌株Tn1545和Tn917介导的大环内酯类耐药性研究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探讨上海地区大环内酯类耐药肺炎链球菌ermB基因表达及传播特性。方法收集上海地区对红霉素耐药的肺炎链球菌共86株,用E试验和K-B纸片扩散法检测其对12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用双纸片法(D试验)确定大环内酯类耐药表型;用PCR扩增检测耐药基因ermB、mefE和Tn1545、Tn917中ermB基因调控序列,经测序、BLAST比对分析调控序列多态性并按菌株携带Tn1545和Tn917的不同分为Tn1545组和Tn917组,分析二者介导的耐药表型的不同;用BOX-PCR分析不同菌株遗传背景。结果(1)86株红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中ermB、mefE、Tn1545、Tn917检出率分别为94%、46%、87%、7%,基因型为ermB-mefE+的5个菌株未检出Tn1545和Tn917。(2)Tn1545组和Tn917组Sp大多对红霉素高度耐药(最低抑菌浓度MIC50256μg/ml),Tn917组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MIC低于Tn1545组,对四环素、复方磺胺及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前者亦低于后者。(3)Tn917组中三株菌发生ermB基因启动子区194bp片段的删除和前导肽N末端TAAA插入,可能导致ermB基因由诱导型转变成组成型表达;Tn1545组菌株主要表现为cMLSB表型。(4)BOX-PCR图谱呈散发性,未发现单一的耐药克隆株流行。结论上海地区大环内酯类耐药肺炎链球菌主要是由ermB基因介导的高水平、组成型耐药,ermB基因大多由Tn1545携带并水平转移传播。
吴文娟洪秀华张泓蒋燕群陆权倪语星
关键词:大环内酯耐药性多药
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计数及两者比值对尿源性脓毒症预后的预测价值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探讨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计数(PLT)及两者比值(MPV/PLT)对尿源性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急诊科收治的86例尿源性脓毒症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患者28 d存活状况分为生存组(n=64)和死亡组(n=22)。同时选我院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临床指标:收缩压(SBP)、氧合指数(PaO2/FiO2)、C-反应蛋白(CRP)、血白细胞计数(WBC)、血乳酸(Lac)、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快速序贯器官衰竭评分(qSOFA评分)、SOFA评分、D-二聚体、降钙素原(PCT)、脑钠肽(BNP)等,并分别记录患者入院时(0 h)和入院24 h PLT、MPV及MPV/PLT。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各项指标对尿源性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风险的临床预测价值,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患者死亡危险因素。结果对照组PLT>生存组PLT-0 h>死亡组PLT-0 h;对照组MPV、MPV/PLT <生存组MPV-0 h、MPV/PLT-0 h <死亡组MPV-0 h、MPV/PLT-0 h;死亡组SBP、PaO2/FiO2低于生存组,死亡组Lac、D-二聚体、PCT、BNP、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qSOFA评分、MPV-24 h、MPV/PLT-24 h高于生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MPV-24 h预测尿源性脓毒症患者死亡风险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88,当最佳截断值为12.1 fl时,敏感度为72.7%,特异度为98.4%。APACHEⅡ评分预测患者死亡风险的AUC为0.914,当最佳截断值为18分时,敏感度为81.8%,特异度为82.8%。MPV-24 h和APACHEⅡ评分是尿源性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0.05)。结论PLT、MPV及MPV/PLT均可评估尿源性脓毒症患者预后,且MPV-24 h对尿源性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风险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可作为有效而简便的评估指标。
黄鑫张泓翁云龙卫红
儿童肺炎链球菌血清型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被引量:18
2011年
目的了解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临床分离的肺炎链球菌血清型分布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状况,为控制耐药菌株的播散和疫苗免疫预防的可行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07年10月—2008年5月该院就诊患儿咽喉部分泌物中分离的肺炎链球菌株。采用荚膜肿胀试验进行血清型分析,E试验法检测菌株对8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临床共分离到338株肺炎链球菌,主要血清型依次为19F 138株(41.0%)、19A 67株(19.8%)、14型30株(8.9%)、23F 14株(4.1%)、6B 13株(3.8%)、6A 12株(3.6%)和15B 10株(3.0%)。在青霉素不敏感菌株(PNSP)和红霉素耐药株(ERSP)中多价疫苗(PCV7)的覆盖率分别为41.9%(26/62)和59.6%(198/332),PCV13的覆盖率分别为72.6%(45/62)和84.9%(282/332)。青霉素不敏感肺炎链球菌(PNSP)的血清型主要集中在19F、19A和未能分型株。除未能分型株之外,血清型的分布在2岁以下婴幼儿和2~5岁儿童之间没有显著差异。338株肺炎链球菌中,青霉素敏感株(PSSP)占81.7%(267/338),青霉素中介株(PISP)占10.9%(37/338),青霉素耐药株(PRSP)占7.4%(25/338)。19F和19A型的PNSP(PISP+PRSP)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曲松的耐药率显著高于PSSP(P<0.01)。未能分型株的PNSP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曲松以及头孢呋辛的耐药率显著高于PSSP(P<0.01)。结论该院临床分离的肺炎链球菌最常见血清型为19F、19A、14、23F、6B和6A,PCV13能覆盖多数PNSP和ERSP,应用该疫苗应能有效地预防儿童肺炎链球菌的感染和控制耐药菌株传播。
张泓李万华孔菁王春陆敏陆权
关键词:肺炎链球菌血清分型抗菌药物耐药性儿童
上海市区2408例健康儿童末梢血血常规参数的参考区间调查分析被引量:27
2012年
目的调查分析本实验室健康儿童末梢血血常规参数的参考区间。方法对体检合格的2 408名2~6岁儿童进行年龄分组(2-、3-、4-、5-),并做末梢血血常规分析,检测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等参数,不同年龄组之间各项参数做统计学分析,得出各项参数的参考区间。结果不同年龄组之间均数比较,白细胞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组均数与总体区间均数间相差<25%,不建议分组,其他各项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各项参数合并后白细胞为4.8~11.6(7.7)×109/L,红细胞为3.75~5.18(4.47)×1012/L、血红蛋白为110~145(126)g/L、红细胞压积为31.2~41.5(36.3)%、红细胞平均体积为76~88(81)f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为25~31(28)pg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为329~368(349)g/L、血小板为175~460(310)×109/L。血红蛋白、红细胞、红细胞压积等参考区间与长沙儿童末梢血作比较基本一致,但低于昆明儿童末梢血,血小板参考区间的上限和下限均高于长沙、昆明。结论不同地区、不同实验室应建立各自检测系统的参考区间。
高原杨剑敏王欢马展张泓
关键词:血常规末梢血儿童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变筛选指标的特点分析
夏敏张泓刘家应高原李红胡萌
儿童耐氨苄西林流感嗜血杆菌耐药机制及同源性研究被引量:8
2020年
目的探讨儿童耐氨苄西林流感嗜血杆菌(Hi)的耐药机制及同源性。方法收集Hi临床分离株117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菌株耐药情况;采用硝酸噻吩试纸法测定氨苄西林耐药菌株β-内酰胺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产β-内酰胺酶氨苄西林耐药(BLPAR)菌TEM-1和ROB-1基因;采用PCR扩增耐药菌株ftsI基因,并对ftsI基因进行测序,通过与Hi RdKW20标准菌株的ftsI基因进行Blast比对确定其氨基酸置换形式,明确ftsI基因突变介导的不产β-内酰胺酶氨苄西林耐药(BLNAR)菌耐药机制;采用多重PCR测定Hi同源性,明确其分子流行病特点。结果117株Hi中氨苄西林耐药率为56.4%(66/117),β-内酰胺酶检出率为46.2%(54/117),产酶基因均为TEM-1基因。BLNAR菌检出率为10.3%(12/117),ftsI基因一代测序BLPAR菌、BLNAR菌突变率分别为68.5%(37/54)、75.0%(9/12),ftsI基因型Ⅲ型分别为73.0%(27/37)、77.8%(7/9),BLPAR菌与BLNAR菌发生Asn526Lys置换合并Ser385Thr置换分别占51.4%(19/37)、77.8%(7/9);BLPAR菌多重PCR分型分为a、b、c、d和e型,BLNAR菌多重PCR分型分为a、e型,2种菌均具有克隆传播趋势,a型分别占63.0%(34/54)、75%(9/12)。结论耐氨苄西林Hi的耐药机制以产TEM-1型β-内酰胺酶为主,不产酶菌株的耐药机制主要是由KTG基序附近发生Asn526Lys置换合并SSN基序附近发生Ser385Thr置换介导ftsI基因突变所致。BLPAR菌与BLNAR菌ftsI基因型均以Ⅲ型为主,且均具有克隆传播趋势。
王姜琳孙杰杨慧健王冰洁潘芬张泓
关键词:流感嗜血杆菌氨苄西林耐药机制同源性
0~6岁儿童乳糖酶缺乏的现状与健康关系的研究被引量:21
2008年
【目的】探讨上海地区0-6岁儿童乳糖酶缺乏的现状以及与其生长发育的关系。【方法】采用JY-po-color Gal尿半乳糖测定试剂盒进行检测。【结果】0-6岁儿童乳糖吸收不良的发生率为47.4%,乳糖不耐受发生率为16.5%,其发生率均随儿童年龄的增加而上升,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乳糖酶的缺乏与儿童的体格发育及营养性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结论】要重视儿童乳糖酶缺乏的高发现状,必须早期诊断、有效干预,同时建议伴有钙、铁等营养素缺乏的患儿应适量给予相应的补充,以促进儿童正常的生长发育。
龚群张凤玲何琳张金凤张泓葛青玮
关键词:乳糖酶缺乏生长发育营养性疾病干预儿童
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床边指数、序贯性脏器衰竭评价与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预测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被引量:20
2016年
目的分析入院时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床边指数(bedside index for severity in acute pancreatitis,BISAP)、序贯性脏器衰竭评价(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与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预测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病情严重程度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70例AP患者,包括轻度AP(mild AP,MAP)患者38例、中度AP(moderately severe AP,MSAP)患者14例、重度AP(severe AP,SAP)患者18例,均进行SOFA评分、BISAP评分、APACHEⅡ评分评估,通过分析ROC曲线下的面积(the area under 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AUC),比较三种评分对AP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临床价值。结果 SAP组、MSAP组和MAP组的BISAP、SOFA和APACHEⅡ评分分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APACHEⅡ评分在评估AP病情严重程度及SAP患者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上具有优势,其AUC值分别为0.901、0.912;SOFA评分截断值≥8.5分时预测局部并发症的发生占优势,AUC值为0.841;BISAP评分截断值≥3分时预测死亡结局的敏感度较高,AUC值为0.931。结论三种评分系统预测AP患者预后各有优势:在预测AP病情严重程度及SAP患者发生MODS时APACHEⅡ评分效果更好,在预测SAP患者发生局部并发症时SOFA评分具有优势,在预测SAP患者发生死亡结局时BISAP评分简单有效,明显优于APACHEⅡ与SOFA评分。
郑云张泓王楠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
儿童肺炎克雷伯菌感染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被引量:10
2018年
目的了解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临床分离肺炎克雷伯菌的分布特征和耐药情况,为临床提供预防和控制感染的依据。方法收集2011—2015年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临床分离的1566株肺炎克雷伯菌,M-H培养基进行细菌培养,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共检出肺炎克雷伯菌1566株,5年内肺炎克雷伯菌的标本主要来源于痰(60.22%~73.63%)、尿(7.53%~12.81%)、血(3.66%~5.45%);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检出阳性率(69.18%~76.02%)(P>0.05)及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CRE)菌株的检出阳性率(5.82%~31.50%)(P<0.01);ESBLs菌株和CRE菌株的临床分布以新生儿病区最高,其次为综合内科、重症监护病区;产ESBLs菌株对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显著高于非产ESBLs菌株(P<0.05);耐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肺炎克雷伯菌对大部分的抗菌药物呈较高的耐药率,且耐药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仅对氨基糖肽类、磺胺类耐药率较低,5年的耐药率统计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儿科患者正面临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情况日趋严重的困境,菌株越来越具有多重耐药的特点,尤以新生儿病区、重症监护病区突出;临床上治疗肺炎克雷伯菌感染选用抗生素的压力也随之日趋严峻,应合理有效地控制感染,并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胡海赟王春姚剑杰许姜姜张泓李晓红
关键词: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抗菌药物碳青霉烯类
共38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