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3篇出血热
  • 10篇流行性
  • 10篇流行性出血热
  • 4篇鼠型
  • 3篇消毒
  • 3篇流行性出血热...
  • 3篇流行性出血热...
  • 3篇姬鼠
  • 3篇黑线姬鼠
  • 3篇病毒
  • 3篇臭氧
  • 3篇出血热病毒
  • 2篇野鼠
  • 2篇野鼠型
  • 2篇疫源
  • 2篇疫源地
  • 2篇肾综合征
  • 2篇肾综合征出血...
  • 2篇宿主
  • 2篇气溶胶

机构

  • 18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江苏省计划生...

作者

  • 18篇张炳根
  • 13篇张云
  • 11篇吴光华
  • 11篇赵学忠
  • 6篇陶开华
  • 4篇窦蕊
  • 3篇沈建中
  • 3篇史江
  • 2篇邓小昭
  • 2篇姜志宽
  • 1篇刘晓兰
  • 1篇郭恒彬
  • 1篇李越希
  • 1篇李法卿
  • 1篇郁兴明
  • 1篇陈竞芳
  • 1篇沈建忠
  • 1篇王薏
  • 1篇唐家琪
  • 1篇龚水娟

传媒

  • 3篇中国公共卫生
  • 3篇中国媒介生物...
  • 2篇中国畜禽传染...
  • 2篇中国公共卫生...
  • 2篇中华卫生杀虫...
  • 1篇传染病信息
  • 1篇中华预防医学...
  • 1篇江苏医药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病毒学杂志
  • 1篇消毒与灭菌

年份

  • 1篇2003
  • 1篇2002
  • 1篇1999
  • 2篇1996
  • 1篇1995
  • 2篇1994
  • 2篇1992
  • 2篇1991
  • 4篇1989
  • 2篇1987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盾纤恙螨在传播人类疾病中的作用被引量:10
1996年
为查明小盾纤恙螨在传播人类疾病中的作用,于1988~1990年和1986~1993年分别对陕西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和江苏省秋季型恙虫病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盾纤恙螨是鼠体恙螨的优势种,其季节消长与这两种病在居民中的发病季节一致;它能自然感染HFRS病毒和恙虫病立克次体,并能经叮刺传播和经卵传递HFRS病毒和恙虫病立克次体。证明小盾纤恙螨可作为HFRS和秋季型恙虫病的传播煤介。
吴光华张云张云赵学忠郭恒彬于明明赵学忠张家驹张炳根门儒和于明明钱俊英
关键词:恙螨肾综合征出血热恙虫病小盾纤恙螨
部队营区和居民区有害生物防治方法的探讨被引量:2
2002年
有害生物分布很广,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不同的场所,有不同的"四害"种类,不同的种类有不同的习性,不同的习性应采用不同的防治方法方能奏效;部队营区和居民区是人群长时间、高度集中的场所.
龚水娟刘晓兰刘海鑫郁兴明张炳根姜志宽
关键词:部队营区居民区有害生物
野鼠型流行性出血热疫源地主要传染源及其控制效果的研究被引量:1
1994年
1980~1991年在安徽、江苏和陕西省野鼠型EHF疫区,对野鼠型EHF的主要传染源进行了现场调查和实验研究,认为黑线姬鼠是野鼠型EHF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这是因为:①黑线姬鼠是野鼠型EHF疫区的优势鼠种(占当地鼠总数的67.73~98.04%),野外鼠密度高(21.16~38.12%)或较高(8.18~14.52%);②黑线姬鼠的季节消长与当地人群EHF的发病率相一致;③黑线姬鼠携带EHFV抗原的阳性率高;从EHFV抗原阳性的鼠肺中能分离到EHFV:④EHFV抗原阳性黑线姬鼠的血、尿和粪具有传染性:⑤现场调查证明,EHFV在黑线姬鼠间可通过革螨、恙螨叮刺传播。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拟定了以灭鼠为主的预防措施;并提出野鼠型EHF疫源地控制的五项检测指标,即:①鼠密度控制在1.0%以下;②鼠EHFV抗原阳性率在3.0%或5.0%以下;③鼠EHFV抗体阳性率在5.0%或10.0%以下;④本地常住健康人群EHFV抗体阳性率应为零;⑤EHF发病是个别的或没有病人。几年来的调查结果进一步证明。对野鼠型EHF疫区所采取的五项控制方法和指标有效可行,即灭鼠是预防EHF的关键,大面积药物反复灭鼠是控制野鼠型EHF疫源地?
张云赵学忠吴光华沈建忠张炳根鲍明荣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宿主传染源疫源地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在猪体液中的分布及排毒途径的研究
1995年
用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进行人工感染猪实验。以RPHA和RPHIA检测体液EHFV抗原与抗体,IFA检测组织中EHFV抗原。结果分别在人工感染后第3天和第7天开始从血清、尿、粪、唾液等样品均检出EHFV抗原与抗体,而且从肺、脾、肾、脑、淋巴结检出EHFV抗原,对照组均为阴性。选用EHFV抗原阳性样品再次感染乳鼠脑,可检出特异性荧光物质。结果表明,猪感染EHFV后,在体液中分布广泛,既能在体内复制增殖,又能通过多种途径排出感染性病毒抗原,污染外环境,具备作为EHFV传染源的条件,而且是EHFV的敏感动物。然而从猪脑组织中检出EHFV抗原,说明EHFV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参与损害,由此提示EHF病人早期出现神经症状,似乎病毒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杨占清刘运喜于晓敏肖杰传孟祥瑞彭佐林刘景山张允湘何东平张云陶开华张炳根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病毒
野鼠型流行性出血热疫源地有效控制指标和方法的探讨被引量:6
1987年
本文提出的控制EHF疫源地的五项指标中,鼠密度和鼠EHF抗原阳性率代表对EHF的传播力,在疫源地起主导作用;鼠EHF抗体阳性率和鼠EHF抗原阳性率反映鼠间流行强度;而发病率反映鼠间EHF已构成的鼠——人传播;人群EHF抗体检测可作为疫区预防效果的辅助监测方法。
张云沈建中鲍明荣张炳根邓小昭赵学忠吴光华樊开明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
猪对传播流行性出血热作用的研究
1996年
应用IFA和免疫酶染色法(IEA)分别对家猪屠宰工人和饲养员及其猪肺组织和血清检测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抗原与抗体(抗-EHF),结果屠宰工人和饲养员EHF隐性感染率随着工龄和接触时间的增加而上升,呈正相关关系(r=0.95;0.98)。特别是EHF病毒抗原阳性猪的饲养员抗-EHF率高达20%(2/10),而EHF病毒抗原阴性猪饲养员未见感染(0/50);不同疫区猪带毒率和抗-EHF阳性率均为EHF高发病区>中发病区>低发病区;非疫区未见感染。就此认为,在EHF疫区不应低估猪传播EHF的作用,及其流行病学意义,应引起足够重视。
杨占清孟祥瑞于晓敏刘运喜彭佐林张云张炳根陶开华刘景山张允湘何东平
关键词:猪病流行病学流行性出血热
家鼠型流行性出血热鼠间传播因素的调查研究被引量:7
1991年
1989年5月,在江苏省家鼠型EHF疫区进行鼠间传播因素调查中,发现鼠密度高的地区,鼠的EHF抗原、抗体阳性率均显著高于鼠密度低的地区;鼠体皮肤破损组鼠的EHF抗原、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无破损组;鼠肺EHF抗原阳性者,鼠粪EHF抗原阳性率均明显高于胃残留食物EHE抗原阳性率。结合鼠各脏器EHF抗原检测结果分析表明:在家鼠型EHF鼠间传播因素中,以鼠间密切接触和鼠体皮肤破损为主要因素。
张云窦蕊赵学忠张炳根吴光华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家鼠型
从狗肺中分离到流行性出血热病毒被引量:2
1989年
1984—1985年,从安徽省EHF疫区收集78只狗肺,用IFAT检测,5只EHF抗原阳性,阳性率为6.4%,并从EHF抗原阳性的狗肺中分离到两株EHFV,从而首次证明狗可自然感染EHFV。狗有捕食鼠类的习性,与人接触密切,其传播EHF的作用需要进一步研究。
张云沈建中张炳根邓小昭赵学忠吴光华
关键词:出血热病毒间接免疫荧光
姬鼠型流行性出血热鼠间传播因素的调查研究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1992年
1989年12月,在江苏省姬鼠型疫区进行EHF鼠间传播因素调查,并用免疫转印技术对同一鼠窝中鼠螨分离的EHF病毒进行抗原多肽分子量测定,结果一致。以每窝鼠数、鼠皮肤破损数、鼠窝残留食物EHF抗原阳性数和革螨数为自变量,以鼠窝鼠EHF抗原、抗体阳性率和EHF总感染率为因变量,分别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4个自变量和3个因变量的回归关系有非常显著性意义;进一步进行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表明,在姬鼠型疫区鼠间传播因素中,以皮肤破损为主要因素;鼠间密切接触和革螨叮咬为次要因素:而与食入EHF抗原污染的食物关系不密切。
张云赵学忠窦蕊张炳根陈竞芳吴光华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
臭氧对HBsAg的灭活效果的研究
1991年
在未找到更为理想、实用的乙型肝炎病毒消毒效果指标的情况下,多用HBsAg做为消毒剂灭活乙肝病毒的有效指标。本文就臭氧在空气和水中对HBsAg阳性血液污染的常用医疗器械及物品进行抗原灭活效果观察,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实验材料臭氧发生器为华东石油地质局制造的SMB-I型,臭氧发生量为2000mg/Hr。
陶开华张炳根史江
关键词:臭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化学消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