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玉彬

作品数:142 被引量:484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药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化学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7篇期刊文章
  • 39篇专利
  • 15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2篇医药卫生
  • 25篇生物学
  • 9篇化学工程
  • 9篇理学
  • 5篇机械工程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3篇盐酸
  • 33篇小檗
  • 33篇小檗碱
  • 31篇亚甲基
  • 31篇甲基
  • 26篇药物
  • 13篇四氢
  • 13篇四氢小檗碱
  • 13篇活性
  • 12篇酒精
  • 12篇基因
  • 11篇酒精性
  • 11篇基因工程
  • 10篇细胞
  • 9篇药物化学
  • 9篇晶型
  • 8篇脂肪
  • 8篇枸杞
  • 8篇小鼠
  • 7篇蛋白

机构

  • 140篇中国药科大学
  • 7篇中国医学科学...
  • 7篇银川中科元昊...
  • 5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桂林医学院
  • 2篇江苏省人民医...
  • 2篇南京师范大学
  • 2篇中国食品发酵...
  • 2篇新疆师范大学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河北北方学院
  • 1篇东南大学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上海医药工业...
  • 1篇西藏职业技术...
  • 1篇中国科学院上...
  • 1篇美迪西普亚医...

作者

  • 142篇张玉彬
  • 29篇吴梧桐
  • 16篇李睿岩
  • 16篇王旻
  • 14篇陈欢
  • 13篇张淼
  • 8篇强晓妍
  • 7篇许露露
  • 7篇王永辰
  • 7篇钱杰
  • 6篇赵拯
  • 5篇张娟
  • 5篇贾晓健
  • 5篇蒋忠科
  • 5篇陈盈盈
  • 5篇孙承航
  • 5篇汪志军
  • 5篇张鹏成
  • 5篇周翠松
  • 4篇马东慎

传媒

  • 29篇药物生物技术
  • 10篇药学进展
  • 9篇中国药科大学...
  • 5篇中国抗生素杂...
  • 4篇药学研究
  • 3篇中国新药杂志
  • 3篇中国医药生物...
  • 2篇中国药学杂志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生命的化学
  • 2篇天然产物研究...
  • 2篇酿酒科技
  • 2篇药学教育
  • 2篇江苏省生物化...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生命科学
  • 1篇光电子.激光
  • 1篇中国生物制品...
  • 1篇生物技术通报
  • 1篇中成药

年份

  • 6篇2023
  • 5篇2022
  • 6篇2021
  • 10篇2020
  • 6篇2019
  • 5篇2018
  • 9篇2017
  • 10篇2016
  • 4篇2015
  • 10篇2014
  • 9篇2013
  • 10篇2012
  • 6篇2011
  • 4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5
  • 2篇2004
  • 4篇2003
  • 4篇2002
1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生物序列集成式分析平台的研制及其应用
2002年
应用生物信息学基础理论 ,以信息技术为手段 ,开发了方便高效的生物序列分析平台。该系统可进行核酸及蛋白质序列统计、性质分析、PCR引物设计、联配及同源性分析等。使用该系统设计PCR引物 ,克隆了灰葡萄孢霉菌 3-羟 - 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序列片段 ,并进行同源性分析 ,表明该系统操作简便、分析结果可靠。
郑珩王非吴梧桐杨欣张玉彬
关键词:生物信息学同源性分析引物设计
固定化酶技术及其在医药上的应用新进展被引量:6
2013年
综述了固定化酶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最新进展,包括各种固定化酶技术及新的载体和处理技术,以及固定化酶技术在药学、医学方向的应用。
杨杰张玉彬吴梧桐
关键词:固定化酶技术
一种枸杞叶有效成分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枸杞叶有效成分胶囊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含有淀粉,乳糖,微粉硅胶等辅料分别作为填充剂,稀释剂,助流剂。采用正交试验多指标(颗粒成型率、休止角、堆密度、引湿率、溶出度)综合评分法对润湿剂乙醇的浓度、主药和...
张玉彬邱贞高佳佳樊毅聂伟芬哈成勇
文献传递
临床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性及耐药基因的分析被引量:8
2016年
文章研究了上海华山医院临床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及耐药基因的分布情况。通过MIC法对临床标本分离的27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药敏性进行检测,并通过PCR扩增分析其中14株菌携带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基因。结果表明27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对4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螺旋霉素I、阿奇霉素和克拉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74.1%,48.1%,74.1%和74.1%;对林可酰胺类抗生素林可霉素的耐药率为77.8%;对酮内酯类抗生素泰立霉素的耐药率为77.8%。分析了其中14株临床菌的23rRNA序列保守碱基位点的突变和所携带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基因情况。结果表明这14株临床菌的23rRNA序列保守碱基位点均没有发生突变。根据耐药基因PCR检测结果,发现这14种临床菌株中,有6株ermA阳性菌和和3株ermC阳性菌,但是并没有发现ermB的阳性菌株;ermA和ermC的检出率分别是42.86%和21.43%;耐药基因ermA存在于MRSA菌株中,其阳性率85.71%;而耐药基因ermC则出现在MSSA菌株中,其阳性率42.86%。另外,耐药基因msr A在14株临床分离菌株的检出率是92.86%,但没有发现它和大环内酯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存在相关性。27株临床分离菌株对除螺旋霉素I外的其它5种大环内酯-林可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率均大于70%。耐药基因ermA和ermC是金黄色葡萄球耐药的主要原因。
姚健邵雷刘鹏宇陈代杰张玉彬
关键词:金黄色葡萄球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性甲基化酶
LC-MS/MS法测定大鼠血浆中利巴韦林及其毒代动力学参数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建立LC-MS/MS法,测定大鼠血浆中利巴韦林及其毒代动力学参数。方法:LC条件:Waters Atlan-tis T3色谱柱(4.6 mm×150 mm,3μm),柱温为40℃,流动相为0.1%甲酸水溶液-0.1%甲酸乙腈溶液(95∶5),流速为1 000μL.min-1,进样量为2μL;MS条件: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电离模式,多反应离子监测的MS扫描方式。以10、40、160 mg.kg-1.d-1剂量每日1次、连续28 d给大鼠灌胃使用利巴韦林药液,测定其血药浓度和毒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利巴韦林血药浓度线性范围为5~5 000μg.L-1,最低定量限为5μg.L-1;日内和日间精密度良好,RSD均小于15%,准确度均在±15%以内。所测利巴韦林毒代动力学参数基本上与给药剂量成正相关,未见有明显药物蓄积现象,与毒性表现基本一致。结论:该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便,适用于生物样本中利巴韦林的测定及毒代动力学研究。
强晓妍朱监宝徐敏蔡燕张玉彬陈春麟
关键词:利巴韦林血药浓度
盐酸去亚甲基四氢小檗碱在制备预防或治疗疼痛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涉及生物医药领域,具体涉及盐酸去亚甲基四氢小檗碱在制备预防或治疗疼痛药物中的应用。本发明首次发现盐酸去亚甲基四氢小檗碱具有镇痛作用,其作用机制通过可以抑制TRPV1蛋白表达和抑制小鼠脊髓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发挥镇痛作...
张玉彬刘东晴姚旭涛张元强
文献传递
降钙素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6
1996年
目的:介绍降钙素的生产方法和临床应用,并重点探讨降钙素结构与活性的关系,为新型降钙素的设计和制备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鲑鱼和人的降钙素为研究对象,分析近年来各种新型降钙素研究的数据资料,讨论影响降钙素活性的各种因素。结果:在新型降钙素设计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既要考虑到降钙素8→22位之间两性α-螺旋形成的能力,又要考虑到它的柔顺性以及降钙素C-末端的亲水性。结论:应用基因工程法,可以较容易地制备出所设计的新型降钙素,以满足生物活性和临床试用的研究。
张玉彬吴梧桐吴文俊
关键词:降钙素骨质疏松症药物疗法
重组人组织因子的表达纯化及复性研究
2016年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表达重组人组织因子(Human tissue factor,h TF),并进行纯化及复性研究。构建插入目的基因的p ET28a(+)-h TF重组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中,获得重组菌,用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sopropylthio-β-D-galactoside,IPTG)诱导其表达,菌体经超声裂解、离心收集包涵体,用8 mol/L尿素溶解包涵体、Ni-NTA纯化,采用透析复性和柱上复性两种方式获得复性的重组人HTF。柱上复性和透析复性均获得具有生物活性的重组人h TF,但柱上复性的复性率为72%,明显高于透析复性的复性率16%。成功构建高表达人重组h TF的工程菌,通过柱上复性获得高纯度具有生物活性的重组人h TF蛋白,为h TF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徐艺菲李佳萌齐永陈红霞潘英李素芹李素梅陈晨王新国张玉彬李越希
关键词:纯化复性
慢性伤口的益生菌疗法被引量:1
2020年
慢性伤口迁延难愈,给患者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人体微生物组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慢性伤口处微生物组的改变可能是其经久不愈的重要原因。益生菌能给宿主带来健康益处。将益生菌开发成活体生物药是益生菌最近的研发趋势,这类益生菌称为二代益生菌。某些二代益生菌可能通过调节宿主与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促进慢性伤口的愈合中发挥作用。该文综述了有关慢性伤口、生物膜、二代益生菌和益生菌疗法等文献。最近的研究表明,慢性伤口上由于皮肤微生物组的失衡,某些特定病原体形成的生物膜导致的微生物感染是慢性伤口经久不愈的重要原因。在创面上施用细菌可改变创面上的微生物环境,改变慢性伤口上的生物膜结构,调节其菌群平衡。目前,已有一些临床证据表明,可以在创面上引入天然的益生菌菌株或工程益生菌菌株或其副产品,用于促进慢性伤口的愈合。益生菌疗法可通过直接的抗菌作用和增强创面的上皮屏障功能等机制起到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目前的研究表明,基于益生菌的治疗策略在慢性伤口的临床治疗中具有相当大的潜力。
潘杉张玉彬
关键词:慢性伤口生物膜
微生物高通量测序技术在IBD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2019年
近些年,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研究者普遍认为与肠道菌群紊乱密切相关。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发现了IBD患者肠道微生物总数、α多样性和物种丰度均发生显著变化。文章主要针对IBD患者中肠道微生物的变化,阐述肠道微生物和IBD患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展望肠道微生物在IBD治疗中的应用。
高慧李睿岩张玉彬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发病率高通量测序肠道微生物
共1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