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蓓

作品数:5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病毒
  • 2篇新型冠状病毒
  • 2篇原虫
  • 2篇疟原虫
  • 2篇冠状
  • 2篇冠状病毒
  • 1篇性疾病
  • 1篇血象
  • 1篇严重急性
  • 1篇严重急性呼吸
  • 1篇严重急性呼吸...
  • 1篇严重急性呼吸...
  • 1篇原虫感染
  • 1篇散点图
  • 1篇生物膜
  • 1篇输入性
  • 1篇念珠菌
  • 1篇尿蛋白
  • 1篇疟疾
  • 1篇疟原虫感染

机构

  • 5篇上海市公共卫...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5篇张蓓
  • 3篇胡香南
  • 3篇胡绿荫
  • 3篇戚伟强
  • 2篇邱建萍
  • 2篇宰淑蓓
  • 1篇朱召芹
  • 1篇沈震
  • 1篇张军
  • 1篇李昕
  • 1篇凌云
  • 1篇郑江花
  • 1篇李敏
  • 1篇卢美娟

传媒

  • 2篇检验医学
  • 1篇中华检验医学...
  • 1篇现代检验医学...
  • 1篇检验医学与临...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0
  • 2篇2016
  • 1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尿蛋白与病程的相关性
2020年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尿蛋白与病程的关系。方法收集268例COVID-19患者(轻/普通型246例、重/危重型22例)入院3 d内以及其中155例出院随访患者的新鲜尿液样本,采用干化学法行尿常规检测。以最终排除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感染的疑似患者125例为对照组。结果COVID-19轻/普通型组、重/危重型组入院时的尿蛋白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重/危重型组入院时的尿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轻/普通型组(P<0.0001),出院随访时2个组之间尿蛋白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年龄分组,20~39岁组在入院时有23.53%(20/85)的患者尿蛋白呈阳性,出院随访时尿蛋白检测均为阴性;40~59岁组在入院时有38.20%(34/89)的患者尿蛋白呈阳性,出院随访时仍有5.26%的患者尿蛋白呈阳性。重/危重型组肌酐和尿素氮均高于轻/普通型组(P<0.0001)。结论尿蛋白对COVID-19患者病程进展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张腾飞戚伟强凌云宰淑蓓王棪樊剑张蓓朱召芹
关键词:尿蛋白
新型冠状病毒合并疟原虫感染1例
2023年
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感染导致的地方性传染病,主要流行地区为热带和亚热带,周期性的寒战、发热、大汗等症状是疟疾典型的临床表现,可伴肝、脾肿大和贫血等[1]。感染人类的疟原虫有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4种。恶性疟患者发热不规则,病死率较高,间日疟和卵形疟常有复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蔓延,感染人数众多。由于新型冠状病毒不断变异,导致传染性强,临床表现多样,给疫情防控和疾病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自身有基础疾病或免疫力低下人群相比普通人群更易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也更容易发展为重症,如果合并其他感染或病症,则可能延长病程及治疗。新型冠状病毒合并疟原虫感染病例少见,且尚不清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对于疟原虫是否具有易感性[2],又因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与疟疾临床症状易混淆,所以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确诊后不能忽略疟疾这一重要输入性传染病的防治。为提高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合并疟疾的认识,现将本院2021年收治的1例新型冠状病毒合疟原虫感染患者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及病情变化进行分析,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文静郭明权张蓓张腾飞戚伟强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疟原虫疟疾
2例输入性卵形疟散点图异常对疟原虫的筛查作用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该文报道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2014年9月份收治的两例境外输入性卵形疟患者的实验室诊断,并简单探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散点图异常信息对疟疾筛查的意义。方法2例患者抗凝外周血标本采用 SYSMEX XT-4000i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细胞分析,同时制备厚薄血片显微镜镜检查找疟原虫虫体。结果2例患者的外周血中找到卵形疟疟原虫虫体,血细胞分析的散点图出现异常,中性粒细胞与嗜酸性粒细胞散点图之间的间距缩小或消失。结论血细胞分析仪特征性的散点图异常在筛查卵形疟原虫上有一定的提示价值,与显微镜镜检相结合更可促进疟原虫形态学的诊断。
张蓓邱建萍戚伟强胡香南胡绿荫
关键词:输入性散点图
H7N9禽流感患者外周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探讨H7N9禽流感患者外周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为临床诊断、治疗及病情监测提供依据。方法选取18例H7N9禽流感患者(H7N9组),以2009年的20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H1N1组)及20名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作为对照。根据患者康复情况将H7N9组再分为轻症组12例、重症组6例。分析各组血常规,同时测定H7N9组外周血CRP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7N9组患病初期白细胞(WBC)总数无明显变化,淋巴细胞(Lym)计数明显降低(P<0.05),同时伴有血小板(PLT)和嗜酸性粒细胞(Eos)下降(P<0.05);重症组中性粒细胞(Neu)计数明显增高(P<0.05),轻症组和重症组之间各项指标均无差异(P>0.05)。与H1N1组比较,H7N9组入院时的血象特点相似,但Lym计数下降更为明显(P<0.05)。与治疗前比较,轻症组治疗后PLT、Lym及Eos计数明显上升(P<0.05)。H7N9组入院时CRP明显升高,重症较轻症组升高更为明显(P<0.05)。轻症组治疗后CRP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CRP水平对区分H7N9禽流感患者轻、重症及判断预后有一定的提示作用。H7N9禽流感患者外周血常规的变化与甲型H1N1流感存在相似之处,特点并不明显,应充分结合多方面信息以明确诊断和判断预后,以防出现严重的疫情后果。
李昕沈震张蓓卢美娟胡香南胡绿荫张军
关键词:外周血象C反应蛋白
感染性疾病患者白假丝酵母菌分子特征分析和生物膜表型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感染性疾病患者白假丝酵母菌分子分型和系统进化,并进行菌株生物膜表型分析。方法选择2006至2011年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92例感染性疾病患者(病毒性肝炎、结核、HIV感染者)血液、穿刺液和黏膜等部位分离鉴定的104株白假丝酵母菌菌株,采用国际通用的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进行克隆株的鉴定分型和进化研究。选用甲基四氮盐代谢实验(XTF)筛选强生物膜形成能力菌株。实验结果选用Kruskal—Wallistest非参数检验统计分析。结果104株白假丝酵母菌菌株共检测出63个二倍体基因型(DST),其中41(65.1%)个DST型在MIST数据库中未曾报道,同时发现8个新等位基因型。在这104株菌中,94.2%的菌株聚集在全球MLST数据库18个已知的进化枝中的14个分枝上,进化枝1中包含最多数量的菌株,占26.9%。41个新的DST型菌株中86%的菌株聚集在18个已知的进化枝中的11个进化枝上。生物膜形成能力试验共筛选出16株高生物膜形成能力菌株,菌株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在不同的生理解剖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8.23,P=0.0326),导管分离的菌株生物膜形成能力明显高于血液分离的菌株(Z=-72.20,P〈0.001)。白假丝酵母菌的分子分型与菌株的生物膜形成能力有相关性(H=10.01,P=0.0185)。结论遗传和表型分析结果显示感染性疾病患者白假丝酵母菌呈分散性分布,无明显的克隆传播流行的特点。菌株的分离部位、基因型与高生物膜表型相关。
胡绿荫邱建萍张蓓胡香南宰淑蓓郑江花李敏
关键词:念珠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