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亚军
- 作品数:7 被引量:25H指数:3
- 供职机构: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 氧转移系数K_(La)的计算机数据采集与计算被引量:2
- 2014年
- 常规的曝气设备充氧性能实验中K La测定需要作图及大量的计算,花费大量的人工,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求出K La。本文将通过计算机数据采集的方法,自动记录溶解氧数据,再由计算机非线性回归的方法进行拟合计算。与传统的方法相比,计算机自动数据采集的方法除了可以避免手工数据记录误差、测定快速之外;还能够对实验数据进行快速分析判断,对可能的导致实验误差或错误的问题进行诊断。
- 于林堂徐亚军吴军张键周春洪
- 关键词:计算机数据采集实验教学
- 不同压力作用下太湖蓝藻气囊体积分数及上浮特性研究被引量:7
- 2014年
- 为了探明不同压力作用后蓝藻气囊体积变化规律及其上浮特性,分别采用压力毛细管法和图像分析法测定了不同压力作用后铜绿微囊藻气囊破裂情况及残余气囊体积分数,以及压力作用后气囊恢复生长情况.结果表明,采用图像分析法测得太湖蓝藻经0、0.3、0.4、0.5、0.6、0.7 MPa加压后,藻细胞内的气囊体积分数分别为29.52%、5.73%、4.43%、2.71%、2.46%、2.19%,传统的压力毛细管法测得的气囊体积分数为10.93%、1.14%、0.90%、0.27%、0.14%、0.04%.作用压力大于0.4 MPa时,蓝藻因气囊破裂而下沉,沉淀蓝藻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后气囊逐步恢复,部分藻类再上浮,在1000 lx光照度、25℃条件下培养8、24、48 h后,藻细胞再生气囊占加压前气囊总体积的比例为31.02%、45.68%、81.05%.图像分析法较准确地测定了蓝藻气囊体积,而传统的压力毛细管法测定蓝藻气囊体积偏小.
- 王巍丛海兵徐亚军陈雯婧徐思涛吴军蒋新跃
- 关键词:蓝藻光照气囊上浮
- 压力强化混凝沉淀除藻工艺研究被引量:11
- 2013年
- 为了强化蓝藻混凝沉淀去除效果,采用外加压力破坏藻细胞内气囊,使藻类失去浮力,再经混凝沉淀去除.通过静态实验测定了太湖蓝藻水在0~0.7MPa预压力作用后混凝沉淀效果,并与预氧化混凝沉淀工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预压力0.4~0.7MPa作用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沉淀出水浊度为1.04~0.69NTU;叶绿素a浓度为2.9~0.8μg·L-1,去除率为95.8%~98.8%;CODMn为3.8~2.9mg·L-1,去除率为66.2%~74.1%;UV254值为0.0686~0.0646,去除率为23.7%~28.1%.预加压工艺比预氧化工艺节省混凝剂50%.动态实验表明,预压力混凝沉淀过滤出水浊度小于0.25NTU;叶绿素a浓度小于1μg·L-1,平均去除率为99.5%;CODMn小于3.6mg·L-1,平均去除率为70%;UV254值小于0.057,平均去除率为33.7%.过滤出水水质优于饮用水水质标准.
- 丛海兵陈雯婧徐亚军王巍张颖
- 关键词:蓝藻浊度叶绿素
- 压力作用后蓝藻混凝沉淀性能研究被引量:1
- 2015年
- 为了强化蓝藻混凝沉淀去除效果,采用压力作用后混凝沉淀除藻工艺进行试验,研究加压后蓝藻的沉淀性能。结果表明,未经加压的蓝藻水混凝沉淀后藻类絮体部分上浮;而在试验压力下,随着加压压力增大,蓝藻混凝沉淀后沉降性能变好。经0.4MPa压力作用后混凝沉淀,绝大部分藻类絮体下沉,少量藻类上浮;经0.5-0.7 MPa作用后混凝沉淀,絮体均下沉。经0.7 MPa加压后沉淀速度u≤0.5cm/min、0.5cm/min3.5cm/min的藻类占藻类总量的比例分别为10.15%、4.03%、5.31%、6.59%、73.92%,蓝藻去除率为93.89%-96.90%。加压混凝沉淀后蓝藻絮体在沉淀池中稳定,不再上浮。压力作用不会造成藻细胞破裂而导致微囊藻毒素泄漏。
- 徐亚军丛海兵朱宸王巍朱学源
- 关键词:蓝藻稳定性微囊藻毒素
- 预压力混凝沉淀去除扬州水源水中蓝藻的试验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为了安全、高效地去除水源水中蓝藻,对原水短暂施加外压,使蓝藻细胞内气囊破裂而失去浮力,从而提高混凝沉淀去除效率.试验对比研究了预压力和预氧化混凝沉淀对扬州水源水中藻类和浊度的去除效率,并比较了预压力和预氧化后水中溶解性TOC(DOC)、藻毒素和消毒副产物前驱物的变化情况.预压力混凝沉淀出水浊度1.09~1.23 NTU;叶绿素a浓度3.1~4.3 μg/L,平均去除率91%;经0.5~2 mg/L高锰酸钾预氧化混凝沉淀出水浊度4.82~7.38 NTU;叶绿素a浓度5.68~14.57μg/L,平均去除率72.7%.预压力后水中DOC、藻毒素和消毒副产物前驱物基本未增加,而预氧化后对应指标均明显增加.
- 丛海兵陈雯婧张颖徐亚军王巍蒋新跃徐思涛刘玉娇朱学源
- 关键词:蓝藻预氧化混凝沉淀
- 预处理方式对水源水中蓝藻气囊及活性的影响被引量:2
- 2015年
- 考察了不同预处理方式对水源水中蓝藻气囊及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0.6MPa的压力预处理后,藻细胞气囊完全破裂,藻类下沉;经0.5~4.0mg/L的NaCIO或KMnO4预氧化后部分气囊破裂,气囊破裂比例随预氧化剂投量的增加而增大;经NaClO预氧化后气囊破裂程度高于KMnO4预氧化时,但藻类仍然上浮。经NaClO和KMnO4预氧化后,藻类光合作用生产力显著降低;而经加压预处理后藻类光合作用生产力仅略有下降。由此可知,加压预处理对蓝藻气囊破裂彻底,有利于提高其混凝沉淀效果,而且对藻细胞活性基本无影响;预氧化对蓝藻气囊破裂不显著,却可明显降低藻细胞活性,而且NaCIO对蓝藻活性的抑制作用高于KMnO4。
- 王巍丛海兵徐亚军陈雯婧吴军
- 关键词:水源水蓝藻预氧化气囊活性
- 预压力混凝沉淀除藻工艺中DOC变化规律研究被引量:5
- 2014年
- 为了探讨预压力混凝沉淀除藻工艺是否会使藻细胞破裂,导致水中溶解性有机物(DOC)增加,进而优化压力作用方式,得到安全、高效的预压力除藻工艺,实验研究了预压力、预氧化技术处理含藻水时DOC的变化,以及水中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并研究了混凝沉淀后藻类、浊度、DOC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0.5-0.8 MPa压力作用后,水中DOC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且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减小.而高锰酸钾与次氯酸钠预氧化均会导致DOC增加,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没有明显变化.预压力混凝沉淀后藻类去除率96.23%;DOC去除率29.11%,高于预氧化混凝沉淀工艺10%-30%.
- 陈雯婧丛海兵徐亚军王巍蒋新跃刘玉娇
- 关键词:预氧化混凝沉淀溶解性有机碳相对分子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