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希军

作品数:29 被引量:36H指数:3
供职机构:安庆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1篇历史地理
  • 6篇政治法律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政治
  • 4篇学术
  • 4篇教育
  • 3篇外交
  • 3篇文化
  • 3篇国民党
  • 2篇政党
  • 2篇政治思想
  • 2篇主政
  • 2篇外交政策
  • 2篇理想主义
  • 2篇民国
  • 2篇民国时期
  • 2篇民主
  • 2篇民主政治
  • 2篇教学
  • 1篇大学课程
  • 1篇党政
  • 1篇地方政权
  • 1篇对日外交

机构

  • 24篇安庆师范学院
  • 5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

  • 29篇徐希军
  • 1篇马陵合
  • 1篇刘向东
  • 1篇疏子平

传媒

  • 15篇安庆师范学院...
  • 4篇安徽史学
  • 3篇安徽大学学报...
  • 2篇淮北煤炭师范...
  • 1篇江汉论坛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鲁迅研究月刊
  • 1篇史学史研究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4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4篇2006
  • 3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 1篇1999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批评与自我批评:陈独秀工作作风述论被引量:1
2011年
在五届总书记任内,陈独秀初步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他多次批评中央和主要领导者在组织发展、民众运动、国共合作等工作中的错误。陈独秀对自己的性格缺陷也进行了自我批评,深刻地检讨了自己在大革命中所犯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和所承担的领导责任。
徐希军
关键词:自责工作作风
省界 业界 政治——20世纪20年代胡适与安徽省教育厅长的选定被引量:1
2009年
20世纪20年代,胡适、旅京皖事改进会对安徽省教育厅长人选的关注,一方面体现了旅外皖籍学人的家乡情怀,另一方面更多地应该看作是近代中国社会在科举被废除后,知识分子参与政治和民意聚集与表达的一种方式。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初国家权力、知识精英与社团之间的互动关系:国家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不得不予知识精英以应有的礼遇,知识精英则以自己的专业学识贡献于社会,民间社团凭借人脉和舆论向政府施加影响。
徐希军
关键词:教育政治参与乡情
1910年代安徽教师教育背景的历史考察被引量:2
2010年
1910年代,安徽省教师教育背景可简略分为国外留学、新式教育和传统功名三类。不同教育背景的差异,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群体的就职流向和生活空间。留学生、优级师范毕业生掌控了教育资源。新式教育培养的各式人才开始疏离乡村社会。传统功名者,有的凭藉原有社会资源而在新体制下仍可谋得职位;有的不断追求自身蜕变,或入新式学堂,或负笈留学以更新知识获得社会承认。广布乡间的私塾,虽历经整顿、取缔,仍顽强生存。安徽教师教育背景反映了处于新旧学制更易时期多变的社会风习与心态。
徐希军
关键词:民初教师教育背景社会风习
教育资源如何分配:1947年教育界关于胡适“教育计划”的论争被引量:3
2012年
1947年,胡适"教育计划"的发表引发了中国大学的发展方向是重点扶植还是普遍救济,以及留学生的派遣是停废还是继续的论争。其实质是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显示出战后中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困境。
徐希军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育资源论争
角色冲突:胡适思想多歧性的一个社会学解释被引量:2
2005年
角色冲突是胡适思想多歧性形成的主要因素。胡适思想的多歧性主要不是时间上的前后不同,而是空间上的彼此差异。在其思想的多歧性中又有一致性,进一步说,就是他对同一角色的领悟和实践是一致的:作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角色,他始终对国内现实和传统文化抱批评的立场;作为中国人的角色,又对国内现实和传统文化多有回护和同情。胡适思想的多歧性正是他对不同社会角色的领悟与实践的外在表现,其一致性或恒定性则是他自觉地恰当响应角色期待的自然结果。
徐希军
关键词:角色冲突角色期待
胡适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的确定被引量:1
2005年
胡适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先秦名学史》是根据其学术志向、知识背景、资料条件和导师启发而确定的。借助西方哲学作为他实现学术使命的工具 ,知识结构限定了胡适的选题范围 ,文献资料相对满足了选题的需要 ,杜威的逻辑论给了胡适最直接的启示。在当时的学术背景下 ,这一选题无疑是明智而有远见的。
徐希军
关键词:学位论文知识结构学术使命西方哲学
学术、人事与私德:陈独秀被免除北大文科学长论析
2007年
1919年春陈独秀被免除文科学长,不久离开北京大学,这是他人生的一大转捩。陈独秀作为文科学长疏于治学,同人喷有烦言;民初北大人事素来复杂,文科为浙籍太炎门生所把持。相对而言,陈独秀人事孤弱,又与他们怨隙颇深,难以在北大立足;因其私德不检、生活放浪,授人以柄,直接导致他被免除学长一职。陈独秀被免除学长,以及不久离开北大,预示着北大由启蒙而学术的学风转向,还隐含着他对政治理想的追求而做出的最终选择。
徐希军
关键词:学术人际关系私德
胡适何以认同理想主义
2004年
留美时期胡适认同理想主义,主要是因为:太平天国起义和甲午战争给胡适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重的创伤,从而痛恨战争,祈盼和平;美国的和平主义运动和理想主义思潮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与理想主义有暗合之处,为他认同理想主义找到了心理支持。理想主义提供了胡适追求国际主义、反对强权政治的理论武器。
徐希军
关键词:理想主义国际正义
1928-1937:国民党在大学推行党义教育述评被引量:1
2005年
1928-1937年,国民党凭借国家权力在大学全面推行党义教育,并在制度上保证其实施。党义教育具有浓烈的政治宣传色彩,既是国民党“以党治国”的体现,也是对中国封建教育传统的延续,造成了对自民国初年以来形成的教育自主与独立的政治侵蚀和挤压,遭到了一批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抨击,并未取得国民党所期待的政治社会化效果。
徐希军
关键词:大学课程教学效果
胡适对日本侵华政策的认知
2006年
胡适对日本的最初认识始于上海求学之时,留美期间开始警觉日本的大陆扩张政策,并从地缘政治的视角认为日本将是中国最危险的敌人。九一八事变后,胡适谴责日本是世界上最不讲国际准则的野蛮国家,揭露日本分裂中国、干涉中国内政的图谋,以及“中日亲善”的虚伪性与欺骗性。
疏子平徐希军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