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敖启林

作品数:94 被引量:381H指数:9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5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93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9篇细胞
  • 33篇肿瘤
  • 21篇低氧
  • 16篇低氧诱导
  • 15篇病理
  • 13篇血管
  • 13篇平滑肌
  • 12篇动脉
  • 11篇临床病理
  • 11篇免疫
  • 11篇肺动脉
  • 10篇内皮
  • 9篇低氧诱导因子
  • 9篇免疫组织
  • 9篇基因
  • 8篇组织化学
  • 8篇免疫组织化学
  • 7篇卵巢
  • 6篇文献复习
  • 6篇腺肿瘤

机构

  • 86篇华中科技大学
  • 15篇武汉市中心医...
  • 13篇湖北省黄冈市...
  • 7篇绍兴市人民医...
  • 4篇济宁医学院
  • 4篇华中科技大学...
  • 3篇广东医学院
  • 3篇江汉大学
  • 3篇武汉大学
  • 3篇孝感市中心医...
  • 3篇黄冈市中心血...
  • 3篇黄冈市妇幼保...
  • 2篇山东大学
  • 2篇南华大学
  • 1篇长江大学
  • 1篇石河子大学医...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郑州大学第一...

作者

  • 94篇敖启林
  • 22篇朱朋成
  • 20篇黄磊
  • 14篇曹钟
  • 9篇何惠华
  • 8篇王迪浔
  • 7篇魏建国
  • 7篇王国平
  • 6篇卢运萍
  • 6篇葛晓娜
  • 6篇熊密
  • 5篇马丁
  • 5篇张庆华
  • 4篇卢玮
  • 4篇袁静萍
  • 4篇杨子萱
  • 3篇邢辉
  • 3篇揭伟
  • 3篇杨志勇
  • 3篇袁晓露

传媒

  • 18篇临床与实验病...
  • 16篇华中科技大学...
  • 11篇中国组织化学...
  • 8篇中华病理学杂...
  • 7篇中国病理生理...
  • 3篇中华结核和呼...
  • 2篇北京大学学报...
  • 2篇中国肿瘤临床
  • 2篇济宁医学院学...
  • 2篇中华医学会病...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心肺血管病杂...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妇产科杂...
  • 1篇中华器官移植...
  • 1篇生理学报
  • 1篇中华内分泌代...

年份

  • 1篇2025
  • 3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1
  • 4篇2020
  • 2篇2019
  • 4篇2018
  • 9篇2017
  • 4篇2016
  • 4篇2015
  • 6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 5篇2011
  • 7篇2010
  • 4篇2009
  • 5篇2008
  • 3篇2007
  • 8篇2006
  • 5篇2005
9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TGF-β_1在低氧诱导肺动脉内皮细胞向平滑肌样细胞转分化中的作用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研究低氧条件下肺动脉内皮细胞(PAEC)向平滑肌样细胞的转分化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此转分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经免疫磁珠法(用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做免疫分选标记)纯化后的原代肺动脉内皮细胞分别在常氧(含21%O2、5%CO2、74%N2)和低氧(含1%O2、5%CO2、94%N2)条件下培养1、4、7 d,用核酸干扰法(RNAi)阻断TGF-β1的表达,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各组细胞TGF-β1mRNA和蛋白的表达,并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平滑肌细胞标志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ctin)的表达,结合形态学观察从而判定有无平滑肌样细胞的转分化。结果低氧可增加肺动脉内皮细胞TGF-β1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5),RNAi沉默TGF-β1基因表达后可明显降低其mRNA和蛋白含量(P<0.05),随着低氧培养时间的延长,肺动脉内皮细胞转分化为平滑肌样细胞的比率逐渐增加(P<0.05);阻断TGFβ-1表达后,平滑肌样细胞的转化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肺动脉内皮中存在具有转分化为平滑肌样细胞潜能的细胞;低氧可明显促进转分化,TGF-β1在此转分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卢玮黄磊何惠华朱朋成葛晓娜杜惠扬敖启林孙红蕾
关键词:低氧内皮细胞平滑肌样细胞转分化转化生长因子Β1
原发性性腺外卵黄囊瘤40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性腺外卵黄囊瘤(extragonadal yolk sac tumor,eYST)的临床病理特征、组织来源、形态学特点、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原发性eYST的临床病理资料、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特征,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40例eYST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6个月~42岁,平均12岁,≥12岁者17例,占42.5%。肿瘤分别位于纵隔16例(40.0%)、骶尾12例(30.0%)、腹膜后5例(12.5%)、松果体4例(10.0%)、阴道3例(7.5%)。40例患者中32例为纯YST(80.0%),8例(20.0%)含有1~2种其他类型的生殖细胞肿瘤(germ cell tumor,GCT)成分。结论原发性eYST少见,纵隔和骶尾是eYST最常见的解剖部位;发生在纵隔的肿瘤患者大部分限于成年男性,患者平均年龄明显大于骶尾、腹膜后、松果体和阴道肿瘤的患者(P〈0.05),发生在其他部位的eYST多限于青春期前的儿童;一些成人eYST的病例包含其他类型的GCT成分,儿童eYST总是为纯YST;eYST表现出多形性的组织学特征,结合免疫表型对明确诊断、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曹钟钟佳良朱贤海杨志勇敖启林
关键词:卵黄囊瘤临床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
胆囊良性病变与胆囊癌关系的新认识被引量:9
2017年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胆囊良性病变的检出率逐渐增高。部分胆囊良性病变可通过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演变为胆囊癌。目前临床医师对胆囊良性病变的认识存在诸多误区,制订临床决策时难以权衡。因此,应正确认识胆囊良性病变与胆囊癌的关系,既不能夸大胆囊癌变的风险,也不能心存侥幸而错失手术良机。胆囊良性病变的诊断与治疗关键是充分利用影像学检查资料,严格把握术前和术中两关.尽早识别具有恶变倾向的胆囊良性病变并施行规范化治疗。
王剑明田礼敖启林张伟李震付强杨涛
关键词:胆囊良性病变胆囊肿瘤
原发性子宫颈恶性黑色素瘤1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1例原发性子宫颈恶性黑色素瘤(primary malignant melanoma of the cervix,PMM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应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武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例PMMC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表型进行分析,并进行相关的国内外文献复习。结果大体标本呈乳头状,色暗红,局灶灰黑,大小4 cm×4 cm;镜下见不规则巢团样排列的肿瘤细胞弥漫浸润子宫颈壁,肿瘤细胞主呈上皮样,胞质较丰富,核多形较明显,少数细胞可见清晰核仁,未见明显色素颗粒;免疫组织化学表型:S-100、SOX-10、melan-A、MiTF弥漫强阳性,p16、vimentin阳性,CD34、D2-40示脉管,Ki-67增殖指数约50%,HMB-45、PCK、p40阴性。结论PMMC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临床上罕见的肿瘤,术前诊断主要依赖临床表现、病理活检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手术治疗为主,术后结合辅助治疗,预后差。
王洁爽李瑞陈宏伟刘钰晨计金双敖启林黄磊
关键词:恶性黑色素瘤宫颈
IMP3在人类肿瘤细胞中的表达及研究现状被引量:3
2012年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mRNA结合蛋白3(IMP3)是胰岛素样生长因子RNA结合蛋白家族中的一种,它在胚胎形成时调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的转录,主要在胚胎时期和肿瘤组织中表达,现将IMP3在人类肿瘤细胞中的表达以及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张冉敖启林
关键词:肿瘤标志物
FAS在子宫内膜样腺癌及其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研究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 FAS)在子宫内膜样腺癌及其癌前病变中的表达以及与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37例子宫内膜样腺癌、21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23例子宫内膜复杂性增生、17例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及11例增生期子宫内膜中FAS的表达情况,结合临床病理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FAS在子宫内膜样腺癌、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复杂性增生、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及增生期子宫内膜中均有表达,其阳性表达率依次为81.1%、57.1%、56.5%、52.9%、45.5%。子宫内膜样腺癌中FAS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增生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子宫内膜复杂性增生及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P<0.05)。FAS的阳性表达率在浸润深度≥1/2肌层的子宫内膜样腺癌明显高于浸润深度<1/2肌层者(P<0.05)。FAS的表达与年龄及组织学分级无显著差异性(P>0.05)。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FAS的表达与ER有关(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FAS的表达可能与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FAS可以作为提示子宫内膜样腺癌预后的一个新的参考指标。部分ER阳性的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发生、发展可能与FAS的过度表达有关。
曹钟黄鹏钟佳良杨志勇敖启林
关键词:子宫内膜样腺癌脂肪酸合成酶免疫组织化学
具有乳头样核特征的非浸润性甲状腺滤泡性肿瘤细胞核特征判读一致性研究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拟评价病理医生对于"具有乳头样核特征的非浸润性甲状腺滤泡性肿瘤(non-invasive follicular thyroid neoplasm with papillary-like nuclear features,NIFTP)"判读的一致性。方法选取我国不同地区9位病理医生对30例NIFTP的数字切片进行判读。评分内容包括三点:细胞核大小和形状,核膜不规则度,核染色质特点。以上各项指标,有,评分为1;无,评分为0;将结果相加,得出的总分0~3。总评分2~3,判读为NIFTP。结果我国病理医生判读总体具有微弱的一致性(Kappa值为0.0814),其中对核膜不规则度的判定一致性最佳(Kappa值为0.1936),对细胞核大小和形状的判定一致性最差(Kappa值为0.1022)。7名高年资病理医生判读总体一致性优于9位医生,但总体结果仍为微弱(Kappa值为0.1341)。对核膜不规则度(Kappa值为0.2674)和核染色质特征(Kappa值为0.2573)判读的一致性弱,但仍高于对细胞核大小和形状的判读一致性(Kappa值为0.0730)。本研究判读一致性总体略低于亚洲研究,高年资病理医生对于核膜不规则度的判读一致性优于亚洲研究。结论对于NIFTP细胞核特点观察者间的差异可能是由教育程度、工作经验、个人对判读标准的理解、地理差异甚至一些不确定的原因造成。我国病理医生在判读NIFTP细胞核特征方面一致性低,应进一步推广并细化NIFTP细胞核判定标准。对于形态学提示NIFTP的病例,应推荐采用免疫组化或者分子生物学方法排除高危基因突变。
苏鹏张晓芳刘红刚纪小龙王铁生张仁亚敖启林许跃刘志艳
关键词:数字切片
胃癌中ER表达及病理临床意义被引量:4
2001年
目的 研究雌激素受体 (ER)在胃癌中的表达 ,探讨其与组织学分类、Borrmann分型及转移的关系。方法 运用链酶菌亲生物素 -过氧化酶连结法检测 2 0例正常粘膜、2 0例不典型增生与 91例胃癌中ER表达。结果 ER表达阳性率 ,正常胃粘膜与不典型增生全部阴性 ,胃癌为 38% (35 /91) (P <0 .0 5 )。其中 ,高分化腺癌 10 % (3/30 )分别低于低分化腺癌 43% (13/30 )、未分化癌 5 3% (8/15 )、粘液癌 6 3% (5 /8)及印戒细胞癌 75 % (6 /8) ,皆具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 ;Borrmann分类 ,Ⅲ +Ⅳ型 5 6 % (2 4/4 3)明显高于Ⅰ型 2 2 % (4 /18)和Ⅱ型 2 3% (7/30 ) (P <0 .0 5 ) ;淋巴结转移5 5 % (2 8/5 1)与未转移 2 3% (9/4 0 )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而与性别、年龄无关。结论 ER表达阳性是胃癌生物学标志之一 ,且与其分化程度、Borrmann分类、浸润转移有关 ,提示ER阳性胃癌预后差 ,但可采取内分泌治疗。
苏琦敖启林梁晓秋周建国李一琴
关键词:雌激素受体胃癌病理
大鼠颈总动脉移植模型的建立
2008年
随着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实施,器官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得到了有效控制,慢性排斥反应及由此导致的移植物慢性功能丧失已成为限制移植器官及受者长期存活的主要因素。探寻移植物慢性排斥反应的机制已成为当代免疫学家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目前,研究慢性排斥反应常用的动物实验是大鼠胸主动脉腹腔移植模型,但其存在创伤大、易截瘫、腹腔感染和粘连等缺点,死亡率高。我们在成功建立大鼠胸主动脉腹腔移植模型的基础上,
高思海敖启林王现国尹辉赵金平潘铁成
关键词:颈总动脉慢性排斥反应个体化治疗方案新型免疫抑制剂急性排斥反应
成人胃孤立性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3例临床病理学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成人胃孤立性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分子病理、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分析3例胃孤立性LCH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及分子病理等,并总结相关文献。结果例1男,23岁,胃镜发现胃窦体交界前壁有一息肉样隆起;例2男,22岁,胃镜发现胃体小弯侧有一隆起糜烂灶;例3男,46岁,胃镜发现胃体上段有一充血糜烂灶、中段有一息肉。3例镜下均见异常增生的朗格汉斯细胞,细胞中等大小,胞质略嗜酸性,核卵圆形,可见核沟,背景里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CD1α、Langerin、S‐100蛋白均为阳性。例2、3检测出BRAF V600E基因突变。3例均行胸腹部CT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排除其他系统LCH。结论胃孤立性LCH非常罕见,预后良好,经验不足的医师对本病的诊断要点往往了解不充分,应注意与低分化腺癌鉴别,避免误诊为恶性肿瘤。
陈希袁静萍赵丽娜何惠华敖启林鞠仙莉陈芳芳
关键词: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朗格汉斯细胞低分化腺癌异常增生息肉样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