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
- 作品数:13 被引量:41H指数:4
- 供职机构:福建省妇幼保健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阴道斜隔综合征21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 2005年
- 林丹玫吴维瑜薛慧丰李云
- 关键词:阴道斜隔综合征B超检查子宫肌腺病宫腔镜电切手术
- 个体化营养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及生化指标影响的研究被引量:9
- 2020年
- 目的探讨妊娠早中期个体化营养干预对妊娠糖尿病(GDM)的预防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比较干预组(孕20周前接受个体化孕期营养干预,362例)和对照组(未接受干预的孕妇,456例)的GDM发生率。结果干预组GDM发生率(12.2%,44/362)低于对照组(21.3%,97/45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排除高龄、家族史、超重等因素后,对照组GDM发生率仍高于干预组,发病风险是干预组的1.86倍;干预组血红蛋白均值(119.2g/L)高于对照组(116.4g/L);贫血发生率(17.1%,62/362)低于对照组(26.1%,119/456);干预组妊娠中期血脂水平低于对照组,妊娠晚期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等指标高于对照组。结论孕期个体营养干预可有效减少妊娠糖尿病,并对血脂、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等指标有改善作用。
- 李艳华林娟危秀青林淑钦张蓉华黄慧卿李云
- 关键词:妊娠期糖尿病营养干预营养健康
- 470例孕妇糖化血红蛋白临床分析
- 2016年
-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在妊娠期糖尿病(GDM)血糖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470例孕妇分为GDM组(100例)和正常孕妇对照组(470例),采用离子交换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HPLC)检测HbA1C,绘制ROC曲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GDM组HbA1C(5.35±0.4)%高于对照组(5.03±0.3)%。ROC曲线分析表明,曲线下面积为0.78,以HbA1C5.2%作为诊断GDM的最佳切值(cut-off值)。结论HbA1C5.2%是诊断GDM的最佳cut-off值。HbA1C<5.2%可初步排除GDM,或表明GDM患者血糖控制良好。血糖联合HbA1C检测,可更好地对GDM进行筛查和血糖监控。
- 李云陈小梅
- 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疗效分析被引量:11
- 2012年
- 目的探讨电刺激与生物反馈联合治疗产后早期盆底肌松弛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福建省妇幼保健院产后42d就诊的产妇,将盆底肌力差(3级以下)者随机抽取100例,给予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综合治疗1疗程。观察治疗有效和无效组产妇的肌力、年龄、孕产次、分娩方式、新生儿体重及产妇体重等指数等。结果治疗有效者73例,治疗有效率73.0%。无效组27例其经产妇构成、年龄、体质指数、新生儿体重均比有效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能改善产妇产后盆底肌力。经产妇、年龄较大、肥胖及新生儿较大者疗效欠佳,建议做2~3疗程治疗以改善状况。
- 李云陈小梅陈水仙邹清安张蓉华
- 关键词:盆底功能障碍生物反馈治疗电刺激疾病控制
- 妊娠期糖尿病危险因素探讨
- 2014年
-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危险因素,进行早期临床干预,降低母婴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选择207名GDM孕妇及213名正常孕妇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收集孕前体重指数(BMI)、年龄、胎次、产次、糖尿病家族史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进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的因素有孕前BMI、年龄、胎次、产次。结论孕前BMI、年龄、胎次、产次均为GDM的危险因素。
- 陈小梅李艳华李云黄慧卿林娟
- 关键词:LOGISTIC回归模型
- 具有妊娠期糖尿病高危因素的孕妇孕晚期进行第二次糖耐量检查的重要性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探讨在具有妊娠期糖尿病(GDM)高危因素的孕妇中,孕晚期进行第二次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检查的重要性。方法选取2020年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产检并分娩的具有GDM高危因素孕妇,根据OGTT检查时机和结果,分为GDMⅠ组(第一次检查197例)、GDMⅡ组(第二次检查242例)和正常组(288例),对各组年龄、孕前体质指数(BMI)、孕期增重、糖化血红蛋白值(HbA1C)、分娩方式、新生儿体重、新生儿出生Apgar评分等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该院GDM检出率为22.1%(4078/18489),其中参加第二次OGTT检查的孕妇占5.9%(242/4078),GDM检查阳性率32.2%(242/751)。3组孕产妇有关指标比较显示:GDMⅡ组与GDMⅠ组的年龄较大(F=10.96,P<0.01);GDMⅡ组的孕前BMI较小(F=150.83,P<0.01);GDMⅡ组的最后一次产检体质量(F=12.91,P<0.01)、孕期增重较高(F=465.29,P<0.01);GDMⅡ组新生儿体质量较大(F=5.12,P<0.01)。结论应强调第二次糖耐量检查对于预防GMD漏诊的重要性;应及时筛查出GDM孕妇,积极进行医学营养管理以改善临床结局。
- 李云黄欣欣林娟徐立波李艳华李芬芳张丽凡
- 关键词:妊娠期糖尿病妊娠并发症
- 59例帆状胎盘分娩方式探讨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探讨帆状胎盘对妊娠结局以及分娩方式的影响,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方法对住院的112例帆状胎盘(≥32周),剔除帆状胎盘合并血管前置5例及有其他产科手术指征48例后,其余59例按分娩方式分剖宫产组及阴道分娩组,对两组妊娠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的孕周、新生儿体重、经产妇人数等具可比性;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等围产儿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无血管前置的帆状胎盘病例,如具备阴道试产条件(且无其他产科手术指征)者,可在严密监护下短期阴道试产,剖宫产是否作为常规的治疗方案有待商榷。
- 李云陈素清吴秋梅王岐榕
- 关键词:帆状胎盘前置血管分娩方式阴道试产疾病防治
- 分娩后伤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0例分析
- 2006年
- 林丹玫宋良萍李云崔小妹薛慧丰
-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
-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孕期体重增长模式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被引量:6
- 2022年
-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孕期体重增长模式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及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3月1日至9月30日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产检及分娩的单胎GDM孕产妇共976例,按孕前BMI分为低体重组(11.5%,112例)、正常体重组(63.7%,622例)、超重/肥胖组(24.8%,242例);按孕期体重增长模式分为体重增长不足组(45.1%,440例)、体重增长适宜组(38.2%,373例)、体重增长过多组(16.7%,163例)。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探讨孕前不同BMI和孕期不同体重增长模式GDM患者的妊娠结局情况。结果不同孕前BMI患者,孕期增重情况为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超重/肥胖组(F=46.39,P<0.01)。不同孕期增重模式下,新生儿出生体重为体重增长过多组>增长适宜组>增长不足组(F=16.81,P<0.01),大于孕龄儿(LGA)发生率情况亦同(χ^(2)=31.14,P<0.01);手术助产、巨大儿发生率均为体重增长过多组>增长适宜组>增长不足组(χ^(2)=31.14,6.25,P均<0.05)。结论孕期体重增长过多导致新生儿出生体重增高,增加巨大儿及手术助产风险;对GDM孕妇实施体重管理可实现孕期体重控制性增长,且未增加低出生体重儿等不良妊娠结局发生。
- 李艳华林娟危秀青李芬芳林淑钦黄慧卿张蓉华李云
- 关键词:妊娠期糖尿病体重指数孕期体重增长新生儿体重
- 双胎妊娠之一胎儿宫内死亡70例分析
- 2012年
-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之一胎儿宫内死亡的原因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9年10年间我院收治的70例双胎之一胎儿宫内死亡的原因及妊娠结局。结果 12例<28周者3例放弃胎儿作引产术;其余9例平均观察时间113.2d,平均分娩孕周为37+2周,剖宫产5例。存活新生儿平均体质量2 658g,小于胎龄儿1个;Apgar评分8~10分。死胎为纸样儿9个。28例孕28~34周者在确诊一胎儿死亡后平均延长妊娠时间11.96d,平均分娩孕周为32+2周。其中,23例自然发动,阴道分娩;2例剖宫产;3例羊水过多发现胎儿畸形而行人工破膜引产。存活新生儿平均体质量1 741g,小于胎龄儿5个。新生儿重度窒息5例,轻度窒息4例,其余Apgar评分好。30例孕周>34周者在确诊一胎儿死亡后平均延长妊娠时间1.72d。终止妊娠平均孕周为36+2周,22例剖宫产。存活新生儿平均体质量2 376g,小于胎龄儿5个。新生儿重度窒息1例,轻度窒息1例,其余Apgar评分好。全部孕产妇均无出血倾向或发生凝血功能障碍。死胎主要原因为双胎输血综合征8例,胎儿畸形6例,脐带因素18例,胎盘因素30例,宫内感染12例,原因不明10例。结论双胎妊娠之一胎儿死亡后的处理与胎儿死亡的时间有关。中孕期胎儿未骨化,死亡后可成为纸样儿,危害较小,可在加强孕期检查的情况下继续妊娠。孕28~34周间双胎妊娠之一胎儿死亡后需密切监护存活胎儿安危,适时促胎肺成熟和胎儿生长,尽量延长孕周;孕34周以后单卵双胎发现一胎儿死亡可考虑终止妊娠。这对改善存活胎儿的预后及降低围生儿死亡率具有积极意义。
- 王岐榕陈水仙郑巧玲陈小梅李云卓秀云
- 关键词:双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