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华
- 作品数:3 被引量:7H指数:2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前牵引矫治骨性Ⅲ类错的临床应用被引量:2
- 2012年
- 骨性Ⅲ类错畸形是由于上下颌骨的大小、形态、位置等异常所引起的一类错畸形,在亚洲人群的发病率较高,其中日本约为7.4%~13%,中国约为5%~12%[1]。由于发病率较高,病因复杂,畸形情况比较严重,且青少年患者的生长发育往往会对治疗效果产生不利的影响,使得骨性Ⅲ类错畸形的矫治十分困难。1944年,Oppenhein首次采用前牵引器治疗因上颌发育不足或/和位置后缩的骨性Ⅲ类患者。
- 李建华杨璞
- 关键词:上颌前牵引快速扩弓
- 四川地区人离体上颌恒中切牙及其唇面发育沟的形态学观测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观察四川地区人上颌恒中切牙发育沟的表面结构特征,以指导固定修复体的仿真制作。方法采用一定纳入标准选择58颗四川地区人离体上颌恒中切牙,测量其解剖牙冠长度、宽度,近远中发育沟长度、宽度,以及近远中发育沟两边界之夹角。结果四川地区人上颌恒中切牙的解剖牙冠冠长和冠宽分别为(11.9±1.3)mm和(8.7±0.8)mm,发育沟长和沟宽分别为(5.7±0.9)mm和(2.1±0.5)mm,近远中发育沟长度和宽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冠长与发育沟长的比值为2.1,冠宽与发育沟宽的比值为4.2。近中发育沟两边界之夹角为23°±4.7°,远中发育沟两边界之夹角为23°±5.7°。结论四川地区人上颌恒中切牙解剖牙冠的长、宽平均值与中国人的平均值接近;冠长与发育沟长之比、冠宽与发育沟宽之比恒定,发育沟所成角度的大小较确定;其数值为固定修复体的仿真制作提供了参考。
- 廖文李建华姚洋张茹郑力维唐小华于海洋
- 关键词:形态学
- 不同垂直骨面型生长高峰前后期骨性Ⅰ类错上颌骨生长方向的研究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研究不同垂直骨面型生长高峰前后期骨型Ⅰ类错上颌骨生长方向的变化。方法根据颈椎发育分期选取处于颈椎成熟度分期1、2阶段(cervical vertebral maturation stage 1,2,CVMS1,CVMS2)的95例及处于CVMS5、CVMS6的99例初诊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高峰前期骨性Ⅰ类低角30例、均角32例、高角33例;高峰后期骨性Ⅰ类低角34例、均角29例、高角36例。通过测量治疗前头颅侧位片∠SN-C轴(θ)、∠PP-C轴(α),分析不同垂直骨面型骨型Ⅰ类上颌骨生长方向的变化。结果①高峰前期,骨性Ⅰ类高角者,上颌骨∠SN-C轴大于均角、低角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角-高角<0.05,P低角-高角<0.001);②高峰后期,骨性Ⅰ类高角者∠SN-C轴最大,其次是均角,最小的是低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低角-均角<0.05,P低角-高角<0.001,P均角-高角<0.001);③高峰前、后期,3种垂直骨面型,∠SN-C轴略有增大,但是高峰前、后期比较,相同垂直骨面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高峰前、后期,同一垂直骨面型上颌骨旋转矢量∠PP-C轴略减小;不同垂直骨面型之间上颌骨旋转矢量∠PP-C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骨性Ⅰ类上颌骨C轴角大小与垂直骨面型密切相关:低角者,上颌骨C轴角较小;高角者,上颌骨C轴角较大。生长发育对上颌骨C轴角大小影响较小。
- 封小霞张淋坤李炜鹏徐梦婷张一帆叶瑞李娟李建华赵美英赵志河
- 关键词:垂直骨面型C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