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慧林

作品数:87 被引量:428H指数:10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政治法律机械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5篇会议论文
  • 39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2篇医药卫生
  • 9篇政治法律
  • 2篇机械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30篇老年
  • 27篇骨密度
  • 25篇绝经
  • 22篇妇女
  • 21篇绝经后
  • 19篇骨折
  • 18篇骨质
  • 17篇骨质疏松
  • 12篇绝经后妇女
  • 10篇髋部
  • 10篇老年人
  • 9篇老年人群
  • 7篇代谢
  • 7篇年龄
  • 7篇肌力
  • 7篇甲状旁腺
  • 7篇骨质疏松症
  • 6篇跌倒
  • 6篇髋部骨折
  • 6篇肌功能

机构

  • 85篇复旦大学
  • 11篇上海市老年医...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美国礼来公司
  • 1篇三门峡市中心...

作者

  • 85篇李慧林
  • 63篇程群
  • 62篇杜艳萍
  • 58篇洪维
  • 53篇朱汉民
  • 38篇唐雯菁
  • 30篇朱晓颖
  • 28篇张雪梅
  • 22篇薛思红
  • 21篇陈敏敏
  • 18篇郑松柏
  • 8篇甘洁民
  • 7篇费杨
  • 4篇陈小平
  • 4篇孔玉屏
  • 3篇盛一芳
  • 2篇瞿美钧
  • 2篇乔文龙
  • 2篇杜燕萍
  • 2篇张韵

传媒

  • 10篇中华骨质疏松...
  • 9篇老年医学与保...
  • 5篇中国骨质疏松...
  • 4篇中华内分泌代...
  • 4篇第十届中国南...
  • 3篇中华妇产科杂...
  • 3篇第九届中国南...
  • 2篇中华老年医学...
  • 2篇复旦学报(医...
  • 2篇第9届北京国...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2篇第七届国际骨...
  • 1篇上海医学影像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实用老年医学
  • 1篇中华健康管理...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2篇2017
  • 10篇2016
  • 8篇2015
  • 15篇2014
  • 7篇2013
  • 5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5
  • 4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 2篇2001
  • 2篇2000
8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绝经前妇科手术对绝经后妇女骨量的影响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讨绝经前不同术式切除子宫、卵巢与绝经后妇女骨量的关系。方法对2002年4月至2006年3月绝经20年内的妇女绝经前行一侧卵巢切除术18例、单纯子宫切除术者63例,子宫加单侧卵巢切除术者44例,子宫加双侧卵巢切除术者87例,以及同期自然绝经101例妇女进行骨密度测定,并对各组的骨密度和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为骨密度值低于或等于正常年轻妇女平均骨密度峰值减去2.5个标准差。结果自然绝经组与一侧卵巢切除术组平均年龄分别59.8±6.8,56.5±5.5岁;平均绝经年龄分别为49.8±3.2、49.5±3.9,两组在腰椎、股骨颈、大转子、华氏三角区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两组骨质疏松症发生率分别为61.4%、5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子宫切除术组、子宫加单侧卵巢切除术组、子宫加双侧卵巢切除术组腰椎骨密度分别为0.91±0.17、0.88±0.18、0.80±0.14(g/cm2),股骨颈骨密度分别为0.75±0.11、0.77±0.14、0.70±0.12(g/cm2),大转子骨密度分别为0.60±0.10、0.62±0.12、0.56±0.10(g/cm2),华氏三角区骨密度分别为0.56±0.13、0.59±0.16、0.50±0.12(g/cm2)。子宫加双侧卵巢切除术组骨密度在腰椎、股骨颈、大转子、华氏三角区明显低于单纯子宫切除术组和子宫加单侧卵巢切除术组;后两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纯子宫切除术组、子宫加单侧卵巢切除、子宫加双侧卵巢切除术组骨质疏松症发生率分别为34.9%、38.6%、62.1%。子宫加双侧卵巢切除术组明显高于单纯子宫切除术组、子宫切除术加单侧卵巢切除术组(P<0.01),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绝经前行单侧卵巢切除后不影响绝经后妇女骨量、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2.绝经前子宫切除术者尽可能保留单侧或双侧卵巢,以避免远期骨量降低,骨质疏松症发生率增加。
李慧林朱汉民朱晓颖张雪梅王立宪
关键词:子宫切除术卵巢切除术
上海社区体检老年人群跌倒现况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被引量:20
2016年
目的:了解上海社区体检老年人群跌倒现况并探讨跌倒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上海市10个社区体检老年人(年龄≥65岁)共16355名为研究对象。所有受试者接受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生活方式、慢性疾病以及既往骨折和跌倒史。并对所有受试者进行跟骨超声骨密度、握力以及起立行走试验测试。结果(1)上海社区老年男性年跌倒发生率为15.9%,略低于女性的20.1%。在发生跌倒的人群中,男性与女性跌倒次数的分布比例相似,但是男性跌倒后发生骨折的比例为17.2%,女性则高达31.5%,且女性比男性更易发生多部位骨折。(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1型糖尿病、关节炎、奶制品的摄入及起立行走测试( TUG)完成时间延长是跌倒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胃肠道疾病和浴室防滑垫的使用是跌倒的保护因素。结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发生跌倒,且跌倒后更容易发生骨折特别是多部位骨折。老年女性、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1型糖尿病、关节炎患者是跌倒高危人群,需给予更多的关注。
杜艳萍洪维唐雯菁李慧林陈敏敏费杨程群
关键词:跌倒发生率
产后骨质疏松症
怀孕后骨质疏松症(postpregnacy osteoporosis)是中青年妇女在怀孕后合并的一种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自1955年Norden首次报告以来可能还未引起足够的注意,至今报告仅80余例’一。由于约40%的患者...
李慧林程群杜艳萍朱晓颖张雪梅朱汉民
关键词:病因病理
上海社区人群中不同骨折类型对肌力和肌功能影响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观察50岁以上社区人群中骨折类型的分布,并探讨不同骨折类型对肌力和肌功能影响是否具有差异;方法:自2013年10月至2014年3月,对上海5个社区50岁以上的居民共1471名(男性446名,女性1025名)进行问卷...
杜艳萍朱汉民李慧林洪维唐雯菁程群
关键词:肌力肌功能
上海男性高龄老人骨健康状况分析与维护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上海男性高龄老人骨健康状况分析与维护。方法对2004年5月至2008年4月来我院接受双能x线骨密度仪进行BMD测定的男性1227例,部分患者骨转换标志物检测;进行比较和统计分析。结果骨转换标志物中血清Ⅰ型前胶原N-端前肽(PINP)、N—mid骨钙素(N—midBGP)、骨碱性磷酸酶(B—ALP)正常水平状态;尿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CTX)、尿吡啶啉(PYD)正常状态且随年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其中PYD中60—69岁与80—89岁、60-69岁与≥90岁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腰椎骨密度80—89岁、≥90岁组高于60-69岁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髋部骨密度80—89岁、≥90岁低于60—69岁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高龄老人(≥80岁)骨折患病率比60—69岁组高2倍。结论男性高龄老人以髋部骨密度检查作为诊断骨质疏松症依据;髋部骨折风险明显增加;骨折风险最高人群是高龄老人;高龄老人应进行骨健康维护。
李慧林朱汉民张雪梅朱晓颖程群杜燕萍甘洁民
关键词:骨密度生物学标记
骨质疏松治疗药物安全性探讨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严重影响老年人健康的重要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骨质疏松易导致骨折。治疗骨质疏松包括基础治疗和药物治疗治疗药物有抑制骨吸收药物;促进成骨的药物;促进成骨又抑制骨吸收的药物。目前美国FDA批准的预防和或治疗...
李慧林朱汉民
文献传递
骨代谢状态和24小时尿钙排泄量的关系探讨
目的:分析骨代谢状态与24小时尿钙排泄量的关系. 方法:(1)入选08年4月-13年3月期间在我院骨质疏松科随访的确诊为骨质疏松症的绝经后女性患者428人.分别予血BGP,CTX,PTH,25(OH)D、24小...
杜艳萍朱汉民程群李慧林洪维甘洁民唐雯菁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
文献传递
上海社区老年人生活方式与跟骨定量超声骨密度的相关性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探讨生活方式对上海社区老年人跟骨定量超声骨密度(quantitative ultrasound-bone mineral density,QUS-BMD)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上海社区自愿参加跟骨定量超声检查的14 814例老年人进行生活方式的调查,并使用跟骨定量超声仪对受试者右侧跟骨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进行测量。结果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男性和女性的BMD水平均逐渐下降(P均<0.05);男性BMD水平高于女性(0.441 g/cm^2vs.0.377 g/cm^2,P均<0.05);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BMD水平逐渐升高(P均<0.05);每天锻炼≥30 min者BMD水平明显高于不锻炼者或每天锻炼<30 min者(0.415 g/cm^2vs.0.404 g/cm^2或0.409 g/cm^2,P均<0.05);每天饮用乳制品≥250 m L者BMD水平明显高于不饮用乳制品或每天饮用<250 m L者(0.418 g/cm^2vs.0.405 g/cm^2或0.405 g/cm^2,P均<0.05);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低于21.77 kg/m^2组BMD水平明显低于BMI高于21.77 kg/m2的其他3组(0.396 g/cm^2vs.0.412 g/cm^2和0.411 g/cm^2、0.418 g/cm^2,P均<0.05)。结论上海社区老年人跟骨定量超声骨密度与生活方式及膳食营养状况密切相关,教育程度、户外锻炼、饮用奶制品、BMI等因素为上海社区老年人QUS-BMD的保护性因素,而高龄、女性等因素是上海社区老年人QUS-BMD的不利因素,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膳食习惯对老年人骨健康至关重要。
陈敏敏杜艳萍洪维唐雯菁李慧林费杨郑松柏程群
关键词:老年人营养状况跟骨定量超声骨密度
上海市城乡高龄老人健康质量评估与维护研究
朱汉民张韵庞连智施永兴蔡静芳王永斌李慧林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卫生保健问题是当前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环境改善、社会进步推动了人口的老龄化,而人口老龄化又折返向社会发展提出严峻的挑战。我们采取分层、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原则,对上海闸北区及奉贤...
关键词:
关键词:高龄老人健康
初潮及绝经年龄等因素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的关系被引量:17
2005年
目的探讨初潮年龄和绝经年龄、生育次数及哺乳时间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的关系. 方法 1999年5月至2003年4月,对已绝经的1472 例妇女进行骨密度测定,并对不同月经初潮年龄、绝经年龄、生育次数及哺乳时间妇女的骨质疏松症发生率及骨密度进行分析比较.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为骨密度值低于或等于正常年轻妇女平均骨密度峰值减去2.5个标准差.结果 1472 例中,共发生骨质疏松症861例,发生率为58.5%.其中绝经年限为1~10年、初潮年龄≥17岁者336例,发生骨质疏松症119例(35.4%);初潮年龄≤13岁者276例,发生骨质疏松症75例(27.2%).1472例妇女中,初潮年龄11~13岁者,腰椎骨密度为(0.83±0.16)g/cm2;14~16岁者为(0.82±0.16)g/cm2;17~19岁者为(0.80±0.14) g/cm2;初潮年龄11~13岁者与17~19岁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72例妇女中,年龄为55~65岁、绝经年龄≤48岁者156例,发生骨质疏松症98例(62.8%);绝经年龄≥54岁者80例,发生骨质疏松症33例(41.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472例妇女中,生育次数≥4次者225例,腰椎、大转子及Ward三角区骨密度分别为(0.76±0.16)、(0.49±0.10)及(0.38±0.19)g/cm2;生育次数≤1次者475例,分别为(0.85±0.15)、(0.57±0.10)及(0. 52±0.11)g/cm2,两者各部位骨密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472例妇女中,哺乳时间≥36个月者249例,腰椎、Ward三角区骨密度分别为(0.76±0.16)及(0.40±0.10)g/m2;哺乳时间≤6个月者418例分别为(0.83±0.17)及(0.48±0.12)g/m2,两者各部位骨密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月经初潮时间晚及绝经时间早的妇女,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高;生育次数多,哺乳时间长的妇女的骨密度低于生育次数少、哺乳时间短的妇女.
李慧林朱汉民
关键词:骨质疏松年龄因素骨密度初潮绝经年龄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