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朝新

作品数:20 被引量:342H指数:12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海洋局青年海洋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东海内陆架
  • 3篇盛冰期
  • 3篇泥质区
  • 3篇陆架
  • 3篇末次盛冰期
  • 3篇内陆架
  • 3篇季风
  • 3篇冰期
  • 3篇沉积物
  • 2篇东亚季风
  • 2篇悬浮体
  • 2篇同位素
  • 2篇泥沙
  • 2篇泥沙运移
  • 2篇黏土
  • 2篇粒度特征
  • 2篇环境演变
  • 2篇海岸
  • 2篇浮体
  • 2篇北冰洋西部

机构

  • 20篇国家海洋局第...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海洋沉积与环...
  • 2篇青岛海洋地质...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云南省环境科...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20篇李朝新
  • 11篇石学法
  • 10篇刘焱光
  • 4篇朱爱美
  • 4篇刘升发
  • 4篇刘振夏
  • 4篇杨刚
  • 3篇李小艳
  • 3篇陈志华
  • 3篇边淑华
  • 3篇方习生
  • 2篇胡泽建
  • 2篇谷东起
  • 2篇乔淑卿
  • 2篇程振波
  • 2篇夏东兴
  • 2篇吴永华
  • 2篇孟宪伟
  • 1篇庄克琳
  • 1篇李贞

传媒

  • 6篇海洋科学进展
  • 4篇海洋学报
  • 3篇海洋地质与第...
  • 2篇科学通报
  • 2篇第四纪研究
  • 1篇沉积学报
  • 1篇海洋通报
  • 1篇中国海洋研究...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1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泉州湾泥沙运移与冲淤变化被引量:19
2008年
运用"粒径趋势分析"方法研究泉州湾泥沙净输运趋势,借助210Pb测年法测定湾内北水道的沉积速率,并通过海图对比计算海湾冲淤变化。结果表明,泉州湾总体处于淤积之中,但湾内冲淤分布不平衡:北水道淤积程度重,其中上游是湾内的现代沉积中心;南水道是泥沙输运出湾的主通道,局部略微侵蚀。湾内涨、落潮流路的平面分异和地形条件的制约是北水道淤积的主要原因,强劲的落潮流以及径流是南水道成为泥沙输运主通道的主要动力条件。
李朝新刘焱光刘振夏胡泽建边淑华刁少波
关键词:粒径趋势分析泥沙运移冲淤变化
莱州湾南岸海岸侵蚀过程与原因研究被引量:54
2006年
采用历史资料对比分析的方法,对莱州湾南岸1958-2004年的海岸侵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58-1984年,莱州湾南岸岸线平均侵蚀后退速率为27m/a,0m等深线后退速率为27~65m/a,岸滩平均蚀低速率为2.1cm/a。1984-2004年,莱州湾南岸岸线位置基本无变化,岸滩平均蚀低速率为1.04cm/a,水深5m以浅的区域表层沉积物变粗。海面相对上升、入海泥沙量减少和风暴潮是研究区海岸侵蚀主要原因,三者对海岸侵蚀影响权重比为3:5:2。
丰爱平夏东兴谷东起吴桑云李朝新
关键词:莱州湾南岸海岸侵蚀影响因素
东海和凯尔特海潮流沙脊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4
2005年
东海潮流沙脊与凯尔特海沙脊均为开阔陆架上的大型深水沙脊,它们都形成在冰后期海面上升时期。目前仍然经受现代潮流和风暴浪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活动性,处于活动沙脊和衰亡沙脊之间的发育过程,属于准活动沙脊。与东海比较,凯尔特海的动力作用更强。东海沙脊横剖面大多呈向西南方向倾斜的前积层理,偶见波浪侵蚀面,反映以潮流作用为主形成的沙脊内部结构的特点;凯尔特海沙脊剖面呈现复杂的交错层理,内部有较多的波浪侵蚀面,这是潮流和波浪共同作用形成的沙脊内部结构的特点。
刘振夏余华熊应乾李朝新
关键词:潮流沙脊
东海内陆架表层沉积物粒度及其净输运模式被引量:25
2009年
根据对东海内陆架海底沉积物的粒度测试,运用Gao-Collins"粒度趋势分析"方法,探讨了东海内陆架海底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布特征和净输运趋势。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可以分为两类:细颗粒(>5Φ)和粗颗粒(<5Φ);细颗粒分布于研究区的大部分区域,而粗颗粒主要分布在闽江、瓯江等入海河流口门以及马祖等海岛附近;表层沉积物的平均粒径、分选系数、偏态等粒度参数对应性较好,总体特征为粒径越粗,分选越差,偏态更正偏,而粒径越细,分选越好,偏态也较低;粒径趋势分析显示东海陆架表层沉积物的运移模式总体为NE—WS方向运移,而研究区边缘在运移过程中发生向左右两侧的偏移,南部闽江河口区沉积物由近岸向海方向辐射运移,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的净输运模式主要受控于流系和地形等多种因素。
刘升发刘焱光朱爱美李朝新石学法
关键词:泥质区粒度特征东海内陆架
日本海的末次盛冰期被引量:2
2009年
日本海末次盛冰期的沉积层几乎都是以交替出现的深色纹层、浅色纹层状和均质沉积物为特征。根据日本海中部和南部两个岩心记录的末次盛冰期的沉积特征和表层海水温度变化,讨论了低海平面时期东亚季风对日本海沉积环境的控制作用。24.2~17.8cal.kaBP,日本海南部纹层沉积的分布均对应了夏季风的相对增强,表明季风降水输入是引起该时期日本海底层水含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在夏季风的控制下,低盐富营养的东海沿岸水的强弱变化使冲绳海槽北部表层海水温度也在24.2~17.8cal.kaBP期间出现低值并剧烈变化。30~24.2和17.8~15cal.kaBP,受增强的冬季风(夏季风减弱)影响,日本海水体的流通性较强,底层水溶解氧含量相对较高。对23~17.5cal.kaBP日本海的表层海水温度出现异常高值的原因存在很多争论,一般认为是由于季风降雨输入量大于蒸发量、表层水盐度普遍降低、水体出现密度分层、水层间的垂直交换受到限制所致。
刘焱光邹建军李朝新张伟滨石学法Suk Bong-Chool
关键词:海平面东亚季风末次盛冰期
渤海底质沉积物粒度特征及输运趋势探讨被引量:101
2010年
基于对渤海171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粒度分析测试结果,使用Gao-Collins粒径趋势分析方法,研究了渤海底质沉积物的分布特征和输运趋势,结果表明:渤海粗粒级沉积物主要分布于辽东和渤中浅滩附近,在滦河口和黄河口也有零星分布;细粒级沉积物主要分布于渤海湾中部和南部,并呈条带状向辽东湾方向延伸;细粒级沉积物分选较粗粒级沉积物好,偏态系数较低;渤海细粒级沉积区为渤海的现代沉积中心,周边沉积物有向这个沉积中心汇聚的输运趋势。这种沉积物分布格局和输运趋势主要受潮流和渤海环流的控制。
乔淑卿石学法王国庆杨刚胡宁静刘升发刘焱光朱爱美李朝新
关键词:黄河沉积物
东海内陆架泥质区夏季悬浮体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2
2011年
通过对2007年夏季东海内陆架泥质区悬浮体的测定,探讨了该区悬浮体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悬浮体的平面分布特征为近岸远高于远岸,闽江、瓯江等河流的河口位置浓度最大,等值线基本上平行于海岸线;垂向上悬浮体质量浓度随着水深的加大而增加,高值区大多出现在海底地势凸起的位置。研究区悬浮体的分布主要受陆源入海沉积物和东海流系格局的影响,其中近岸区域主要受控于河流入海物质和闽浙沿岸流;而台湾暖流、闽浙沿岸上升流则对远岸区域影响较大。研究区悬浮体质量浓度和海水浊度的相关性分析显示两者相关系数达0.91,这为通过水体浊度来反演区域的悬浮体质量浓度提供了基础。
刘升发石学法刘焱光杨刚李朝新方习生
关键词:台湾暖流沿岸流上升流
胶州湾潮汐通道地貌体系被引量:14
2005年
胶州湾属基岩海湾型潮汐通道,湾口内、外发育较为典型的涨、落潮流三角洲,地貌体系较为完整。总的说来,胶州湾涨潮流占优势,但涨、落潮优势流路平面分异明显:落潮流三角洲中央以落潮优势流为主,两侧涨潮流占优势;涨潮流三角洲中部以涨潮优势流为主,两侧落潮流占优势,涨、落潮优势流在内、外汊道口之间发生交叉。由于水流的非正向入射,潮汐通道地貌体系不对称,潮流三角洲在湾内东侧发育、在湾外东北侧发育。
边淑华夏东兴李朝新
关键词:潮汐通道地貌体系
末次盛冰期以来挪威海北部陆源物质输入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被引量:2
2015年
北大西洋记录的末次冰期以来千年尺度快速气候变化对研究未来气候突变具有重要意义。对取自挪威海北部ACR5-BB03岩心进行了沉积物粒度组成、AMS14 C测年、颜色反射率和高分辨率XRF地球化学元素无损扫描测试,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判别了不同来源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组成差异,并与末次盛冰期以来北大西洋海洋循环机制和气候变化对比分析,讨论了海洋环境变化对沉积物来源的影响和制约机制。结果显示,末次盛冰期以来挪威海北部沉积物组成经历了剧烈变化,可与北大西洋暖流、冰盖消融、温盐环流和北大西洋深层水的变化密切关联。21.5cal.kaBP之前沉积物粒度和化学组成特征与之后明显不同,陆源物质占优势,并以一种有序的层状膨胀性矿物层的出现为特征,表明此时海冰扩张带来的冰筏碎屑物质使得挪威海陆源物质输入增强和颗粒粗化;21.5~16.5cal.kaBP期间生源物质贡献增强,陆源物质含量减少,预示了北大西洋暖流的向北极入侵和挪威海水体的垂向交换增强;16.5~10cal.kaBP期间生源物质含量又出现了阶段性减少,陆源物质贡献增强,说明冰消期频繁变化的冰融水输入和北大西洋暖流强度对挪威海物质来源的影响;10cal.kaBP以来,生源组分迅速增加,且变化频率和幅度同时加剧,北大西洋暖流的强弱波动及其导致的温盐环流变化是挪威海物质来源的控制因素。
陈漪馨刘焱光姚政权董林森李朝新
关键词:末次盛冰期
海水光衰减变化与颗粒有机碳估算——以菲律宾海为例被引量:5
2007年
2004年夏季在菲律宾海进行了上层水体光衰减(660nm)剖面测量和海水取样分析,提出了海区悬浮颗粒有机碳的光学统计模型。根据大量的现场观测资料,得到了菲律宾海上层水体高分辨率颗粒有机碳断面,对颗粒有机碳分布与变化特征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菲律宾海上层水体颗粒有机碳和叶绿素a的比值约为400~2000,浮游植物现存量与颗粒有机碳现存量变化趋势一致。
魏建伟方习生石学法杨刚李朝新
关键词:颗粒有机碳光衰减悬浮体菲律宾海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