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珊珊

作品数:3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理学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2篇自组装
  • 2篇STM
  • 1篇电荷
  • 1篇电荷转移
  • 1篇电荷转移复合...
  • 1篇有机导体
  • 1篇肉桂
  • 1篇肉桂酸
  • 1篇纳米
  • 1篇光诱导
  • 1篇光诱导反应
  • 1篇分子
  • 1篇复合物
  • 1篇TCNQ
  • 1篇TTF-TC...
  • 1篇
  • 1篇AU(111...
  • 1篇ECSTM
  • 1篇HOPG
  • 1篇表面分子

机构

  • 3篇中国科学院
  • 1篇辽宁师范大学

作者

  • 3篇李珊珊
  • 2篇万立骏
  • 1篇谭忠印
  • 1篇杨志勇
  • 1篇闫存极
  • 1篇管静
  • 1篇许利苹
  • 1篇严会娟
  • 1篇陈庆

传媒

  • 1篇科学通报
  • 1篇中国科学(B...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6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4-戊氧基肉桂酸在HOPG表面的自组装及光诱导结构转变的STM研究被引量:2
2006年
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研究了4-戊氧基肉桂酸(AOCA)分子在高定向裂解石墨(HOPG)表面的光诱导结构转变.光反应前,4-戊氧基肉桂酸(AOCA)分子间在氢键作用下,在石墨表面形成稳定的有序自组装单分子层.光反应后变为无序的结构,这是由于二聚后的分子立体性较强,原来形成的二维有序结构被破坏.STM揭示了自组装层变化的分子结构细节.
管静谭忠印许利苹李珊珊杨志勇万立骏
关键词:自组装光诱导反应
TTF、TCNQ及电荷转移复合物TTF-TCNQ在Au(111)表面吸附的ECSTM研究
2009年
研究发现当电极电位处于双层区时,三种分子在Au(111)电极表面均可形成高度有序的吸附结构.TTF与TCNQ分子有序吸附层的单胞结构分别为(6×3)和(4×7),如图1中的模型所示,分子均是以平躺的方式吸附在Au(111)电极表面.而当电极电位向负方向移至0.08V(RHE)时,TCNQ分子的吸附结构发生了相转变,形成了一种单胞为(3√3×12)的新型结构.这是由于在较负的电位下,TCNQ分子与金电极之间的作用减弱,而相邻分子之间的排斥作用占据主导地位,使得相邻分子间的角度由原来的60°增大至90°,单胞结构发生了相应的改变.电荷转移复合物TTF-TCNQ在Au(111)表面则构筑了层状吸附结构,而且分子不再以平躺形式进行吸附,而是采取肩并肩站立的方式堆积成有序结构,与单纯两种分子在吸附结构和吸附方式上均不相同,如图2所示.此时π-π堆积作用在分子的组装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该堆积方式与TTF-TCNQ单晶和薄膜的结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严会娟李珊珊闫存极陈庆万立骏
关键词:电荷转移有机导体
表面分子纳米结构形成的基础和分子分散的STM研究
纳米科技最终的目标是用单个的原子或分子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来组装特定性能的器件。要实现这一梦想,就要精确控制分子在表面的组装结构。但是,到目前为止,对表面、界面分子组装和超分子结构的精确控制,仍然需要澄清和解决许多基本...
李珊珊
关键词:自组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