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迈

作品数:24 被引量:253H指数:7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0篇颈椎
  • 16篇颈椎病
  • 9篇脊髓
  • 8篇手术
  • 7篇前路
  • 7篇椎管
  • 6篇髓型
  • 6篇自体
  • 6篇自体骨
  • 6篇脊髓型
  • 5篇脊髓型颈椎病
  • 4篇短节段
  • 4篇手术治疗
  • 4篇椎管狭窄
  • 4篇内固定
  • 4篇节段
  • 4篇颈前
  • 4篇颈前路
  • 4篇脊柱
  • 3篇单开门

机构

  • 24篇北京大学第三...

作者

  • 24篇李迈
  • 23篇张凤山
  • 23篇孙宇
  • 21篇王少波
  • 19篇潘胜发
  • 7篇刘忠军
  • 6篇张立
  • 4篇张立
  • 3篇蔡钦林
  • 3篇党耕町
  • 2篇熊建
  • 2篇于淼
  • 1篇王立舜
  • 1篇周非非
  • 1篇陈欣
  • 1篇周方
  • 1篇娄思权
  • 1篇王圣林
  • 1篇秦茂春
  • 1篇刁垠泽

传媒

  • 4篇中国脊柱脊髓...
  • 3篇中国康复医学...
  • 2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中华医学全科...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2006'中...
  • 1篇第一届全国中...
  • 1篇第7届长征脊...
  • 1篇中国康复医学...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 6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术后轴性症状的前瞻性研究被引量:34
2014年
目的:前瞻性分析若干临床因素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术后颈部轴性症状发生的相关性。方法:2011年5月~2011年9月间接受由同一专业组术者完成的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患者107例,术前均无颈部疼痛、僵硬等轴性症状,均于术后3个月在门诊复查。采用日本骨科协会改良17分评分法(modified Japanese Orthopaedics Association,mJOA)改善率评价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观察术后新出现的颈部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并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价轴性症状的程度。收集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术前/术后手术节段曲度、手术节段椎间撑开高度、植骨融合情况、术后项背肌功能锻练及术后围领佩戴时间等八项临床相关因素,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临床因素对术后出现颈部轴性症状的影响。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轴性症状与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的关系。结果:本组107例患者中男性56例,女性51例,年龄29-80岁,平均52.2岁。手术节段:单节段49例(45.8%),双节段47例(43.9%),三节段11例(10.3%)。本组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时新出现的颈部轴性症状发生率为26.2%(28/107),VAS平均为4分(2-8分)。所研究的八项临床相关因素中,术后项背肌功能锻练(P=0.0003,OR=185.6)、手术节段术前曲度(P=0.003,OR=8.1)和植骨融合情况(P=0.016,OR=37.1)与术后发生颈部轴性症状有相关性。术后出现新发轴性症状患者术后mJOA评分改善率为58.6%±32.8%,未发生轴性症状患者术后mJOA改善率为65.5%±30.6%,两组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317)。结论:颈椎前路术后新发颈部轴性症状并不少见。术后项背肌功能锻炼差、术前手术节段后凸和无植骨融合迹象与术后新发轴性症状有关。
周非非孙宇张凤山王少波李迈潘胜发
关键词:前路颈椎手术轴性症状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再手术原因分析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通过分析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再手术的原因,探讨确定手术方式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05年6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36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再手术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性23例,女性13例;年龄39—72岁,平均57岁。患者首次手术距再手术时间4个月至24年,平均3.9年。比较术前术后的x线片、CT和MRI。首次手术为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的20例患者中,14例合并颈椎管狭窄,10例后纵韧带骨化(OPLL)切除不彻底,5例术中颈脊髓损伤,1例相邻节段椎间盘突出;首次手术为颈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14例患者中,6例前方OPLL仍有压迫,4例后方减压节段不足,2例局部后凸,2例OPLL进展合并椎间盘突出;第3次手术的患者2例,1例前后路两次手术后前方OPLL仍有压迫,1例是前后路手术后前方融合的相邻节段椎间盘突出。通过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判断再手术疗效,并统计再手术并发症。结果30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4.0年,平均1.8年。36例再手术的患者中无术后神经症状加重病例,2例无效。34例有效的患者的JOA改善率为31.2%。22例再手术为颈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患者中3例出现术后G神经根麻痹,14例再手术为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的患者中3例出现脑脊液漏。结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手术治疗方式应根据OPLL分型、是否合并颈椎管狭窄来确定。
潘胜发刘忠军孙宇张凤山王少波李迈张立
关键词:颈椎再手术
椎管狭窄合并巨大椎间盘突出或骨赘的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被引量:39
2006年
目的:探讨存在发育性或退变性颈椎管狭窄合并巨大椎间盘突出或骨赘压迫脊髓前方的脊髓型颈椎病(CSM)的手术方式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将存在脊髓前后受压同时前方压迫明显(MRI上椎管侵占率≥50%)的132例CSM患者分为三组:A组(53例),一期后路椎管成形术+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B组(48例),后路椎管成形术;C组(31例),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平均随访27个月,比较和分析三组患者术后近期(1年内)疗效及其影响因素。结果:A组在术后3个月和1年时脊髓功能平均改善率分别为75.75%和84.51%,明显高于B组(61.41%和70.3%)和C组(66.49%和72.45%)同期改善率(P<0.05)。术后半年时A、B、C三组的优良率分别为100%、81.25%和80.65%。B组有2例、C组有1例因症状改善不满意或复发分别于1年后再次手术。各组之间疗效差异与患者年龄、病程及术前病情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对于脊髓前、后受压而前方局部压迫特别明显的CSM采用一期前、后路手术减压更加充分,有利于脊髓功能更快、更好地恢复。
孙宇潘胜发张凤山李迈王少波张立熊建
关键词:颈椎病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手术骨赘脊髓型颈椎病
磷酸钙人工骨在颈椎前路椎间融合治疗颈椎病中的应用被引量:9
2004年
目的:探讨磷酸钙人工骨在颈椎前路椎间融合治疗颈椎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00年9月至2002年9月应用磷酸钙人工骨椎间融合结合钛板颈前路手术治疗41例颈椎病患者,随访32例共48个节段,采用JOA评分判定手术疗效,X线片判定融合效果。结果:随访18.2±7.8个月,全部患者术后未见任何过敏或毒性反应,无皮疹、高热及深部感染。JOA评分从术前10.93±2.48分提高到术后14.54±2.19分(P<0.001)。术后X线片未见人工骨塌陷、移位或脱入椎管,无钛板或螺钉松动及折断。术后48个节段中47个节段获得椎间融合,融合时间15.6±7.4个月。结论:磷酸钙人工骨可替代自体骨应用于颈椎前路椎间融合手术。
潘胜发孙宇李迈张凤山
关键词:磷酸钙人工骨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性功能改变(附14例分析)被引量:2
2002年
目的 :探讨脊髓型颈椎病与性功能改变的关系。方法 :对 6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性功能状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4例病人 (2 3 % )存在性功能改变。对 14例患者发病前后性功能总分、勃起功能、性欲、射精功能、高潮情况进行比较 ,发病后的得分明显低于发病前 ,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秦茂春王少波尹锐锋蔡钦林党耕町李迈王立舜王圣林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性功能改变X线片
颈椎前路减压应用椎间融合器融合治疗颈椎病
<正>目的:椎间融合器用于颈椎ACDF手术已经数年,但是否辅助前路椎体钢板固定仍有争论,单独应用的融合效果也未见报告,本文拟总结分析其融合效果。方法: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于我院骨科进行单纯前路cage融合术的...
张凤山汪星孙宇王少波李迈潘胜发于淼
文献传递
一期前后路手术与单纯后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比较研究
目的:研究一期前后路手术治疗颈椎管狭窄合并巨大椎间盘突出导致前后方压迫严重的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适应证、近期疗效。方法:对具有发育性和/或退变性颈椎管狭窄同时合并巨大椎间盘突出或骨刺形成导致颈脊髓前方压迫明显(颈椎MRI横...
潘胜发刘忠军孙宇王少波李迈张凤山张立
关键词:手术治疗颈椎病椎管狭窄
文献传递
三种单开门椎管扩大术与术后轴性症状的对比研究
<正>目的:观察应用"关节囊悬吊法"、"锚定法"和"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法"的单开门椎管扩大术治疗的三组颈椎病患者的椎管扩大效果、颈椎曲度以及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
孙宇张凤山王少波张立李迈潘胜发于淼
文献传递
颈前路短节段自体骨融合治疗颈椎病的前瞻性研究被引量:11
2005年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椎间短节段自体骨融合治疗颈椎病附加内固定的必要性。方法将81例需行颈前路短节段自体骨融合手术治疗的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单纯植骨及附加钛板内固定两组,随访55例患者,单纯植骨组23例,内固定组32例。随访时间(22±7)个月。采用JOA评分判定手术疗效, X线片判定融合效果、椎间高度变化和颈椎生理曲度变化。结果JOA评分改善率单纯植骨组68%,内固定组58% (P>0 05)。植骨融合率单纯植骨组93% ( 27 /29 ),内固定组100%。椎间高度单纯植骨组下降(0 7±1 0)mm,内固定组增加( 1 2±0 6 )mm (P<0 01 )。颈椎生理曲度单纯植骨组术后较术前减少(0 5±3 2)°, 内固定组术后较术前增加(2 7±7 8)°(P>0 05)。结论颈椎前路椎间短节段自体骨融合附加内固定治疗颈椎病有一定意义。
潘胜发李迈王少波张凤山孙宇
关键词:自体骨骨融合颈椎病植骨颈前路
青年颈椎病的临床影像学分析及治疗策略
目的:探讨青年颈椎病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及手术治疗策略.方法:2006年1月~2009年12月在北医三院骨科颈椎组住院治疗的30岁以下的颈椎病患者36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8例;年龄17-30岁,平均27岁,职员7例,工人...
陈欣孙宇张凤山王少波李迈潘胜发刘忠军
关键词:青年颈椎病生理曲度手术治疗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