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中印
- 作品数:13 被引量:44H指数:5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更多>>
- 阿帕替尼联合SOX方案用于局部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的Ⅱ期临床研究
- 目的 本研究旨在初步探索抗血管生成治疗药物阿帕替尼联合SOX(S-1+奥沙利铂)方案用于局部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这是一项前瞻性单臂Ⅱ期临床研究。
- 郑亚南杨潇石红鹏杨中印李梦娇倪震天朱正纲李琛
- 关键词:局部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靶向治疗SOX方案有效性安全性
- 稳定转染金属调理素-1对胃癌细胞SGC-7901侵袭能力的影响
- 2012年
- 目的构建pEGFP-金属调理素-1(MPS-1)真核表达载体,体外转染至SGC-7901胃癌细胞,观察MPS-1转染后MPS-1蛋白表达,并检测SGC-7901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方法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MPS-1全长255bp的编码序列,将PCR扩增产物连接入pEGFP—C1载体,经测序确认序列无误后成功构建pEGFP-MPS-1真核表达载体。采用Lipofectamine2000转染SGC-7901胃癌细胞株,用浓度为2.0g/L的G418筛选2周后得到外源性MPS-1稳定表达的SGC-7901细胞并扩增。Westernblot法检测MPS-1的表达,TransweH实验检测pEGFP—MPS-1过表达后对胃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得到外源性MPS-1稳定表达的胃癌细胞株,Westernblot显示外源性MPS-1在胃癌SGC-7901细胞中表达成功,而且,pEGFP—MPS-1过表达后胃癌细胞的Transwell实验显示pEGFP—MPS-1过表达细胞组相对于空载组和空白组的侵袭指数分别为2.10±0.25比1.00±0.00和2.10±0.25比0.85±0.22(P〈0.05),提示MPS-1稳定表达后胃癌细胞的侵袭能力增加。结论pEGFP—MPS-1的稳定表达增加了胃癌细胞SGC-7901的侵袭能力。
- 杨中印瞿颖魏敏朱正纲刘炳亚顾琴龙
- 关键词:胃癌真核表达载体
- 稳定转染金属调理素-1对胃癌细胞SGC-7901侵袭能力的影响
- 目的 构建pEGFP-金属调理素-1(MPS-1)真核表达载体,体外转染至SGC-7901胃癌细胞,观察MPS-1转染后MPS-1蛋白表达,并检测SGC-7901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方法 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MPS...
- 杨中印瞿颖魏敏顾琴龙刘炳亚
- 胃癌术后腹膜复发转移的腹腔镜诊断和腹腔内联合全身双向化疗的临床疗效被引量:7
- 2020年
-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腹膜复发转移腹腔镜诊断的价值和腹腔内联合全身双向化疗(BIPS)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的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既往接受胃癌D 2根治术,无同时性远处转移;(2)胃癌手术后接受辅助化疗;(3)除腹膜复发转移外,无其他远处转移征象;(4)年龄18~75岁;(5)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活动状态评分≤2分;(6)治疗前评估认为可耐受手术和化疗。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胃肠外科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间,连续收治且符合上述标准的8例胃癌术后腹膜复发转移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6例,女性2例;中位年龄52(38~68)岁。8例患者先接受腹腔镜或者剖腹探查,参照Sugarbaker腹膜癌指数(PCI)和日本胃癌研究会制定的胃癌腹膜转移分级进行评估,于下腹部皮下埋置腹腔化疗泵,接受21 d为1疗程的化疗。化疗第1和第8天,经化疗泵向腹腔内输注紫杉醇(20 mg/m^2),并经静脉输注紫杉醇(50 mg/m^2);同时,连续14 d每日口服替吉奥(80 mg/m^2),休息7 d。随访截止日期为2019年12月15日。结果:8例胃癌术后腹膜复发转移患者中,1例由于存在完全性结肠梗阻,接受剖腹探查+末端回肠袢式造口术,其余7例均成功行腹腔镜探查并明确诊断腹膜复发转移;2例同时伴有卵巢转移者接受腹腔镜下双侧附件切除术。中位随访时间为17.5(1.5~39.0)个月,BIPS中位疗程数为11(1~30)个疗程,BIPS治疗后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7.0个月。BIPS治疗的严重不良反应主要是骨髓抑制,其中3~4级白细胞减少症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分别为1例和2例。所有病例均未发生BIPS治疗相关的死亡。胃癌术后的总体生存的中位时间为40.0个月。结论:腹腔镜探查用于胃癌术后腹膜复发转移的诊断安全、可行;BIPS对胃癌腹膜复发转移的治疗有效且安全。
- 严超杨中印施敏徐玮倪震天华子辰刘文韬朱正伦毕任达郑亚南冯润华姚学新陈明敏李琛张俊燕敏朱正纲
- 关键词:腹膜转移化疗腹腔镜
- 胃癌腹膜转移病人腹腔化疗港并发症发生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6
- 2021年
- 目的:分析腹腔化疗港并发症发生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23例放置腹腔化疗港病人的临床资料,纳入261例胃癌腹膜转移病人。分析腹腔化疗港在胃癌腹膜转移病人腹腔化疗时发生的并发症及其危险因素。结果:261例中59例(22.6%)发生化疗港相关并发症。其中,皮下积液(25例,42.4%)和化疗港感染(16例,27.1%)是发生较多的并发症。其他是港体倾斜翻转(9例,15.3%),化疗港局部切口裂开(7例,11.9%),导管堵塞(1例,1.7%),和皮下转移(1例,1.7%)。化疗港并发症发生的中位时间为化疗港放置后3.0个月。结合Clavien-Dindo分级方法,将化疗港发生的并发症分为1~4个等级。ECOG评分、血清白蛋白水平、置港流程优化及专业团队放置为化疗港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ECOG评分为唯一影响并发症分级的关联因素(P<0.05)。结论:腹腔化疗港在胃癌腹膜转移病人腹腔化疗中的应用安全可行,发生并发症可控。ECOG评分、血清白蛋白水平、置港方式是否优化及是否专业团队放置为化疗港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 杨中印李琛刘文韬施敏吴珺玮郑亚南朱正伦华子辰倪震天陆晟燕敏严超朱正纲
- 关键词:胃癌腹膜转移腹腔化疗紫杉醇
- 胃肠道外与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分析比较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分析比较胃肠道外胃肠间质瘤(EGIST)与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D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差异。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病例入组标准:(1)组织学和病理学诊断为间叶源性肿瘤;(2)原发肿瘤位于胃肠道以外且无原发GIST存在的证据或者原发肿瘤位于十二指肠;(3)不合并其他肿瘤;(4)临床病理资料齐全。收集2011年3月到2016年9月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胃肠外科诊治的20例EGIST和32例D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指标包括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情况和预后情况。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20例EGIST患者中男8例、女12例,年龄61.0(30.0~86.0)岁;32例DGIST患者中男12例、女20例,年龄55.5(27.0~70.0)岁;两组比较,EGIST组年龄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88.000,P=0.012)。EGIST组患者与DGIST组患者比较,肿瘤最大径更长[10.0(3.0~29.0)cm比4.0(1.5~10.0)cm,U=98.500,P<0.001]、风险分级为高危者比例更高[17/20比12.5%(4/32),χ^2=26.870,P<0.001]。EGIST组者中诊断时已有远处转移的5例患者均给予伊马替尼400 mg/d治疗,其余15例患者行根治性切除术;DGIST的32例患者均接受根治性切除术。全组中位随访43(14~76)个月。接受根治性手术的15例EGIST患者术后3年无复发转移生存率为85.6%,低于DGIST患者的88.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5)。EGIST患者术后3年总体生存率为92.9%,DGIST患者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1)。结论EGIST与DGIST相比,患者年龄更大、肿瘤更大以及风险分级更高;但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的预后相当。
- 石红鹏王振强范志远臧明德潘教孟戴清强郑亚南朱正伦毕任达刘文韬杨中印冯润华姚学新陈明敏严超燕敏朱正纲李琛
- 关键词:预后
- 肝囊肿术后发现肝囊腺癌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 2015年
- 目的:分析1例初诊为肝囊肿,后续治疗中发现巨大肝囊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肝囊肿与肝囊腺癌间的关系及肝囊腺癌的诊治。方法:分析上海瑞金医院1例初诊为肝囊肿的肝囊腺癌病例及1986年至2013年间文献报道的共42例肝囊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肝囊腺癌的诊治和鉴别。结果:初诊为"肝囊肿",最后确诊为"肝囊腺癌"的患者中,最常见的症状为腹痛或腹部不适、腹部肿块和腹胀。较常出现水平增高的肿瘤指标为糖类抗原19-9(CA19-9)、CA125和癌胚抗原(CEA)。影像学检查显示为多囊分隔、囊壁乳头状结节伴钙化等特征时则高度提示为囊腺癌。结论:易与单纯性肝囊肿混淆的肝囊腺癌可借助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进行早期诊断。对于确诊为肝囊腺癌的患者,在肿瘤无远处转移的情况下,以手术切除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 李田园杨中印费健彭承宏
- 关键词:肝囊腺癌肝囊肿
- 锌指蛋白Metallopanstimulin-1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 2012年
- Metallopanstimulin-1(MPS-1)是核糖体蛋白S27E家族的一个成员,其在除胎盘和脑以外的全身组织广泛表达,但恶性增殖的组织和细胞中MPS-1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MPS-1作为肿瘤标志物和肿瘤相关抗原在头颈部肿瘤和乳腺癌中被广泛研究.在胃癌中研究结果显示MPS-1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其下调能够在体内和体外实验中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和生长.同时,MPS-1的下调能够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进而促进胃癌细胞的自发性凋亡.此外,MPS-1在结肠癌中也高表达且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因此,MPS-1可能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靶点.
- 杨中印顾琴龙
- 关键词:头颈部肿瘤胃癌肿瘤治疗
- 腹腔镜腹膜透析管置入术在胃癌腹膜转移腹腔化疗中的临床价值被引量:14
- 2019年
- 目的探讨腹腔镜腹膜透析管置入术在胃癌腹膜转移腹腔化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本研究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6月期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6例因胃癌腹膜转移而接受腹腔镜腹膜透析管置入术,并进行腹腔化疗患者的临床数据。其中男5例,女1例。中位年龄69.5(28-77)岁。中位体质指数(BMI)22.8(19.6-23.5)kg/m^2.所有手术均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进行,患者体位、手术室设备布置均与腹腔镜胃癌手术相同,术者站位:主刀位于患者的右侧,第一助手站立于患者左侧,持镜者站在患者两腿之间,完成探查后持镜者换位至患者右侧近头侧。手术过程:(1)戳孔选择:取腹壁3戳孔穿刺进腹。其中脐孔处为12mmTrocar放置30。镜头(A点),另两个5mmTrocar位置则依据探查活检等操作需要,并结合术中腹透管的两个涤纶套环位置而定:一个5mm Trocar通常选取脐孔下方4~6cm近中线的位置(B点),该点的选取须保证腹透管的远端头部能到达盆腔Douglas窝;另一5mm Trocar用于在皮下建立隧道,将腹透管引出固定于皮下,一般选在脐右侧偏下,近腋前线,距离皮下浅涤纶套环2cm即可(C点)。(2)探查腹腔:自脐下12mm Trocar置入30。镜头,探查整个腹膜腔,女性还需探查子宫与附件。探查明确腹膜转移,无法接受根治性手术者,即一期行腹腔镜下腹膜透析管置入术,以便后续腹腔化疗。伴腹水者同时取腹水收集,做脱落细胞学检查。(3)腹膜透析管留置:将腹膜透析管从A点送入腹腔内。腹腔镜直视下,先使用勾线针,对深涤纶套管拟固定处的腹壁戳孔(B点)预留2-0可吸收线,以备最后打结闭合该处戳孔。无损伤钳抓住腹膜透析管的近端,通过B点引出体外,同时拔去该5mm Trocar,并使深涤纶套环固定于腹膜前,将预留在深涤纶套管固定处的戳孔的2-0可吸收线收紧打结,以防后续腹水和�
- 马君俊臧潞杨中印谢博文洪希周蔡正昊张鲁阳严超朱正纲郑民华
- 关键词:腹腔镜腹膜转移腹腔化疗腹膜透析管
- 食管空肠重叠法三角吻合用于胃癌腹腔镜下全胃和近端胃切除的临床疗效被引量:5
- 2018年
- 目的:探讨食管空肠重叠法三角吻合在胃癌腹腔镜全胃和近端胃切除术中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间9例胃癌病人腹腔镜胃切除的临床资料。4例近端胃癌病人行腹腔镜近端胃切除和双通道重建。1例近端胃癌和4例胃体癌病人行腹腔镜全胃切除和Roux-en-Y吻合。9例均采用食管空肠重叠法三角吻合(改良重叠法)。结果:本研究病人食管空肠重叠法三角吻合均成功完成。总手术时间为(273.9±48.2) min。食管空肠重叠法三角吻合时间为(40.9±13.3) min。术中出血量为(58.9±43.4) m L,淋巴结清扫数为(27.1±11.8)枚。上、下切缘病理检查结果均未见癌残留。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为(2.5±0.9) d,进流质时间为(4.8±1.3) d,术后住院时间为(7.9±1.8) d。病人均无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食管空肠重叠法三角吻合在胃癌腹腔镜全胃和近端胃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可行且安全。
- 严超刘文韬杨中印倪震天徐玮李琛燕敏朱正纲
- 关键词:胃癌食管空肠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