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军

作品数:587 被引量:2,554H指数:21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74篇期刊文章
  • 72篇会议论文
  • 30篇专利
  • 6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37篇医药卫生
  • 8篇生物学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建筑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矿业工程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电子电信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文学
  • 1篇理学

主题

  • 71篇耳蜗
  • 69篇手术
  • 55篇细胞
  • 42篇儿童
  • 39篇肿瘤
  • 34篇前庭
  • 33篇中耳
  • 32篇神经瘤
  • 31篇听神经
  • 29篇术后
  • 29篇听觉
  • 29篇听神经瘤
  • 29篇磁共振
  • 26篇外科
  • 25篇血管
  • 25篇中耳炎
  • 25篇缺损
  • 25篇耳炎
  • 24篇切除
  • 23篇面神经

机构

  • 194篇上海交通大学...
  • 180篇上海交通大学
  • 106篇上海交通大学...
  • 48篇华中科技大学
  • 48篇上海市长宁区...
  • 30篇上海第二医科...
  • 24篇上海第二医科...
  • 15篇同济医科大学...
  • 12篇复旦大学
  • 11篇上海第二医科...
  • 8篇西安交通大学
  • 6篇上海组织工程...
  • 5篇华中科技大学...
  • 5篇南京医科大学
  • 5篇上海交通大学...
  • 5篇上海第二医科...
  • 5篇上海交通大学...
  • 4篇上海第二医科...
  • 4篇上海中医药大...
  • 4篇石河子大学

作者

  • 583篇杨军
  • 110篇吴皓
  • 56篇黄琦
  • 49篇钱云良
  • 45篇汪照炎
  • 33篇贾欢
  • 33篇章一新
  • 32篇陈建勇
  • 32篇张治华
  • 31篇王丹茹
  • 31篇刘菲
  • 30篇肖亚军
  • 30篇朱才松
  • 28篇杨群
  • 27篇邵康为
  • 26篇汪希
  • 24篇罗旭松
  • 24篇鞠文
  • 24篇曾甫清
  • 23篇张余光

传媒

  • 72篇临床耳鼻咽喉...
  • 36篇听力学及言语...
  • 31篇临床泌尿外科...
  • 24篇中华耳鼻咽喉...
  • 23篇临床耳鼻咽喉...
  • 23篇山东大学耳鼻...
  • 23篇组织工程与重...
  • 18篇国际耳鼻咽喉...
  • 16篇上海交通大学...
  • 13篇中华整形外科...
  • 13篇中华耳科学杂...
  • 13篇中国美容整形...
  • 12篇中国听力语言...
  • 10篇上海第二医科...
  • 9篇中国耳鼻咽喉...
  • 8篇临床放射学杂...
  • 8篇2010全国...
  • 7篇上海医学影像
  • 7篇中华耳鼻咽喉...
  • 7篇中国医学文摘...

年份

  • 4篇2024
  • 11篇2023
  • 40篇2022
  • 26篇2021
  • 37篇2020
  • 18篇2019
  • 19篇2018
  • 19篇2017
  • 36篇2016
  • 13篇2015
  • 25篇2014
  • 25篇2013
  • 27篇2012
  • 19篇2011
  • 43篇2010
  • 29篇2009
  • 24篇2008
  • 39篇2007
  • 28篇2006
  • 33篇2005
58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源于颈静脉孔区的神经鞘膜瘤的处理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 探讨源于颈静脉孔区的神经鞘膜瘤手术方式的选择以及术中面神经、后组颅神经功能的保护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2月-2012年5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38例源于颈静脉孔区的神经鞘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手术方式的选择、肿瘤切除情况以及术后面神经、后组颅神经功能的随访结果.结果 38例患者中男18例,女20例;年龄21~70岁(平均45.3岁).术前主要临床表现:27例患者(71.1%)表现为头痛及颈部疼痛,9例患者(23.7%)表现为颈部肿块;颅神经损伤主要表现为迷走神经损伤,21例患者(55.3%)术前出现迷走神经受损表现.MRI检查,跨颅内-外型19例,颅内型10例,颅外型9例.根据肿瘤的生长部位和范围选择手术切除的径路,25例采用颞下窝A型径路,5例采用岩枕跨乙状窦径路,8例颅外型神经鞘膜瘤患者采用颈侧径路切除肿瘤.肿瘤全切率为92.1%(35/38);2例患者针对残余肿瘤进行了辅助放射治疗.所有患者的肿瘤最终都得到控制,出院后6个月至1年复查MRI,之后每隔1~2年进行一次影像学随访并对颅神经功能进行分析评估.随访26 ~ 12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62.3个月),36例患者(94.7%)保留了良好的面神经功能,所有患者均无吞咽障碍,后组颅神经功能均得到完全代偿.结论 术前评估肿瘤性质和位置对源于颈静脉孔区的神经鞘膜瘤手术方法的制定至关重要,正确的手术方法和术中仔细操作能使面神经及后组颅神经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对一些特殊病例,手术切除肿瘤后再行放射治疗是一种有效的肿瘤控制方法.
孙艳黄琦杨军汪照炎吴皓
关键词:头颈部肿瘤神经鞘瘤面神经颅神经
新生大鼠耳蜗Klliker器在体凋亡的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了解不同天龄新生大鼠耳蜗Klliker器的形态变化,研究凋亡相关因子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探讨Klliker器在听觉功能发育过程中凋亡的机制。方法选取出生后不同天龄的Sprague-Dawley大鼠共192只,其中出生后1天(P1)、5天(P5)、12天(P12)各6只大鼠耳蜗冰冻切片后,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及免疫荧光染色等方法,观察耳蜗Klliker器的形态结构变化;取P1大鼠6只行耳蜗基底膜免疫荧光观察;提取出生后1、3、5、7、10、12及14天(P1、P3、P5、P7、P10、P12和P14)大鼠耳蜗基底膜mRNA(各6只)及蛋白(各18只),运用real-time PCR及蛋白质印迹的方法,观察出生后各天龄组大鼠耳蜗基底膜Klliker器凋亡过程中bcl-2、caspase-3、caspase-8及caspase-9的表达规律。结果出生后大鼠听力出现之前其耳蜗Klliker器支持细胞的形态自顶回向底回从高柱状向矮柱状变化,同时支持细胞的数量逐渐减少。出生后不同天龄大鼠耳蜗基底膜的caspase-3、caspase-8、caspase-9及bcl-2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均呈明显的时间依赖性。结论在大鼠出生后、听力出现前耳蜗发育的整个阶段,Klliker器自底回向顶回逐渐发生退化;caspase-3、caspase-8、caspase-9及bcl-2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表现为时间依赖性。
杨军何圆圆
关键词:耳蜗支持细胞凋亡
非综合征型听神经病患者前庭上下成分功能障碍定位研究与频率特征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听神经病伴发前庭功能障碍的可能性,并分析其部位和频率特征。方法以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VEMP)、颈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VEMP)、视频头脉冲试验(vHIT)、头脉冲抑制试验(SHIMP)和冷热试验对20例(40耳)非综合征型听神经病患者进行前庭功能评估,对统计学处理结果进行客观分析。结果20例患者(40耳)接受oVEMP和cVEMP测试,oVEMP异常率为85%,cVEMP异常率为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例(22耳)接受vHIT和SHIMP测试,外、上、后半规管vHIT和SHIMP的异常率分别为14%、18%、9%和9%,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例患者行冷热试验,异常率为74%。11例接受vHIT和SHIMP测试的患者,冷热试验异常率为82%,显著高于vHIT和SHIMP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听神经病患者存在前庭功能障碍,前庭上下成分(包括感受器和前庭上下神经)受累概率相当,耳石器和半规管均可受累,各半规管受累概率相当,半规管功能损伤主要累及低频。
胡娟陈耔辰陈飞云张玉忠魏馨雨赵欢娣史文迪杨军张青
关键词:非综合征型听神经病前庭功能
自动咽鼓管吹张对儿童分泌性中耳炎预后的影响
2021年
目的探讨自动咽鼓管吹张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OME)的效果。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确诊的OME患儿325例(486耳),男177例,女148例,年龄3~8岁,病程25~86 d。根据患儿在随访期间除观察等待外,是否使用自动咽鼓管吹张器将其分为两组,其中自动咽鼓管吹张组142例(215耳),观察等待组183例(271耳)。对随访3个月内两组患儿的平均听阈、鼓室图曲线变化进行分析,并在随访3个月后评估两组OME的痊愈情况。使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1个月和2个月时,自动咽鼓管吹张组听阈显著低于观察等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395和2.6806,P值均<0.05);随访3个月时,两组间听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585,P>0.05)。随访1、2、3个月时,观察等待组听阈<20 dB HL的患耳分别为89耳(33%,89/271)、200耳(74%,200/271)和220耳(81%,220/271);自动咽鼓管吹张组<20 dB HL的患耳分别为176耳(82%,176/215)、178耳(83%,178/215)和183耳(85%,183/215)。随访1个月、2个月时,观察等待组听阈<20 dB HL的耳数明显少于自动咽鼓管吹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在随访3个月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3个月时,自动咽鼓管吹张组患儿鼓室图A型比例分别为74%(159/215)、79%(170/215)和85%(183/215),观察等待组鼓室图A型比例分别为36%(98/271)、71%(192/271)和76%(206/271),自动咽鼓管吹张组鼓室图A型曲线比例均明显高于观察等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随访3个月后,观察等待组的痊愈率为74%(201/271),自动咽鼓管吹张组的痊愈率为83%(178/215),自动咽鼓管吹张组的痊愈率显著高于观察等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动咽鼓管吹张可以早期提高OME患儿的听力、恢复正常中耳压力,提高随访3个月后的痊愈率,减少手术的几率。
李姝娜黄玉宇侯书乐吴妍沈佳丽王璐张青杨军
关键词:咽鼓管听阈声阻抗试验
侧颅底手术中面神经保护与修复
2010年
侧颅底区域是指眶下裂与岩枕裂延线相交的三角形解剖区域,由于该区域内含颈内动脉、颈静脉球、后组脑神经、面神经和前庭耳蜗神经等重要解剖结构,故该区域的手术对从事耳神经及侧颅底外科的医师一直极具挑战。面神经出脑桥后可分为6段,即小脑脑桥角段、内听道段、迷路段、
杨军汪照炎
纤维内镜在儿童鼻咽喉疾病中的应用
2006年
王钧杨军
关键词:纤维内镜儿童鼻咽喉疾病
冠状动脉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治疗猪慢性缺血性心脏病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注射治疗慢性缺血性心脏病猪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健康小型猪20只,成功建立慢性缺血性心脏病动物模型后4周,存活1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G—CSF皮下注射组和G—CSF冠状动脉内注射组,每组6只。冠状动脉内注射组按照60ug/kg经冠状动脉内一次性给予G—CSF,皮下注射组按照5ug·kg^-1·d^-1连续5d皮下注射G—CSF,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于动物模型建立前、术后4周及8周分别行冠状动脉造影、^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氟-18氟化去氧葡萄糖(^18F—FDG)心肌双核素显像(DISA—SPECT)和首过延迟心肌灌注磁共振扫描(MRI),观察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肌损伤面积、心肌灌注面积及存活心肌的变化,并行血管、心肌病理学检查,观察新生血管及心肌凋亡情况。结果冠状动脉内注射G—CSF后,慢性缺血性心脏病猪外周血G—CSF峰值时间为G—CSF动员后5d,而皮下注射G-CSF峰值出现在动员后7d,但两组间G—CSF峰值水平未见显著差别[(554.2±54.1)pg/ml比(590.8±87.9)pg/ml,P〉0.05]。流式细胞分析显示,皮下注射途径和冠状动脉内注射G—CSF后,外周血CD34^+细胞比例与CD34^+/CD133^+细胞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CSF皮下注射组和G-CSF冠状动脉内注射组靶病变血管远段狭窄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RI结果显示,G—CSF冠状动脉内注射组和G—CSF皮下注射组治疗4周后LVEF较动员前均明显改善(P〈0.01),G-CSF冠状动脉内注射组和G—CSF皮下注射组改善幅度均高于对照组(对照组比G—CSF皮下注射组比G—CSF冠状动脉内注射组:-2.5%±0.8%比5.8%±1.2%比5.0%±1.0%,与对照组比较P均〈0.01),但两种途径间�
黄榕翀姚康陆浩杨军石洪成章轶琦黄浙勇张书宁杨珊孙爱军邹云增葛均波
关键词:心肌缺血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心室功能
小儿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术后镇痛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探讨小儿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后的镇痛方法。方法选择接受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的患儿180例随机分成Ⅰ、Ⅱ、Ⅲ三组,分别是术后不给予任何镇痛药物,仅给予安慰剂;术后使用曲马多镇痛;术后使用双氯酚酸钠栓镇痛,观察术后镇静、镇痛的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术后使用曲马多镇痛组和术后使用双氯酚酸钠栓组均有良好的镇静、镇痛效果,与使用安慰剂组相比,其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意义。曲马多与双氯酚酸钠栓镇静、镇痛效果相似,双氯酚酸钠栓使用更为方便。结论静脉使用曲马多和双氯酚酸钠栓纳肛是小儿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后良好的镇痛方法。
陈洁陈怡琦马晓雯程岚杨军
关键词:扁桃体切除腺样体切除术后镇痛曲马多双氯酚酸钠
内耳局部给药抑制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炎性反应和纤维化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9年
目前全球已有超过30万人植入人工耳蜗,随着植入适应证的放宽,植入时、植入后如何良好保留患者的残余听力和内耳原有微结构及功能,如何安全有效地借助药物减轻术后炎性反应和纤维化、保留残余听力、减少毛细胞和螺旋神经节细胞的凋亡等已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由于血-迷路屏障的存在,人工耳蜗植入围手术期静脉应用激素类药物难以在内耳达到足够的药物浓度,而过度提高静脉给药剂量又会造成更严重的全身不良反应,而且部分患者因自身基础疾病限制了激素类药物的使用。因此,内耳局部给药的研究在近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本文将内耳局部给药方法分为鼓室内直接给药、鼓室内缓释载体给药、耳蜗内给药和人工耳蜗植入电极的修饰四大类,并分别就其研究结果及前沿进展做一综述。
于浩然贾欢杨军
关键词:耳蜗植入术纤维化
耳科和侧颅底手术中外耳道的处理技术
目的探讨和研究在不同的耳科疾病和一些侧颅底手术中外耳道的处理方法。方法外耳道扩大:在外耳道胆脂瘤、完壁式鼓室成形术、外耳道前壁后凸、外耳道骨性狭窄、外耳道骨瘤时扩大外耳道,保护外耳道皮瓣,必要时植皮。外耳道重建:在开放式...
杨军黄琦汪照炎吴皓
共59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