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敏芳

作品数:7 被引量:338H指数:6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土壤
  • 6篇秸秆
  • 6篇秸秆还田
  • 6篇还田
  • 5篇稻麦
  • 4篇耕作
  • 3篇稻麦两熟
  • 3篇稻麦两熟制
  • 3篇有机碳
  • 3篇熟制
  • 3篇微生物
  • 3篇微生物生物量
  • 3篇物量
  • 3篇两熟制
  • 3篇耕作措施
  • 2篇稻麦轮作
  • 2篇养分
  • 2篇生物量碳
  • 2篇碳库
  • 2篇土壤酶

机构

  • 7篇南京农业大学
  • 3篇江苏省农业科...

作者

  • 7篇杨敏芳
  • 6篇卞新民
  • 6篇朱利群
  • 5篇韩新忠
  • 4篇胡乃娟
  • 3篇顾克军
  • 2篇张政文
  • 1篇徐敏轮
  • 1篇张四伟
  • 1篇张振文
  • 1篇张武益
  • 1篇俞琦

传媒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年份

  • 1篇2015
  • 4篇2013
  • 2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耕作措施与秸秆还田对稻麦两熟制农田土壤养分、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47
2013年
为寻求适宜当地生产和生态环境的最适耕作措施和秸秆还田方式组合,通过开展2年(2009-2011年)田间试验,研究不同耕作措施和秸秆还田对稻麦轮作农田土壤养分、微生物量碳氮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翻耕还是旋耕,秸秆还田条件下的土壤养分含量均不同程度地高于秸秆不还田,除速效钾外,差异均达显著水平;两季秸秆均还田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均显著高于两季秸秆均不还田;除旋耕秸秆两季均还田外,旋耕麦季稻秸还田处理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与翻耕秸秆不还田相比,翻耕两季秸秆均还田和旋耕两季秸秆均还田均显著提高了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其中脲酶提高了10.96%和9.72%,蔗糖酶提高了30.36%和17.87%。
杨敏芳朱利群韩新忠顾克军胡乃娟张振文卞新民
关键词:秸秆还田耕作措施土壤养分
不同土壤耕作措施与秸秆还田对稻麦两熟制农田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短期影响被引量:45
2013年
通过2年(2009-2011年)大田试验,研究不同耕作措施和秸秆还田及其交互效应对稻麦两熟制农田0~7、7~14和14~21 cm 3个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组分(易氧化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处理各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无秸秆还田处理;0~7 cm土层,翻耕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显著高于旋耕处理,旋耕处理易氧化有机碳含量高于翻耕处理;7~14 cm土层,旋耕处理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翻耕处理;14~21 cm土层,翻耕处理土壤总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均显著高于旋耕处理;翻耕加稻麦两季秸秆均还田处理的总有机碳含量均高于其他各处理.
杨敏芳朱利群韩新忠顾克军胡乃娟卞新民
关键词:秸秆还田耕作措施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
不同小麦秸秆还田量对水稻生长、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32
2012年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小麦秸秆还田量(0、1500、3000、4500、6000kg.hm-2)对水稻生长、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后,水稻分蘖数、株高、SPAD及干物质积累量均高于秸秆不还田(对照),但是未全部达到显著性差异;50%秸秆还田处理增产效果最显著(P<0.05),与对照相比,理论增产10.2%,实际增产9.0%;秸秆还田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全氮和速效氮含量,对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影响不显著;50%秸秆还田处理对微生物量碳、氮的提高作用最明显(P<0.05),分别较对照提高46.0%和90.0%;25%和50%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土壤脲酶活性(P<0.05);25%、50%和75%秸秆还田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较对照提高9.3%、12.1%和8.5%(P<0.05);与对照相比,50%秸秆还田土壤蔗糖酶活性提高20.3%(P<0.05)。鉴于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长期效应以及对土壤微生物生理代谢影响的复杂性,合理秸秆还田量的选择还需进行长期定位试验研究。
韩新忠朱利群杨敏芳俞琦卞新民
关键词:水稻秸秆还田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酶活性
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稻麦轮作农田土壤碳库及结构的影响被引量:33
2013年
通过三季连续的大田试验,研究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及其交互效应对稻麦轮作农田土壤碳库及土壤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对稻麦轮作农田土壤碳库具有显著影响,秸秆还田各处理的总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和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从高到低依次是:三季秸秆均还田、两季稻秸还田、一季麦秸还田,且均显著高于秸秆不还田处理;旋耕处理下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的含量均高于翻耕,但差异不显著;旋耕和翻耕对不同粒径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无明显差异;旋耕稻麦秸秆均还田和翻耕稻麦秸秆均还田处理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和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胡乃娟张四伟杨敏芳顾克军韩新忠张政文卞新民朱利群
关键词:秸秆还田耕作方式稻麦轮作土壤碳库
不同施肥措施对我国南方稻田表土有机碳含量及固碳持续时间的影响被引量:26
2012年
基于我国南方38个稻田试验点222个样本的表土有机碳数据,设5种施肥措施类型[无机氮肥(N)、无机氮磷肥配施(NP)、无机氮磷钾肥配施(NPK)、单施有机肥(O)和有机无机肥配施(OF)],研究了不同施肥措施下我国南方稻田表土有机碳含量的相对年变化量和固碳持续时间.结果表明:5种施肥措施下,稻田表土有机碳含量相对年变化量集中在0~0.4g·kg-1·a-1,两熟制和三熟制的表土有机碳含量相对年均增量分别为0.20和0.26g·kg-1·a-1;有机肥处理(O和OF)比无机肥处理(N、NP和NPK)的表土有机碳含量相对年增量更高,其中,OF处理最高,为0.32g·kg-1·a-1;随着时间的延长,土壤有机碳的累积速率逐渐降低,N、NP、NPK、O和OF处理下表土固碳持续时间分别为22、28、38、57和54年.从土壤固碳角度考虑,有机无机肥配施为我国南方稻田最佳施肥措施.
朱利群杨敏芳徐敏轮张武益卞新民
关键词:稻田施肥土壤固碳
不同耕作措施与秸秆还田对稻麦两熟制农田土壤养分、微生物及碳库的影响
土壤耕作措施和秸秆还田是农业生产中两项重要的农艺措施,为了探明不同耕作措施与秸秆还田对稻麦轮作农田土壤养分、微生物及碳库的影响,本试验于2009年11月-2012年6月在江苏省扬中市油坊镇长旺村试验田进行,通过田间小区试...
杨敏芳
关键词:耕作措施秸秆还田土壤养分微生物生物量
秸秆还田对稻麦轮作农田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酶活性及产量的短期效应被引量:82
2015年
【目的】秸秆还田作为一种有效的秸秆处理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还可以缓解农田生态压力。研究稻麦轮作系统下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库、酶活性和作物产量的短期影响,可为提出适宜当地生产的秸秆还田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稻麦轮作农田定位试验进行了研究。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7个处理,以稻麦季秸秆均不还田为对照处理(CK),6个不同秸秆还田量处理。测定了秸秆还田后土壤活性有机碳库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稻麦产量以及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1)与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试验范围内的秸秆还田量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活性碳组分的含量和土壤酶活性,并能增加水稻和小麦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2)土壤总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含量随着秸秆还田量增加,增幅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以连续两季50%秸秆还田量处理下显著较高,而水溶性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在连续两季25%秸秆还田量处理下最高;3)相比秸秆不还田处理,连续两季25%秸秆还田量对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的影响均最显著;4)水稻和小麦的产量均为在连续两季25%和50%秸秆还田量处理下增产较显著,与秸秆不还田相比,水稻增产达9.0%,小麦增产达11.45%;5)土壤碳库、土壤酶活性以及水稻和小麦产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连续两季25%和50%秸秆还田量表现出显著提高土壤碳汇能力和增加作物产量的优势。
胡乃娟韩新忠杨敏芳张政文卞新民朱利群
关键词:秸秆还田稻麦轮作土壤酶活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